旅行路上長點知識!中國雲南規模最大玄武岩景觀,其實是這麼來的

2019-11-03     福大人愛旅行


世界上有許多著名的柱狀節理景觀,例如北愛爾蘭的巨人堤道,美國懷俄明州的惡魔塔,韓國濟州島的柱狀節理帶,蘇格蘭芬格爾洞,冰島的黑色瀑布……這些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觀大多是伴隨著火山爆發而形成,如今都成了當地非常能賺錢的旅遊景點。

​其實,在我國素有「火山地質博物館」之稱的雲南騰衝縣曲石鎮也有一處著名的玄武岩景點(面積約2平方公里),雖然不太出名,但卻是西南地區目前規模最大最壯觀的柱狀節理玄武岩景點(門票35元)!曲石鎮位於雲南騰衝縣城的北部,高黎貢山的西麓,距縣城大約30公里。

​曲石這個名字取得非常好,因為當地的柱狀節理,也就是玄武岩柱看上去,水平的、彎曲的、垂直的、傾斜的,各種各樣,非常有趣。

​您知道這些外貌奇特的玄武岩柱,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嗎?如果有興趣,我就念叨念叨這種地質景觀的成因,純屬個人觀點,可能有不對的地方,請多擔待;如您沒興趣聽我囉嗦,請直接瀏覽圖片和結論,咱宅心仁厚,不會計較!

​話說,很久以前宇宙一片渾沌,然後發生了一次大爆炸,無極生了太極,太極生了兩儀,兩儀生了四象,四象生了八卦,八卦造就了萬物……反正道教對世界的來歷大致是這麼說的。在咱們中國,所謂的四象,大概相當於「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在還沒有白朗寧和AK-47的時代,有的傳統老建築的屋頂上就站著這四位吉物,幫人們避邪。

​古時候,咱們中國人發明了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宿,依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屬於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可能青龍、朱雀、白虎,比較好理解,但「玄武」就得費一點兒口舌解釋了。「玄」字可以簡單理解成「黑」的意思。在閩南語裡保留了許多中原的古音,比如「武」字就被念成「暮」,那是個古音,通「冥」。

​古人喜歡用龜殼卜卦,以了解冥界的神意。玄武就是其中一個神龜的形象,在玄學中屬於北方七宿(北斗,牛郎,織女,虛宿,危宿,室宿,壁宿)的總稱。說到這裡,您大概明白玄武岩的黑色來由,以及六邊形外觀像龜殼紋理的一些理解了吧?

​在我們生活的這顆地球的內核里全是滾燙的熔岩,表面涼了的叫地殼。要是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地殼只相當於蛋殼的厚度。涼了的地殼一收縮就憋住了裡面的熔岩。裡面的壓力太大時,熔岩就得找個縫兒往外面冒,冒得快的就像上次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一樣往外滋。熔岩猛一爆發出來,就會噴到天上,一涼了就成火山灰了。

​熔岩冒得慢些的就像夏威夷的火山,紅熱石頭的流體在地面過了一會兒也就涼了,變成黑石頭了。還有的熔岩沒有冒出地面,直接擠進了地殼的一些空隙裡面(溫度大約1200~1500攝氏度),由於不和空氣接觸,它們涼得很慢,很慢。

​熔岩涼得快時,變成固態結晶的時間就短,所以結晶更小。這就跟製造精鹽和細砂糖的時候讓它們快速冷卻結晶一樣;熔岩涼得慢的,變成結晶的時間就長,所以能長成大的結晶。這就跟在海邊鹽田裡慢慢長成的大鹽塊結晶,或者和糖槽里慢慢長成的冰糖結晶是一個道理。

​好了,玄武岩的外觀、命名和物理現象三個條件都具備之後,它的真正成因也快要出來了。冷卻緩慢,結晶更慢的熔岩,慢慢地長成了巨大的五到六角形的長柱狀的玄色結晶。這樣的石頭在不知道經過多少年的滄海桑田後,曝露在地表,又經過數萬年風化作用,結晶和結晶之間的物質被侵蝕掉了,玄色(黑色)的五、六角形結晶看起來就會很明顯了,很像烏龜殼上的花紋。研究地質學和礦物學的專家們一般都有文化,高素質,一般不會叫這樣的岩石為「烏龜石」,更不能叫「王八石」。你猜他們叫它什麼名字?——對,就叫「玄武岩」!

​另外,在熔岩逐漸結晶,形成玄武岩的過程中,受到巨大外力的擠壓就會生長成變形的結晶體。就像我們看到的雲南曲石彎曲、傾斜的玄武岩一樣。那麼外力又是從哪兒來的呢?當然是印度大陸板塊往北擠壓亞洲大陸板塊來的呀,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就是擠出來的,崑崙山脈也是大陸板塊運動擠出來的。而騰衝曲石的特殊形狀玄武岩景觀,自然也是當時地殼運動造就的成果,只是受力巧合而已才有了今天這種奇特的造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Uw3NG4BMH2_cNUgFJo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