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常見體質調理要點,調對了才養生防病

2019-12-18     答摩健康

本篇將介紹五種常見體質的特點、易產生的疾病或狀態,以及調理要點。

擁有三十餘年教學及臨床經驗的潘毅教授,不僅帶大家認識體質辨別的要點,更給到飲食、運動、中藥、中成藥的調整建議。

你究竟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常見體質,平日又該如何養護呢?


「陽 虛 質」

陽虛質或虛寒質的人平時比較怕冷,或局部容易較涼,比如腹部較涼,或是手足冷。

飲食喜歡溫熱的飲食,同時不能耐受寒涼的飲食。

小便較清長,流清涕,或咳嗽時痰白清稀,大便稀溏,舌淡白,基本上都是陽虛質或虛寒質。

辨別要點

虛、寒。

易患的常見疾病或狀態

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結腸炎、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徵、性功能減退、不育、宮寒不妊、關節炎、甲狀腺功能低下、容易感冒等等。
調理要點及飲食

注意溫、補型食物。

代表:牛羊肉、肉桂、八角、辣椒、大蒜、胡椒

運動鍛鍊

在春夏季或上午陽氣比較旺的時候進行鍛鍊,主張有氧運動,運動量不宜過大。

如走路、慢跑、太極等

常用中藥


鹿茸、附子、乾薑、淫羊藿、肉蓯蓉、杜仲。

附子因有毒,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常用中成藥

金匱腎氣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附桂理中丸、右歸丸、另外還有壯腰健腎丸。

女性有一個還不錯的選擇就是艾附暖宮丸,這些都是補陽的常用中成藥。

「陰 虛 質」

中醫的陰通常指的是陰液,陰液不足制約不住火,容易產生火熱的感覺。

這種人的特徵是容易上火,而且比一般的人怕熱。


不要陷入這個誤區

咱不能光憑上火就判斷是陰虛,如果愛上火,可又比一般人怕冷,叫真寒假熱。

陰虛必須同時滿足上火+比一般人怕熱才成立,他們的手心足心經常是熱的。

一般吃了乾燥、煎炸類的東西容易感覺不舒服,出現上火的表現。


辨別要點

虛、熱、乾燥。

功能可能出現虛性亢奮。陰虛則火旺,火或者陽氣在某種程度也代表功能。

易患的常見疾病或狀態

比較容易得甲亢、高血壓、糖尿病、紅斑狼瘡、乾燥症侯群;

同時還有結核病、各種瘡癰和皮膚病、經前症侯群、男女更年期綜合徵、乾眼症、口瘡、舌瘡、咽痛、乾咳、便秘、失眠等等。

調理要點及飲食

滋陰而清虛熱,但要注意,滋陰清虛熱跟喝涼茶不是一回事。

代表食物:牛奶、燕窩、蜂蜜、枸杞葉、番茄、銀耳、木耳、西瓜、羅漢果、黑芝麻、梨、桃。

這些肉、菜和瓜果類是偏涼的。

運動鍛鍊

這類人的體能並不差,所以可進行中等強度的鍛鍊。

由於陰虛火旺,容易煩躁,所以最好是動靜結合;

同時,陰虛是陰液不足,所以注意控制汗量,補充水分。

常用中藥


百合、玉竹、枸杞子、沙參、麥冬、石斛、鱉甲、生地黃、熟地黃、阿膠、燕窩、白芍。

常用中成藥

最出名的就是六味地黃丸

還有由六味地黃丸衍化出來幾種地黃丸,如麥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若要詳細地分辨,恐怕就需要更專門、更細緻一點的醫學知識。

