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區每天要扔700多噸的生活垃圾!都扔到哪裡了?

2020-05-18     掌上曲靖

原標題:曲靖市區每天要扔700多噸的生活垃圾!都扔到哪裡了?

01

曲靖市區

每天產生700多噸的生活垃圾

每天,我們的城市都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這些垃圾都去了哪裡?我們又是怎麼處理的呢?來看看記者的調查。

記者首先來到麒麟區城管局,環境衛生管理處副主任趙法成告訴記者, 目前麒麟區每天平均產生的生活垃圾約為600多噸,經開區則每日平均產生生活垃圾110噸左右,夏季是垃圾產生的旺季,麒麟區最多的時候可以達 700多噸,每天天不亮環衛工人就會用不同型號垃圾清運車,上門收集這些生活垃圾,再把收集的生活垃圾分別拉到麒麟區的23個垃圾中轉站,進行壓縮處理,最後送到沾益的垃圾焚燒廠進行焚燒處理。

據了解,近幾年,曲靖城區生活垃圾主要是通過焚燒垃圾發電的處理方式來處理,麒麟區、經開區、沾益區及馬龍區的生活垃圾在中轉站壓縮處理後,都是由垃圾轉運車運入電廠,進行焚燒發電,焚燒的垃圾又是如何處理的呢?記者隨車進行深入採訪。

天還沒亮,沾益區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曲靖雲能投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就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記者發現,雖然卸一車垃圾平均不超過一分鐘,但在場外運送垃圾的車輛仍然一輛接一輛。 這裡也是我市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垃圾發電廠。記者了解到,雖說焚燒的處理方式很快,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垃圾都能燒,有些垃圾也要在經過分揀後再處理。

曲靖雲能投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先生告訴記者,垃圾運入電廠後,會經設在廠區內的地磅進行計量,最後自動卸入垃圾堆庫。電廠垃圾吊操作人員用垃圾抓鬥起重機將原生垃圾轉卸到垃圾預處理投料口,經垃圾預處理破碎機、除鐵器以及人工粗分選後變成成品垃圾,成品垃圾通過輸送帶回到垃圾庫,垃圾吊操作人員將成品垃圾進行分區堆放,經72小時左右的發酵後,再將成品垃圾投至爐前垃圾料斗,經垃圾給料機連續均勻送入焚燒爐內,焚燒過程中摻燒約為20%的燃煤作為輔助燃料,確保垃圾在鍋爐爐膛內充分燃盡。焚燒過程中產生的高溫煙氣經受熱面熱交換後將燃料化學能轉變成熱能,產生過熱蒸汽,蒸汽壓力推動汽輪機旋轉,將熱能轉化為機械能,然後汽輪機帶動發電機旋轉,將機械能轉變成電能。

進行熱交換後的煙氣經餘熱鍋爐進入煙氣凈化主系統,採用「SNCR+半干法+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塵」凈化達標後通過煙囪排入大氣,同時所有煙氣指標時時在線傳至區、市、省及國家環保部進行監管;焚燒過程中產生的飛灰通過除塵布袋收集後,通過加入水泥、螯合劑及加濕水攪拌均勻進行穩定固化,穩定固化後的飛灰經車輛運送至馬龍填埋場填埋;產生的爐渣,洗選後進行綜合利用;整個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污水經處理合格後回用。

張先生說,垃圾焚燒也存在一定的隱患,因為沒有全面開展垃圾分類,一些無法燃燒甚至是易燃易爆物體,也會混雜在垃圾裡面,一旦發生事故,就會給垃圾處理系統帶來極大的壓力。所以垃圾焚燒發電廠,一邊擴容增量,加大處理生活垃圾能力,一邊又要消減垃圾中無法燃燒的銅、鐵、錫等金屬物體。

不管是焚燒發電,還是傳統的垃圾填埋,面對不斷增加的垃圾數量,很多城市的垃圾處理能力已經達到了警戒線。在調查中,記者發現, 只有有效的分類,才能更好地處理,實現垃圾減量。

目前曲靖垃圾分類工作是「全域啟動,試點先行」,近幾年不斷進行公共區域上如道路、公園以及公共機構等地的垃圾分類設施建設,目前曲靖已逐步完善垃圾處理系統,配套的鏈條,需要給市民大量的分類垃圾知識普及。實現垃圾分類要從理念抓起,讓市民理解為什麼要分類、怎樣分類,鼓勵市民垃圾分類的行為。

