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西遞的奇女子,百年前創建黟縣第一所女校,惇仁堂里生活40年

2019-08-01     懶游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皖南西遞游,在大美皖南,西遞宏村是眾多古徽州古鎮中的佼佼者,走進西遞的古宅,就似走進一段歷史,讓你感受徽派建築的獨特魅力。說個小笑話,我去皖南前,同學逗我,去皖南,會遇見很多生僻字的地名,千萬別亂念,讓人笑話。例如西遞所在的黟縣,徽州古城所在的歙縣,查濟古鎮所在的涇縣等等,你遇見過類似的尷尬嗎

西遞古鎮位於黟縣東部,始建於北宋慶曆七年(公元1047年)。西遞古村落的整體布局、環境建築風格等方面完好地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古樸風貌。西遞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使遊客如置身迷宮。西遞精挑細選出10多家相對保護比較完好的古宅,安排景區導遊帶隊講解。

從東園右行就是惇仁堂。惇仁堂建於清朝康熙六十年,即1721年前後,距今已近300年歷史,為胡應海、胡貫三父子兩代的故居。房屋呈五開間兩廂二樓結構,寬大明亮,氣勢軒昂,現為胡貫三嫡系三十世兒孫居住。

房大屋亮是惇仁堂建築的顯著特點,中間廳堂十分寬敝,目前在西遞明清古居中數第一。後半部平頂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為頂並高於後半部,以確保天井光線直接照射到廳堂的太師壁。兩側各兩間為臥房,兩間臥房相通,古稱「聯珠房」,類似現代的套間。

正廳堂內陳列擺設古樸典雅,高懸匾額上「惇仁堂」三個大字出自清嘉慶年間自稱「菊叟」的汪承霈(吏部尚書汪由敦之子、官拜三品,太子太傅、軍機大臣)之手。 惇仁堂內古楹聯很多,「惇仁堂」匾額下方金底黑字的楹聯「壽本乎仁樂生於智,勤能補拙儉可養廉」頗為有名,楹文寓意深刻,氣度不凡,具有哲理,道出當年主人的心志和為人。

在天井前的柱子上有一對著名的楹聯相對而掛:「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發人深省。

廳堂兩側各有兩間為臥房,兩間臥房相通,古稱「聯珠房」,類似於現代的套間。這是惇仁堂建築的一大看點。緊靠廳堂的兩間臥室,面臨天井,光線也很充足,而兩側的房間,由干離天井較遠,光線自然就差多了。因此設計者就專門在房間窗戶上方設計了數米見方的小天井。俗稱「子」天井,區別以廳堂的「母」天井,使其採光條件大為改觀。

正堂前設天井,也就是上面說的「母」天井。

正堂一角懸掛了一幅清代老照片,這就是在惇仁堂中生活了40多年黃杏仙女士。黃杏仙女士(1880——1948年),可不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她是黟縣黃村人,是一位端莊秀麗、聰明賢惠的大家閨秀,黟山派篆刻大師黃士陵侄女,自幼隨父到景德鎮讀書,接受新學教育。20歲嫁給西遞村胡大衍,胡系大徽商胡貫三後裔,也是書香門第,以後人們稱她為「大衍先生」。

現在的西遞小學

1906年,她衝破種種阻力,在西遞村創辦了黟縣第一所女校——崇德女子學校。她有膽有識多才多藝,主要教學任務由她一人擔當。課程有國文、書法、算術(含珠算)、女子尺牘、女兒經、列女傳,還教刺繡、編織,並辦有麻布廠,組織學生邊學習,邊實踐,學以致用,實為半工半讀的勤工儉學學校,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學員從初辦時20多人,發展到80多人,學生數以千計,遍布全縣四鄉。1941年與他校合併為西遞小學,她繼續從教,40年如一日,忠於女子教育事業。

她教學認真,學生受益匪淺,對她們日後立足於家庭和社會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時任黟縣知縣許復題贈的一副木質對聯:「立家庭教育之本,卜社會信仰益崇」,就是對她最好的褒獎。

待續,我在西遞逛古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Ppe5GwBJleJMoPMIvc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