還有比上述地黃丸要強的中成藥,叫左歸丸,右歸丸是補陽的,左歸丸是補陰的。

「氣 虛 質」

如果大家不熟悉氣的概念,可能換一個詞會較容易理解——能量。

註:從中醫角度來說,能量不等於是氣,本文僅是為了方便理解

氣虛的感覺比較像能量不足的感覺,兩種狀態都很低下,一個是體能不行,一個是精神疲憊。

你只要體能上容易疲倦、精神上容易疲憊,基本上就屬於氣虛質。

如果說消化能力下降這個叫脾氣虛,夜尿多一般叫腎氣虛,這個就加上了臟腑特點。

辨別要點

容易疲倦、容易感冒、臟腑功能減弱。

氣虛很容易跟陽虛搞混,陽虛是功能減弱+寒象,氣虛是比較單純的功能減退,寒象並不明顯。

易患的常見疾病或狀態

易感冒。氣有防禦作用,當氣虛,防禦作用下降就容易感冒。

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這種陽虛型的人容易得的,氣虛型的人也容易得。

內臟下垂。

辦公室族群很常見的還一類叫慢性疲勞綜合徵。病後的康復一般比較緩慢。這種都是屬於氣虛質的特徵。

調理要點及飲食

補氣類食物。

代表:雞肉、鴿子、牛肉、牛肚、豬肚、香菇、大棗、葡萄、蓮子。

運動鍛鍊

由於是氣虛,運動能量並不大,所以一般要求是有氧運動,運動量不要太大。

常用中藥


人參、黨參、西洋參、太子參、山藥、黃芪、白朮、扁豆、甘草都可以選用。

市面上價格昂貴的野山參,一般是救命用的,作為養生狀態一般暫時不需要。

常見的紅參略略偏溫,熱底的人就不一定要用紅參。
西洋參偏涼,熱底又氣虛的人可以用,但寒底的人就不能用了。

常用中成藥

補中益氣丸、參苓白朮散或者參苓白朮丸、四君子丸、六君子丸、歸脾丸、八珍丸等等

都可以補氣或者氣血雙補。

「血 虛 質」

血虛質的感覺跟貧血有點接近,但是貧血是一種病理狀態,西醫有指標。

中醫主要根據表現,我們一般不說血虛證而是說血虛質,就意味著他的表現不算太嚴重。

辨別要點


白、虛。

這裡的白是指蒼白無血色,不是白裡透紅的狀態。
比如面色蒼白或者黃,沒光澤,整體外觀整個顏色都偏淡,比如口唇的顏色偏淡,指甲的顏色偏淡,舌體偏淡,而形體比較瘦弱。

女性容易出現月經顏色淡而量少。

易患的常見疾病或狀態

貧血,然後容易出現眩暈(特別是下蹲再站立起來的時候更明顯)、失眠、心悸、乾眼症,以及月經失調這一類狀態。

調理要點及飲食

中醫常說氣能生血,補血的時候多半要加上補氣的藥,它的功效才能顯現出來。

補血的藥物一般比較滋膩,容易妨礙脾胃的功能,在補血的同時如果再加入陳皮之類的理氣健脾的藥,在補血的同時也不會有副作用產生。

代表:桑葚、桂圓肉、大棗、葡萄、黑芝麻、花生、番茄、番薯、木耳,還有雞肝、豬肝、豬心、豬血、雞蛋、牛奶等等,都可以補血。

運動鍛鍊

從現代醫學角度,血紅蛋白是攜帶氧的,當一個血虛質或是接近貧血狀態的時候,其他的血紅蛋白不太夠,因此攜氧能力不強,所以也是主張有氧運動,運動量不能太大。

常用中藥


當歸、熟地、何首烏、白芍、枸杞子、酸棗仁、雞血藤;

還有幾個膠,歸膠、鹿膠 阿膠,紫河車,這些藥物都有補血作用,或者除了補血,還有其他作用。

「痰 濕 質」

我們平時理解的痰就是平時咳吐出來的痰;對於中醫而言,更廣義的概括:凡是用化痰藥有效的疾病,中醫都反過來稱其為痰(如血三脂、膽固醇過高等)。

所以這裡痰濕質的「痰」既可以指平時這個人痰比較多,又可以指形體肥胖。

辨別要點

胖、重、膩。

除了體重,也表現為頭身困重,有沉重感;

膩首先表現為舌質黏膩,或是容易出現各種黏膩的症狀,比如說面部油、油性皮膚、頭髮油膩,容易出眼屎,眼皮浮腫、大便稀而質黏擦不幹凈,婦女帶下量多而質黏。

這一類有膩、有沉重感、有肥胖特徵,基本上屬於痰濕質。

易患的常見疾病或狀態

通常是代謝性疾病,比如高脂血症、脂肪肝、脂肪瘤、糖尿病、痛風、高血壓、中風、冠心病、子宮肌瘤、肥胖等等。

調理要點及飲食
飲食宜清淡忌肥膩。
代表:芡實、薏仁、黃豆、赤小豆、冬瓜、蓮子、白果,這樣一些食物多少都有化痰祛濕作用。

運動鍛鍊

首先要避免寒濕的環境,多做戶外活動,經常曬太陽。
中國有一句話叫陽化氣,陰成形,肥胖是屬於成形的,屬於陰的範疇,當人體陽氣足的話,陽能化陰。
所以痰濕重的人一定要鍛鍊,應該是中等強度的運動還是有氧運動,考慮到肥胖的人體能又會有問題,所以量力而行。

常用中藥


假如是咳吐出來的那種痰,可以用川貝、半夏、陳皮

祛濕的藥有藿香、佩蘭、茯苓、佛手、川竹、芡實、薏仁。

常用中成藥

蛇膽川貝液、蛇膽川貝末、蛇膽陳皮末,它們基本上是用來化那種咳吐出來的痰的。

常用中成藥中能用來減肥的好像不太多,相對認同度高一點的是陳夏六君丸或者是參苓白朮飲,或是苓桂術甘湯。


不要陷入這個誤區

我們不能指望光靠藥物來減肥,一定是控制飲食+運動+藥物,或者加上各種理療法,比如刮痧、推拿、按摩、針灸等等。


「幾種體質都有怎麼辦?」



也許不少人在網上玩過體質量表,測完發現自己幾個型都混合了(有興趣的朋友自行搜百度)。應該這樣講,大部分人都不是單一體質,而是混合體質。



混合體質怎麼辦?

其實也不難辦,因為你用體質量表測出來他是有一個評分值的,評分值就意味著有排序,假設每種體質偏差40分以上算偏差,你測出來陽虛是62分,氣虛55分,痰濕42分,其他都低於40分,那就意味著你有三種體質——陽虛、氣虛跟痰濕。

但是排序有輕重,我們一般主要是調整那個最重的主基調的類型,而且假如我們懂點中醫,其實陽虛基本上可以把氣虛包進去了。

能調整起來就是調整陽虛兼痰濕為主,而且剛才講過,陽化氣,陰成形,當我陽虛調得差不多,其實痰濕也可以減輕的。

體質是個體化的一個特徵,改善體質必須是個體化的調理,講白了就是,它必須是私人定製,要有私人的調理方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7aIHG8BMH2_cNUgcg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