02

曲靖邁入了垃圾分類時代

外賣餐盒、快遞包裝、破舊衣物、一次性塑料袋、廚餘垃圾......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我們都在不斷地製造垃圾,也無時無刻不在厭棄垃圾,這時,如何扔垃圾、處理垃圾便顯得尤為重要。而隨著全國範圍內正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曲靖也邁入了垃圾分類時代。

走進集祥小區,先前髒亂無序的垃圾房已不見蹤影,代替它的是乾淨整潔、美觀靚麗的垃圾分類投放設備,有前來扔垃圾的居民,一旁的志願者便主動上前提供幫助。「你自己對應一下看看該投哪裡,我來幫你開箱。」遇到忘記帶卡的居民,孟大姐拿出自己的卡上前刷卡開箱,並提醒大家務必按類型正確投放。身為集祥小區的老住戶,自打小區開始試點垃圾分類,孟大姐便主動找到社區工作人員要求參與志願服務。「退休後還能發揮點餘熱,同時為改善我們共同生活居住的環境盡一份力,我非常高興,把小區建設好了是我們住戶自己受益。」在照顧79歲老母親和兒子的日常生活之餘,孟大姐始終堅持做一名垃圾分類志願者,她滿臉驕傲地告訴記者:「我在朋友圈曬了咱小區的垃圾分類投放點,好友們紛紛點贊,都說特別『高大上』呢!」孟大姐說,她要用自己的一舉一動感染每一位鄰居,爭取把集祥小區打造為全曲靖垃圾分類的「樣板」,讓市民們都來學習他們的經驗做法,攜起手來為創文助力。

和孟大姐曾是工友、同樣是去年年底剛剛退休的胡大姐也是志願者隊伍中的一員,在她看來,垃圾分類就是順手的事兒,只要有個好習慣,不需要費多大功夫就能做好。「從開始實行垃圾分類以來我只是在客廳多添置了一個小垃圾桶,專門用來裝丟棄的衛生紙,廚房、衛生間先前就有垃圾桶,這樣一來幾乎不用費什麼勁。」胡大姐說,家裡孩子還小那會兒玩具、零食比較多,廢棄包裝自然也多,為了教會他們自己的東西自己收拾就慢慢養成了收集廢舊紙板和塑料瓶的習慣,而現在無非是分得更細緻一些,多看看學學日積月累也就會了。「我自己每天多學一點,當志願者的時候正好教教老年人,大家共同進步可有成就感了。」在集祥小區,的確有很多老年人正在充當垃圾分類的「主角」,61歲的李大爺就是其中一員,由於兒子兒媳忙上班,孫子忙上學,垃圾分類卡便交由他「執掌」,雖然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進行更多操作,但刷卡完成相應的垃圾投放李大爺算得上熟練了。「 我們也是萬萬沒想到,原本以為老年人是塊『硬骨頭』,沒想到他們卻成了配合度最高的一群人。」投放點的現場督導員和志願者告訴記者,除了老人家有時間參與以外,集祥小區本身屬於學區房,大多數老年人都在幫忙照看上學的孫子孫女,為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為他們樹立榜樣,老人家便成了「領頭雁」。

經過一個多月的試點運行,集祥小區的垃圾分類正慢慢步入正軌,這些可喜的成績離不開每一個家庭的配合、每一位志願者的付出,更得益於一個良好的群眾基礎。「他們為我們辦實事辦好事,我們當然要盡全力配合他們開展好工作。」採訪中,不論是普通居民還是現場志願者,說起小區管理都是一片好評。2019年10月,集祥小區正式交由寥廓街道龍潭社區「兩委公司」接管,從前車輛亂停亂放、私拉亂建、圈養家禽、路面破損等嚴重影響居住環境的情況均得到了明顯改善,小區居民全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此次垃圾分類試點的到來,不僅讓小區環境再上一個台階,更增強了社區工作人員、物業管理人員和小區居民之間的凝聚力,大家齊心合力攜手共進,相信垃圾分類「新樣板」的打造將不再是空談。

記者呼籲市民朋友們:垃圾分一分,城市美十分。讓垃圾成為放對位置的資源,讓垃圾分類逐漸成為老百姓的生活習慣,還需要我們每一位市民共同努力,過程漫長,但路在腳下,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開始垃圾分類,讓天更藍,水更清。

文圖丨陳泓潔 錢妍杏

編輯丨 蔡黎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udbKXIBnkjnB-0z2V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