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沒用,家長有方法、有眼界,才能幫孩子提高成績

2019-10-13     王塞的空間

1、

前兩天和一個朋友聊天,她說起自己上小學的女兒,每天作業做到晚上九、十點鐘,語數外的輔導班一直在上,可學習就是沒有什麼進步,家長苦惱不已,不知道該怎麼做。

如果孩子成績不好,一般家長都會很著急,害怕孩子一步走錯,步步踏空。

也正因為著急,家長會批評斥責孩子,盲目的給孩子報補習班或者加大孩子的作業量。

其實這些方法都不可取。

家長都想幫孩子提高成績,但是千萬不要把成績本身看成我們追逐的目標,因為當我們過於渴望一個目標的時候,就容易被目標欺騙。

我們要解決的是成績背後反映的問題,比如:

孩子有沒有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能不能跟上老師,是不是能積極的完成作業?

孩子有沒有實事求是的認知習慣,遇到不會的題,是逃避忽略還是能夠想辦法把問題解決?

如果孩子沒有堅持學習,那麼孩子為什麼不愛學習?他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他是否願意在學習上持續付出?

剛剛問的這些問題,這才是真正改善孩子成績的。 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著急給孩子更換機構,尋找名師,得到的結果很大機率還是一樣的。

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幫孩子孩子養成好的學習和認知習慣,孩子能不能在學習上累積持續的成就感。

2、

首先是認知問題。

家長要知道,學習是人的本能,學習不是純粹的苦差事,而是一個的痛苦和快樂交織的過程。

痛苦是因為學習可能招致失敗,失敗可能會遭到批評,引發無力感和對自我的懷疑;快樂是因為求知的快樂,是因為學習能提升能力,繼而帶來掌控感和自我價值感。

沒有孩子不想好好學習,但是如果孩子在學習中遭遇的是連續的挫折和嫌棄,就會帶來這種無力感和「我不行」的心理暗示。

孩子畏懼學習,大多數的情況是孩子害怕自己遭到負面反饋。

所以,想要孩子主動學習,家長要學會鼓勵孩子,而不是習慣性的打壓孩子,只看到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

家長要有審美的眼光,我們不能只看孩子是否成功,還要看到是否有成長進步,看到他是否有新的認知和更好的習慣。當孩子有更健康的自我認知、養成更好的行為習慣,他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有一個寓言故事。

一個年輕人問智者:我心中有兩匹狼一直在爭鬥,一匹狼貪婪、兇猛、自私,另一匹狼勇敢、友愛、真誠,他們兩個每天都爭鬥不休,你覺得誰會贏?

智者說:你喂食的那匹會贏。

孩子也一樣,身上有好的力量和不好的力量,懦弱和勇敢並存。你看到哪個力量,幫助孩子注意到哪個力量,哪個力量就會贏。

3、

還有一些具體的方法,家長可以試一試。

第一、家長要儘量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和成長環境。

比如家長自己在打牌,卻吆喝著讓孩子趕快去學習寫作業效果就會打折扣。

我的經驗是,家長的行為要儘量和對孩子的要求保持一致

比如家長如果希望孩子謙遜有禮,那家長在家也要使用禮貌用語,能夠心平氣和的對待家人。如果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就儘量在孩子學習的時候處理工作或者進行閱讀。我手機上有閱讀軟體,可在家還是儘量閱讀紙質書籍,免得孩子誤會家長每天只知道玩手機,產生不好的影響。

第二、幫助孩子設定跳一跳能夠得到的目標。

比如原來成績中下游的孩子,你向他承諾如果得了第一名,就帶他去迪士尼…這樣的目標只會增加孩子的無力感,不會起到任何積極的作用。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只是想孩子哪裡沒做好,而是想一想,自己可以怎樣幫助孩子,給孩子搭建台階。

如果目標看起來沒那麼難,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達成了目標,孩子會很有成就感,能力也會得到積累。一個一個小目標實現了,一路走來,就到了大目標的跟前了。

第三、制定相應的規則,把人與人的矛盾轉移到對於規則的遵守和執行上。

很多家庭和孩子為了學習和生活作息會產生矛盾,比如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看電視、什麼時候上床睡覺等等。如果家裡沒有相應的規矩,孩子就會學會操控,用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手段達到目的。

如果相似的矛盾反覆出現,家長就應該想辦法制定對應的規則來解決問題。

家長可以和孩子進行商討,就生活學習作息訂立規則,比如什麼時間寫作業、什麼時間玩,作息安排和對學業的要求等等。制定規則時一定要充分聽取孩子的意見,徵得孩子同意。制定好規則後可以讓孩子簽字確認。規則制定好不能隨意更改。

也就是用法治代替人治。把人和人的矛盾轉化成平等的磋商和對規則的執行來解決問題。當孩子想和家長討價還價時,家長就可以祭出規則,要求孩子按章辦事。這樣慢慢的孩子也會養成自律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第四、家長要引導孩子端正學習目的,回到學習的初衷,不而是強調競爭。

告訴孩子努力學習是為了求知,是為了追求卓越,而不是為了把別人比下去。

有些家長,總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人家的孩子去奧數補習班,不管自己孩子喜歡與否,也趕著去報一個。孩子沒有考到第一名,就問孩子前面的是誰,告訴孩子把他們當做對手,下次把他們比下去。

慢慢的,孩子也會只關注競爭,而不是自我能力的積累和提升,更加不懂如何和他人合作。

還有最後一點是家長要管理自己的焦慮。

每個家長都會擔心孩子,但是「處處擔心,即是詛咒」。你在心裡對孩子有信念,孩子收到的就是積極暗示;你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行不好,總是焦慮,孩子也會神經繃得很緊,變得很敏感,真的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以上說的這幾點,並沒有多難,但是比孩子現在考100分更重要。 孩子有更好的學習習慣和意願,成績當然能夠提高。

4、

身為家長必須有一個本領,在任何情況下,既能給孩子訂立規矩,引導和督促孩子,又能從心裡接納孩子,保持孩子的自尊心。

你要讓孩子覺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養孩子對於生命的熱愛,其實是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並不是說成績不重要,只是家長越看重成績,嫌棄和逼迫孩子,孩子越會失去對求知天然的動力,越會被逼著往前走,結果失去了自主學習的動力,成績越來越差。

健全的人格,能與自己、與外界和諧相處,這些都是長遠的好成績的重要保障。

孩子有了對生命的熱愛,天性和內驅的動力沒有被壓抑,自然會舒展的活著,主動的求知和探索,有勇氣為自己開疆擴土,擁有繁盛的人生。

學習是終身持續的過程,不是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的短跑,家長不用為孩子一時的得失過於焦慮。

孩子的每個階段,都有著人生某種非凡的可能性。只要孩子有了意義感有了自主驅動,孩子就掌握了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而相信這種可能性,保持開放,給孩子、給自己多元機會的人,可以幫助孩子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並找到適合他自己的那條獨特的路。

Photos, Maggie Lindema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oInxm0BMH2_cNUgvS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