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萬物》雜誌官方微信
「把科學帶回家」 提供
科學圖書館
很多小朋友喜愛《小豬佩奇》,甚至連家長也會愛上這家粉紅色的小豬們,因為它不止是部動畫片,而且還能引起很多家長對教育的反思。
《小豬佩奇:手工作業》這一集,羚羊夫人給小朋友們布置了作業,回家以後製作一座城堡,小朋友可以利用家裡的各種廢舊物品來製作城堡,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佩奇回到告訴了爸爸和媽媽,聽說要製作手工作業,媽媽不得不請假,因為她要幫佩奇製作手工作業。
最後城堡很快做好了,只是這個城堡都是家長做的,佩奇和其他小朋友只是在觀看爸爸媽媽做手工。
《小豬佩奇:手工作業》戳中很多家長的痛點,孩子動手能力很可能是被父母耽誤了!現在的很多家長都並不注重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甚至認為是浪費課後的時間。於是,從幼兒園到小學,老師布置的一系列手工「家庭作業」,都變成了「家長作業」!
經常有年輕的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都四五歲了,動手能力還是很差。一位媽媽就這樣說:
我家的孩子今年5歲了,上中班,動手能力好差,老師上禮拜五教了折小船和小白兔!其他小朋友都會了,一個班上就他不會,回家教了2天,手把手地教,他就是不會弄,是不是我教得太晚了?
說實話,孩子實踐動手能力差很多時候是家長造成的。家長們擔心孩子小不會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損壞東西,許多事不讓孩子自己動作去做,而由成人包辦,結果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動手的機會。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實踐證明,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更強的孩子,智力發展更快,也更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實踐動手能力呢?
我們都知道工程師是解決問題的高手,他們有本事用各種數學和科學知識來解決各類問題,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也十分值得孩子學習。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天生是有動手和實踐能力的,孩子可以說是天生的工程師,只要加以適當引導,他們都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小能手。每個成年人可以想一想,當你小的時候,你在溪水中搭過塔或者水壩嗎?你用泥巴或者沙子壘過城堡嗎?你用紙杯和繩子做過電話嗎?如果有,那麼你就已經在運用基本的工程師思維解決問題了。
當孩子開始與周圍世界接觸的時候,他們會不斷地去理解身邊各種材料的特點。
他們會為自己製造的紙板結構足夠堅固,能夠承受其它的玩具而興奮。他們用普通的木塊或塑料、甚至沙土去搭建他們眼中的城堡與皇宮,並在不斷改進中找到實驗發掘的快樂。
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對於工程能力本質的理解實際要大於成人。只要稍加鼓勵,孩子就可以在今後的生活與成長中擁有更為豐富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
其實,每個孩子小時候可以鍛鍊使用工程師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可惜孩子在家庭里很難獲得學習的機會,學校里也沒有設立這門課程。特別是中國孩子,從小父母都包辦了一切,自己也沒有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機會。
但是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STEAM教育已經正式進入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等地的教育體系,在中國,STEAM教育也被納入國家戰略發展政策。而工程學是STEAM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處處離不開工程學,不論居家、穿著,還是電話、椅子,以及平時看到的、用到的每樣東西都與工程學有關。
工程學如此重要,但是國內關於兒童工程學科普的書籍少之又少。未小讀最近的新書《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師在做什麼》完美解決了孩子的工程學科普問題。
作者:【英】卡羅爾•沃德曼
出版社:未讀•未小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未小讀 2019年10月
《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師在做什麼》是一本讓孩子全面了解工程學知識的實驗科普書,讓孩子化身小小工程師,從小就能感受工程學的無窮樂趣,並且學會用工程師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
全書分為材料、結構、機械、交通工具、能源5大主題,通過32個在家就能玩、簡單易操作的趣味小實驗,讓孩子在實踐過程中全面了解關於工程學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原理,認識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工程師,從而培養孩子的工程師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什麼推薦它?
什麼樣的科普書最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呢?當然是有趣、好玩的!
