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戰再次爆發,會發生什麼?美專家:核彈齊射,9000萬人死傷

2019-09-29   123軍情觀察室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進行了一次核戰爭的模擬,用於推演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下,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爆發核戰爭之後會發生什麼,模擬的結果以4分鐘的視頻形式呈現,整個過程形象展現了整個過程:俄歐爆發核戰後的數個小時,歐洲幾乎每個中心城市都已經遭到了5到10枚核彈的直接襲擊,受襲地區將有9000萬人立刻死傷,隨後核輻射逐漸擴散,整個歐洲的人口都將因為巨大的核輻射而死亡殆盡,隨後更是在全球擴散​。

推演的結果還對核戰爭之後的態勢發展持一種悲觀態度:即剛開始的時候,核轟炸的首要選擇僅僅是軍事目標,但隨著損失加劇心態崩潰,大家都開始破罐子破摔,雙方最終將徹底毀滅對方變成了目的,人口密集的非軍事地區隨後也成為打擊的目標,核戰因此失去控制。 其實,僅從上述兩點視頻里反應的內容來看,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最新推演結果似乎不令人十分意外,這個結果呈現了核大戰的恐怖景象,也強調了核戰爭發生之後雙方會從有限打擊最終變成大規模的核報復,這些前人早有提及​。核戰爭到底有多麼恐怖,早在1945年全世界人民就已經看得一清二楚了,愛因斯坦曾說:我並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麼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里交戰雙方肯定是用石頭和木棍。從這番話不難看出,這位天才科學家也對核武器深深的恐懼。

而即使沒見過核爆廣島,長崎,在眾多的核實驗影像資料和影視作品當中,對核彈的威力也都有十分形象的反映。上個世紀60年代,核戰陰影更是早已深入美國文化,因為當時美國儘管社會繁榮,經濟發達,但每個美國人幾乎無時不刻不處於核大戰的恐怖陰影當中,早上起來面對繁榮的城市,卻發現一顆核彈從天而降,對當時的許多人而言,這就是現實擔憂,尤其是古巴飛彈危機發生時,更是把人類拉到了核戰爭的邊緣,整個美國社會都籠罩在世界將隨時毀滅的緊張氣氛里,美國政府甚至從小學校開始教育孩子們學會如何在核戰中避難

甚至僅僅是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賣根本沒用的防毒面具和防輻射服的商人都能撈一筆大財,而藝術家們對核戰爭之後的世界進行幻想甚至直接誕生了廢土文化觀,基於此而誕生了大量的電影,書籍和遊戲,可見,當時對核戰爭的恐懼早已深入骨髓。

而在美國高層,對於到底應該依賴哪種核戰略,也早就爆發過有限核戰爭和大規模報復的理論之爭,這種思潮影響至今,普林斯頓大學當時也處在風暴的中心。50年代美國艾森豪時期,因為美國有絕對的核優勢,艾森豪主張削減國防開支發展民生,削弱了常規部隊之後,美國的安全就只能交由大規模核報復來保障,因此當時的美國政府一直秉承大規模核報復的策略,美國高層認為,美國只要證明自己能用核彈徹底毀滅對方,就能有效地阻止熱戰。然而等到蘇聯擁有了洲際核飛彈後,這種戰略的真實性就被現實否定了。因為蘇聯也有了大規模的核報復手段,此後幾十年雙方都處於一種危險的平衡當中,而越南戰爭的爆發則證明,核平衡依然無法保障不爆發熱戰。

美國因此開始將平衡常規戰爭和核武攻擊的關係,即維持摧毀對方的能力,從而轉變為有限打擊上,同時開始投入資金重視常規武力的發展,而當時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考夫曼教授就是反對大規模核報復的代表人物之一。

如今,普林斯頓大學的模擬結果仍舊錶達了這種想法:核大戰當中不存在任何理性,有限核戰爭僅僅在核戰爭爆發前有效,而之後就只能是大規模的核報復了。普林斯頓大學之所以在此時推出這個推演結果,當然也不是只想重複前人,除了單純警戒人們之外,也是對當前歐洲與俄羅斯關係的一種告警。自從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之後,不少歐洲專家已經發出警告,歐洲爆發核戰爭的風險已經加劇,這部短片,某種意義上也就是這種擔憂心態的反應。

也有人認為這是美國恫嚇歐洲的一種策略,因為對於沒有核彈的大多數歐洲國家而言,對核戰爭的恐懼心態開始變得強烈,然而除了依靠美國和北約外,歐洲幾乎沒有對俄羅斯進行核反擊的能力,這種恐懼感已經明顯反映在了一些國家身上,例如處於"前線"位置的波蘭,此前甚至直接要求美國直接部署其國內,理由則是"一旦遭單侵略就核平俄羅斯保衛自己"。如果美國是想用核戰風險來敲打歐洲,讓歐洲更團結在北約身邊,也是說得通的一種策略。

不過,跳出政治思維角度去看,仍然能發現普利斯頓大學在提醒所有人:即使今天人類社會繁榮昌盛,但是其被人類親手毀滅的風險依然高度存在,因此人的理性才是抑制核戰爭中的最後一根保險栓。然而即便是這樣的理論似乎也受到了質疑,​前不久曾有專家提議將核彈的管理權交給人工智慧,讓它來決定人類的生死,那麼問題就來了​,機器真的能比人更加理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