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爺,「斜槓青年」之前輩

2019-07-21     北京廣播電視報社



「牛爺」,比慣常的「斜槓青年」,還多好幾道「斜槓」。

「斜槓青年」(Slash),指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詞條解釋還特意標註:「斜槓青年」越來越流行,已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生活方式。

誰說只有年輕人?《正陽門下小女人》里「牛爺」的飾演者、電視裡帶觀眾「串胡同」的「牛爺」,完全是「斜槓青年」的前輩范兒,「斜槓」表述如下:


郝金明,總製片人/收藏家/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曲藝家協會副主席/鋼琴發燒友/第四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第四屆北京市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要想繼續寫,還有。比如,他是「北京榜樣」;比如,因為藏品的研究,把醫學專科的人砸了個大腦洞:我們怎麼沒想到?!



都是古董「長輩」啊

牛爺的私人博物館,坐落於左安門橋北200米處,有5000平方米的尚韻軒。

作家汪曾祺在《人間草木》里寫:「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兒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巧了,我去訪的人,也不在;但我被請進了博物館,和主人的藏品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呃,它們把我驚著了:

周遭無一不是「長輩」,甚至千歲以上!

門口70厘米長的「狗頭金」、門柱上康熙的真跡楹聯「春露秋霜當思德業由先澤,雲蒸霞蔚留得詩書啟後人」、各式明清古老舊式家具、玉器珍玩、明清瓷器、字畫精品、木雕飾物、民間傳統工藝品……還有兩架古書,發黃的內頁、藍色的封皮,夾著小紙條標註:「史記第四」、「通鑑輯覽 乾隆筆記」、「欽定禮祀義疏」、「前漢 第三冊」……



慈禧的藕絲印泥,

還聽鋼琴

牛爺來了,估計看我驚嚇不夠,又笑著加碼兒:「有好多精品你還沒看見,在另外一個地方。」一時間,這氣場密度,有點兒大了。

還好,牛爺做熱門電視劇,破題是高手,一個小故事,就能抓住你的注意力。舉個例子,他講「中國最後一個皇族藝術家」溥心畲及畫:

「你看溥心畲的畫印章都很小,為什麼?省印泥。他這印泥,是慈禧賞的藕絲印泥,就半盒,現在故宮呢。藕成熟的季節,慈禧就讓人把整個荷塘的藕采上來,當場掰斷,收集藕絲。整個荷塘,也沒多少藕絲,再加上好的硃砂,可見這藕絲印泥有多珍貴。藕絲印泥很有特點,顏色好,放大鏡下看,藕絲會閃光……」

在幾件被我稱為「細胳膊兒細腿兒」的古董家具旁邊,站著一架三角鋼琴。「牛爺」輕鬆坐定,美妙的音樂汩汩而出。而他說的話,就是汪曾祺那句:「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然後,又加了一句:「它們傳遞很多信息給我,我彈琴給它們聽!」

仔細聽,《月亮代表我的心》。

嗯,這些「長輩」寶貝們,真是優哉游哉,還有琴聽。

說起鋼琴,有故事。

牛爺當知青時,大家聚在一起談理想。牛爺說,有了錢就買一架鋼琴。有個小夥伴開他玩笑:「你行嗎?你們家的床一坐,吱扭吱扭響,跟鋼琴似的。」

回城後,一個月21塊錢的工資,牛爺買不起鋼琴。

1979年,拿著一台老式的海鷗照相機,郝金明開始了兩個月的西北之行。這次攝影之行讓他發了第一筆財。拿到錢後,郝金明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買鋼琴,還買了三架。當時,有錢還不行,還得有票,鋼琴票。在天橋舊車市場,郝金明50元買了自行車票,又跑到鋼琴廠,跟工人換鋼琴票……

多年後,小夥伴兒們重聚,牛爺給大家彈了一首《童年的回憶》。


養娃秘籍:

父親有絕對權力

牛爺只有一個獨生子,新婚。牛爺從手機里找齣兒子的結婚照,一對璧人。

牛爺培養孩子,也是有獨門秘籍的。

兒子在英國讀的會計,畢業回國,父親問了:「你是要接班兒,還是要上班兒呢?」兒子不急不緩,心有定數:「不接,也不上。您再供我兩年,我要讀博士。」其實,兒子早有了設想:讀博,去國企、外企分別歷練,6年後,回歸,才有底氣和父親比肩。郝金明痛快答應,兒子悶頭兒複習了八個月,考上了中央財經大學,繼續讀博士。同時,收穫甜美愛情,兒媳婦是學法律的同學,如虎添翼。

「我老跟他們說,不管是原子彈生意還是方便麵生意,不管多大多小,都是兩個字計算。計算,我可以找專業的人員來做,花錢僱人來算。最關鍵的是把這倆字翻個過兒,算計。算計其實就是管理,而且前置管理,高屋建瓴非常重要。掙錢固然重要,會不會用錢更加重要。你看,我一條牛仔褲穿這麼多年了,破了也挺好的。但這不是說,講究的時候,不懂講究,人要知道什麼是品質。」

牛爺的思維意識,真是不輸時代。算計與計算,直接影響公司的發展方向與既定目標,是一個公司的消息樹和黃金甲。牛爺直覺上就規避了風險,並培養了兒子的財務與管理意識。其實,其實經商也是一門社會科學,是一種特殊的途徑,終極歸屬還是哲學。

孩子成長過程中,可有傳說中的叛逆期?父子可有「頂牛兒」期?

牛爺一臉欣慰:「沒有,一直很順暢,他從小就當我是神。我的方法,可能很多父親做不到,捨不得。年三十兒晚上,兒子回來,進門我就說:背著爸爸走一圈。我說,記住了,這就是父親的「絕對權力」。我不管多疼愛你,一瞬間我就有這個「權力」。然後,讓孩子放下,我會說,寶貝過來,爸有這個「權力」,但任何事都會和你商量。我就是要時時提醒,讓他明白這個道理,以後他也要這樣去教育他兒子,他是男人,要誠實而有力量。

「結婚了兒子也經常回來,要和我聊天兒、遛彎兒。然後,我倆一遛就好長時間,聊不完。前天晚上兒子回來了,我們倆在長安街遛半天,最後找了一輛電動車。我說,上來,爸帶你拉一段風!」

或緩行細聊或風馳電掣,一路相伴的父子,極有畫面感;採訪中,被牛爺稱為「孩子」的小姑娘叫彩妮,但牛爺卻張口孩子閉口孩子,和牛爺的相處模式,也是溫暖的補充畫面。

「我一直就是一個原則,不搞家族企業,但一定要把企業變成一個大家庭。」

實話,「牛爺」這位「大家長」,挺牛。

去年牛爺應北京衛視的邀請,每天帶您串一條胡同,看看北京的背街小巷環境治理之後的靜謐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HKHp2wBvvf6VcSZLeZ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