動手做實驗可以滿足好奇孩子的好動天性,最能吸引他們的目光。書中的實驗從我們生活中的具體需求和問題出發,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天然就會吸引孩子的目光。通過實驗,作者不僅系統地展現了一項工程實施的流程(即,需求設計實踐修正竣工),而且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用工程師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
比如,建造摩天大樓,就來自於現實生活中的需求,地面的建築越來越多,都快沒地兒蓋房子了,怎麼辦?工程師會仰起腦袋往上瞧,建造超高層建築。
那麼如何設計摩天大樓呢?一要保證建築材料重量輕,二要保證樓體足夠堅實。
比如,為什麼飛機飛行在半空中不會掉下來?作者和孩子一樣提出問題,卻並沒有直接告訴孩子答案,而是簡單地講述氣壓的原理,然後通過翅膀的起飛練習實驗和孩子一起驗證原理、發現答案。
機翼之所以能讓飛機翱翔於天空中,藉助的正是將我們「定」在地面的氣壓。設計出合理的翼形,也就能造出藉助氣壓抬升的機翼(或者說翅膀)來了。
在飛行的過程中,飛機的翼形讓空氣氣流能夠更迅速地從它的頂端流過。空氣流動得越快,產生的氣壓就會越小。也就是說,與從機翼下方較慢流過的空氣相比,從機翼頂端流過的空氣會產生更小的壓力。壓力上的大小差異,自然會促使機翼朝著低壓區移動,飛機因此得以抬升。
這個答案不是作者告訴小朋友的,而是他們在實驗之中自己發現的,這種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過程正是工程師思維是應用。
有許多實驗玩具套裝,可以讓孩子在家裡嘗試各種各樣的小實驗。孩子親手實驗後,開心地手舞足蹈,但其中的原理解釋部分往往不夠清晰系統,更像為實驗而備的說明書,沒能趁著孩子的興趣被提起時引發他們更深入的思考。
DK公司強調知識嚴謹實用,更是以高質量的百科全書風靡全球。《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師在做什麼?》也同樣如此,書要有趣,但決不流於表面,知識的系統性與嚴謹性絲毫不打折扣,深受國外家長和孩子喜愛。
DK是科普童書行業的標杆
作者卡羅爾·沃德曼,也是英國著名的STEAM專家,曾在劍橋大學獲得工程學學位。她經常出現在電視上,並因她的教育工作獲得許多獎項。已出版《幫助你的孩子學習數學》和《兒童教育練習冊》等書。《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師在做什麼?》更是少有的專門講述工程學的STEAM科普專著,與以往那些追求大而全、眾人編撰的科普書不同,孩子可以深入而不是浮光掠影地學習。
《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師在做什麼?》按照材料、結構、機械、交通工具、能源5大主題內容,系統地為孩子搭建起工程學的認知體系。而且通過實驗引導孩子學會工程師思維,以問題解決為核心,培養孩子的知識遷移能力,而不是為了實驗而實驗。
此外,在每個主題下,基礎工程學知識、重要的工程師、有趣的實驗一個不少:
這類版塊介紹基礎工程學知識
這類版塊介紹各領域為人類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重要工程師。
化學工程師梅·傑布森、載人飛機發明者等9位偉大的工程師的勵志故事,激勵孩子成長。
這類版塊介紹有趣小實驗的詳細步驟,圖片清晰,步驟詳盡,一看就懂。
趣味實驗後引導孩子舉一反三、思考更多的實驗方式、發現更多工程學知識:
這本書強調以實驗活動來解決生活中真實的、有意義的問題,強調舉一反三、發散思維。這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創造性地去發現、思考、解決問題,而不是只停留在有趣、好玩的層面上。
STEAM教育是一種跨學科學習方法,旨在培養學生動手、創新、綜合運用科學知識的實踐能力,這正是STEAM教育的題中之意。
從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發現,書中的材料都是家中隨處可見的生活用品:勺子、碗、橡皮筋、牙籤、軟糖,而且完全沒有難度也不需要額外準備材料包。
