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慶節前和節後市場走向,似乎沒有按套路出牌。
按照歷史慣例,一般來說,國慶長假前的最後三個交易日,大家都惦記著去哪裡嗨,無心做交易,市場表現會比較平穩、清淡。
但今年國慶節前的行情不僅單邊大跌(除滬指受銀行股利好支撐表現頑強外),而且成交量還環比放大,前期獲利盤節前了結的決心十分堅定。
市場的焦慮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海外市場在國慶期間並不休市,外部不確定風險不可不防,尤其是美國那位不靠譜哥們的大嘴巴;二是長假之後,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報告即將發布,業績兌現的預期,讓部分資金信心不足。
事實也確實如此,十一國慶期間海外市場暴跌!尤其是歐股受脫歐消息的驚擾,領跌。
但換個角度來看,來去如風的遊資在節前的拋售,也騰出了倉位,為節後的快速加倉預留了空間。
更何況,9月份新基金髮行規模創出年內的新高,為節後建倉儲備了足夠的彈藥。
十月份,A股至少是不缺錢的。
數據顯示,受益於9月份前半個月的結構性行情,偏股基金賺錢效應持續發酵,基金髮行市場近期頻頻出現募集規模數十億的產品。截至9月25日,9月份的新基金髮行規模超過1400億元,為今年以來募集情況最好的一個月。
從發行類別來看,股票型基金(含普通股票型和指數型)是9月發行市場的主角。數據顯示,這類基金髮行占比近41%,募集資金達574億,平均發行規模達30.86億元。混合型基金募集322億元,占比約23%;債券基金與貨幣市場基金,占比約36%。
這一方面表明,證監會「引入長線資金」的工作已經開始落實生效,另一方面,火熱的銷售形勢,說明投資者對於市場後期行情仍持有樂觀態度。
但從歷史經驗來看,在基金經理的朋友圈裡,有一句話被奉為行業潛規則,即「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
即基金銷售火爆到一定程度時,行情往往到達階段性的頂點,歷史上數次爆款基金出現時,市場通常會伴隨著一段時間的回調,這個時候基金的業績往往會表現很差;反之,當基金根本賣不出的時候,行情往往處於市場低點,這個時候基金反而大有可為,能做出不錯的業績。
尤其是爆款基金密集發行後,上證指數普遍開始下跌。例如,2006-2007年大牛市共發行了30隻爆款基金後,指數急轉直下,率先對其後的斷崖式下跌發出預警。
2015年4-6月11隻爆款基金髮行後,上證綜指開始一路暴跌。作為連環股災的前兆,爆款基金的魔咒再次顯靈。
還好,9月份雖然整體新基金髮行募資創下年內新高,但並沒有出現讓市場瘋搶購半日即認籌超100億的爆款資金,最大募資為方智銳混合基金,首發規模59.15億元。
換言之,9月創階段記錄的新基金髮行,暫時避開了爆款魔咒。
當然,這並不表示10月份的深秋行情一定會激情四射,只能說從場內資金層面上,具備了發動一波行情的潛力。
在10月份,中美重新回到談判桌面前,開啟新一輪的對話、磋商,雙方你來我往已歷時近兩年,最終的協定遲遲無法達成,投資者甚至已經習慣了打打談談、邊打邊談的節奏,10月份能否迎來皆大歡喜的結局,誰也不知道,但能在冷靜之後坐下來談,始終帶來了一線生機和希望,作為能決定10月行情的大事件,全球投資人都盯著這次重新開啟的談判能否帶來理想的結果。
10月,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報告也將拉開帷幕,雖然從目前零星披露的預告中,看到的都是報喜的好消息,但從此前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來分析,三季報在整體上或難以樂觀,尤其是當科技股的股價被爆炒了一通之後,業績增長能否追上估值泡沫,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這是左右10月行情走向的另一個重要數據。
資金已經準備好了,只差一根引爆行情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