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是一個人進入社會的必修課,然而,不得不承認,想要找一份如意的工作,真的很不容易。
還記得你上一份工作是怎麼找來的嗎?
也許部分人會說,我是上招聘網站投簡歷,或者被獵頭挖去的。但西門君猜測,也許更大部分的人,他們是看微信群和朋友圈的推薦信息,或者靠朋友們的內推而成功應聘的。
自人類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以來,人情關係變的越來越薄弱了。但同時,由於網絡的便捷屬性,我們每個人漸漸處在越來越複雜、多元、活躍的關係網中。
說人話就是,網際網路時代,「好朋友」越來越難覓得,不過「朋友」倒是越來越多。
這種泛泛之交組成的關係網絡,被社會學家稱之為「弱關係」。
那麼,為什麼如今人們依託於「弱關係」,比較容易找到工作呢?
第一個原因,正規招聘渠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放眼望去,所有公司信息都是「報喜不報憂」的,這當然無可厚非,畢竟哪個Hr會沒事自黑公司呢?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許多招聘上的信息,和事實上的待遇,其實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典型的比如「彈性工作制」,聽上去很人性對吧?但事實情況可能是,領導每天把八小時工作制「彈」成十小時,就問你吃不吃得消?
而「弱關係」介紹的工作就會好很多了,首先朋友基本不會坑你,畢竟一個圈子的,坑了你被曝光也沒好處。其次,公司有啥不夠完美的地方,你可以提前諮詢他,心裡有數,面試時候也有底一點。
第二個原因,「弱關係」可以為求職者提供高價值背書。一般來說,我們在幫朋友內推簡歷的時候,總會不自覺的替他美言幾句。可別小看這幾句話,已經比那些郵箱裡不會開口的簡歷有優勢太多了。
有專家做過統計,通過熟人推薦而獲得的工作,薪水和待遇一般會更好,工作者本人滿意度也比較高。基本上是「推薦者」「被推薦者」「公司」三贏的局面。
在這個信任是稀缺資源的時代,口碑真是太重要了。
有「弱關係」,自然也有「強關係」。
兩者的區別怎麼衡量呢?美國的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為此列出了三個維度,分別是認識時間的長短、互動的頻率和親密性。
認識時間長,互動頻率高,彼此間關係比較親密,這樣的關係就是強關係。反之,認識時間短,幾乎沒有互動的關係,就是弱關係。
那麼,在找工作的時候,為什麼交情不深的「弱關係」反而比親朋好友這種「強關係」要管用呢?
莫急,聽我慢慢解釋。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弱關係」的信息輻射範圍比較廣。現在的年輕人每一個人身邊,常常往來的朋友和親戚,說實話也就沒幾個。想要靠他們介紹工作,不是不行,而是太難了,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的工作都沒有落實好。
而微信通訊錄幾千人,但凡有那麼一點點聯繫的人,開口求介紹工作也不是什麼難以啟齒的事。對方甚至還很高興,因為可以拿到不菲介紹費。(插一句,親朋好友之間談起介紹費的事,多少有點尷尬吧?)
和強關係相比,弱關係的維護關係的成本比較低,而帶來的收益卻是不可估量的,並且弱關係的數量和觸達的範圍是成倍增加的。簡單來說,你多認識兩個微信好友,可不僅僅是多認識兩家公司,因為他們也可以充當「中間人」的角色。
第二個原因,是弱關係網絡本身的「異質性」。強關係之間,因為生活圈子的高度重合性,很多信息都是雷同和冗餘的。想想你鄰里之間聊的都是什麼話題,不是張三長,就是李四短這些家庭瑣事。
但弱關係就不一樣了,弱關係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經常能突破圈層甚至跨越階層傳遞信息。
第三個原因,是「弱關係」具有更高的流動性。一般來說,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名單,長時間內是不會有變化的。好處是他們提供的信息比較穩定,但壞處是這些信息容易固化。
二弱關係帶來的信息具有更高的流動性。舉個例子,一個人換了工作之後,從社會學的角度講,他不僅自己從一個網絡跳轉到了另一個網絡,還為原有的網絡和新的網絡之間也建立了某種連接。這種切換越頻繁,網絡的交叉性也就越強。
總結一下今天的宣講:如今人們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弱關係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相比於強關係,弱關係本身的流動性更強,輻射的圈層更廣,收集來的信息也更具有差異性。
在一個活躍的社會網絡之中,信息意味著資源,資源意味著財富。這就是為什麼社會學家會感慨:「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脈!」
作者簡介:西門君,前《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就讀浙大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學習最接地氣的傳播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