越是簡單的實驗材料越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更關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解決問題,找到實驗背後的原理,而不是被複雜、不易準備的實驗材料阻礙了動手能力。
各種各樣的小實驗網上有很多,但用最簡單的材料來解釋抽象原理可是非常需要「功力」的。
作者就是要讓孩子從生活中入手,用家裡常見的物品發現實驗的樂趣,這樣不僅方便了家長,還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工程師一樣留意探究生活中的小細節,用身邊常見的物品發掘更多奇思妙想的小實驗。
除了取材方便,書中的步驟也非常清晰明了,操作簡單,完全不擔心過於繁複而混亂,讓孩子望而卻步。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嘗試著動手嘗試,無論是在客廳、廚房還是公園裡。這本書不需要「一讀到底」,隨時隨地,做孩子的實驗小助手,一同分享發現知識的快樂,不失為一項有意義的親子互動項目。
市面上關於STEAM教育的書雖然很多,但是關於兒童工程學科普書能做到既專業、權威又能兼顧趣味、實操的書少之又少,《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師在做什麼》正是這樣一本實驗科普書。
一本DK的品質、重量大家都清楚,基本上都是百來塊一本。這本DK科學定價才88元!DK精裝大開本,全彩內頁,讓孩子化身小小工程師,從小就能學會用工程師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
封面採用雷射全息冷燙箔,工藝酷炫,在自然光下顏色閃耀,最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用彩虹的顏色來精心印刷,色彩亮麗柔和,帶給孩子和假期一樣的快樂體驗。
怎樣才能像工程師那樣動腦筋、做事情?這本《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工程師在做什麼?》統統都會教給孩子,它會帶領孩子走進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發現工程學的魅力,像工程師一樣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接下來介紹第二本書《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科學家在做什麼?》
這本書的原版作者史蒂夫·莫爾德是英國的一位「科普網紅」,畢業於牛津大學物理學專業、曾經在bbc當過科普節目主持人的他,很擅長用幾分鐘的時間、以超簡單的材料和步驟進行簡單的小實驗,藉以解釋原本非常複雜的科學原理。他還有自己的youtube頻道,訂閱量多達18萬人。
為什麼推薦它?
1、 動腦又動手知識直觀不枯燥
絕大部分科普書會介紹很多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經典理論以及著名的科學家。
在這些百科全書式的科普書里,全是各種知識點,雖然內容豐富,卻不太直觀、有趣,而且內容同質度高,更像一本工具書。
什麼樣的科普書最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呢?當然是有趣、好玩的!
動手做實驗可以滿足好奇孩子的好動天性,最能吸引他們的目光。
書中的實驗從一起提出問題、動手操作再到思考結果的過程中都充滿了趣味:
先來看看北京自然博物館專家高源老師的展示,告訴你如何在花朵里探尋奧妙
插入視頻:https://v.qq.com/x/page/k0694x9lyzq.html
作者和孩子一樣提出了許多有趣的實驗小問題:
「雞蛋為什麼一頭大一頭小?」
也許是為了方便母雞生產?答案有很多,需要我們來驗證一下:
(看看雞蛋運動的路線和你想的是否一樣)
「船比鵝卵石重那麼多,為什麼扔到水裡時反倒是鵝卵石沉了下去呢?」
我們很少會注意這個現象,畢竟我們在課堂里學過,知道這是浮力的緣故。但仔細想想,該怎樣向孩子形象地解釋抽象的知識呢?
(幾塊橡皮泥就能解答這個問題)
除了提出有趣的問題,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也會很有趣,可以充分調動起孩子的好奇心。
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一碗夏日水果甜點,也能成為一次有趣的實驗現場。
奇怪,只有菠蘿沒有成為菠蘿果凍!其實,讓這道甜點「失敗」的原因是菠蘿里有一把像小剪刀一樣的蛋白酶。
小實驗的酷炫效果堪比魔術,讓孩子驚呼再來一遍。
龍捲風威力巨大,會摧毀一切阻擋它的東西,但書里會教孩子們一個辦法,在家裡就能製作出「迷你龍捲風」。
但龍捲風為什麼是這個形狀、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和它的原理相近……諸如此類的問題,都得通過動手實驗才能讓孩子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實驗過後,觀察有趣的實驗結果,讓孩子想一想這裡面暗含什麼樣的「玄機」。
我讓孩子看了這個翻轉的小魚,他立刻也要自己試一試。再讓孩子從水杯上方朝下看,結果又不一樣了,他來來回回,換著角度看了好幾遍,甚至自己改變實驗條件,將杯子放到暗處,並記錄下來。
除了有趣的實驗,書中的原理解釋部分做到語言平實、通俗易懂,沒有過分堆砌專業術語,在保證知識準確度的基礎上,用比喻的方式讓孩子直觀地去理解各種術語,不讓高深的詞彙成為閱讀的障礙;扁平化的插圖形象而具體,讓科學知識讀起來一點也不「高冷」:
比如:
在化學這一章中,材料的材質有的硬有的軟,作者將這些材質成為材料的「脾氣秉性」,找到每種材料的脾氣秉性從何而來就是化學家感興趣的問題。
在「雞蛋圓舞曲」中探究雞蛋的形狀為什麼如此獨特,書中形象可愛的配圖讓人印象深刻。
(雞蛋圓舞曲中對蛋的形狀解釋:如果蛋是圓形的那要把海燕嚇壞了)
2、家長孩子一起動手做實驗簡便才是硬道理
帶實驗的科普童書固然有趣,強調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但當媽媽的都知道,一旦沒選好,往往書里一個實驗也沒法做,不是材料不全,就是操作複雜,讓孩子和家長都沒了興致。
從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發現,書中的材料都是家中隨處可見的生活用品:雞蛋、水果、橡皮泥、洗潔精,而且完全沒有難度也不需要額外準備材料包。
越是簡單的實驗材料越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更關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解決問題,找到實驗背後的原理,而不是被複雜、不易準備的實驗材料阻礙了動手能力。
各種各樣的小實驗網上有很多,但用最簡單的材料來解釋抽象原理可是非常需要「功力」的。
本書的作者史蒂夫·莫爾德畢業牛津大學物理學專業,專業知識過硬。作為科學節目主持人,他策划過製作了一系列面向孩子、學校及家長的科學表演秀,在如何利用有限的材料去做科學小實驗方面得心應手,經常出沒於BBC電台的科普節目中。
讓知識變得簡單有趣,我們從小夢寐以求的理想老師
再抽象、宏大的科學原理,他也能用最簡單的材料來進行實驗、還原過程:
過期的麵粉、高樂高、小糖豆不要扔,來模擬一下隕石坑
插入視頻:https://v.qq.com/x/page/x0694oh4nyj.html
作者就是要讓孩子從生活中入手,用家裡常見的物品發現實驗的樂趣,這樣不僅方便了家長,還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科學家一樣留意探究生活中的小細節,用身邊常見的物品發掘更多奇思妙想的小實驗。
除了取材方便,書中的步驟也非常清晰明了,操作簡單,完全不擔心過於繁複而混亂,讓孩子望而卻步。
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嘗試著動手嘗試,無論是在客廳、廚房還是公園裡。這本書不需要「一讀到底」,隨時隨地,做孩子的實驗小助手,一同分享發現知識的快樂,不失為一項有意義的親子互動項目。
3、讓這本書陪著孩子過一個炫酷寒假
(封面採用雷射全息冷燙箔,工藝酷炫,在自然光下顏色閃耀,最能吸引孩子的目光,好玩的書當然配好玩的封面)
(精裝大開本,全彩內頁,用彩虹的顏色來精心印刷,色彩亮麗柔和,帶給孩子和寒假一樣的快樂體驗~)
(4色全彩印刷128g特級銅版紙,180度平鋪,好翻好拿)
(以及絕對不能缺少的環保標識,給孩子安全無異味的良好體驗 )
好的科普童書的共識是:一定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科學家在做什麼?》用有趣的實驗方式讓孩子知道「是什麼」的「硬知識」之外,更提高了孩子「如何做」的「軟實力」,讓他們代入知識發現者的角色,像科學家一樣開動腦筋。
這本書就是要告訴你,培養好奇心、求知慾、創造力等等這些科學素養是讓孩子感受到知識魅力的第一步。
當孩子說「我要當科學家」的時候,送他這本《DK職業探秘百科系列:科學家在做什麼?》,和他「去探索、實驗,發現這個世界運轉的秘密。」
好啦,喜歡的話
可以掃描進入店鋪下單哦
不過癮,請戳
為了你的奶茶這種小動物挨了多少揍,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引起極度舒適的小方塊爆紅網絡,它是怎麼造出來的?
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繫 bd@wanwu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