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專注力集中,學習效果更好?怎樣培養孩子的專注力?4點做到

2019-12-21     低吟淺唱的花

朋友小玲向我吐槽說,她家的孩子學習成績一直不好,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專注力不夠。在家做作業,一會兒摸摸橡皮,一會兒開開文具盒,氣得小玲不得不對孩子河東獅吼,「做作業,你注意力能不能集中點?」小玲無奈地說「孩子的注意力問題不解決,孩子的學習難以提高,怎麼辦呢?」


小玲煩惱孩子專注力的問題,其實,有很多孩子在學習上都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在163.8萬的入學新生中,75%的孩子存在著專注力不足的現象,94%的老師認為孩子的注意力需要重點培養。 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專注力不足時導致學習成績差異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了專注力高低決定了課堂吸收知識的多少。同樣的課堂,同樣的老師,擁有不同專注力的學員收穫的知識、成績大不相

同。

那麼什麼是專注力呢?專注力指即我們有意的把注意力集中於某樣事物的能力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這樣評價專注力:注意力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

專注力是兒童最基本的學習能力,是觀察、記憶、理解、推理等思維能力的基礎,沒有專注力就沒有有效學習。所以著名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孩子專注於學習。


要了解孩子的專注力是怎麼回事?先了解專注力跟大腦的關係。

威斯康星大學神經科學家理察·戴維森發現,人在專注力高度集中時,前額葉皮層的關鍵迴路與意識指向的目標達到了同步狀態,也就是「階段鎖定」。

他做了個實驗:讓實驗對象每次聽到某個音調就摁下按鍵,如果實驗對象專心致志,他們前額葉皮層釋放的電信號(腦電波)就會與目標聲音精確地實現同步。

專注力越集中,神經迴路的鎖定能力就越強。但是,如果你思想渙散,無法集中專注力,同步現象就會消失。

因此,專注力越集中,學習效果越好。我們專心學習的時候,大腦就會把這些新的信息映射到我們已知的內容上,從而構建新的神經聯結。

假設你在教孩子認識物體,如果她的專注力與你保持一致,那麼她就能學會物體的名字;如果你教的時候她走神了,她就學不會。


因為我們在走神時,大腦就會激活大量處理與當前學習無關的事情的神經迴路。因此,專注力不集中,我們就記不住正在學習的東西。

所以說,大腦在專注力最集中時,學習和記憶的效果最好。

同小區的兩個孩子在同一個班,第一個孩子沒有報輔導班,回家後一個人自覺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作業也做的很快,還有時間看看課外書。學習成績很好。

第二個孩子報了輔導班,每次寫作業還要父母輔導,每次做作業要做到很晚。學習成績一般。

第二個孩子的父母不明白,自己花在孩子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都比第一個孩子多,為什麼孩子成績卻不如他?第二個孩子的媽媽就跑到學校去問老師,老師指出:其實,兩個孩子的智力差不多,造成成績差距的是課堂聽講時的注意力。那個孩子上課注意力特別的集中,會聽講,由於專注,孩子在課堂上把老師講得內容聽明白,消化了。回家做作業時也是夠專注,一會兒就把作業完成了。

而你的孩子,上課愛走神,注意力不夠,老師課堂上講的知識,沒有完全掌握,即使報輔導班也不行。

由此可見,孩子的專注力影響孩子成績的好壞。


為什麼有的孩子的專注力不高呢?

生理因素

心理學研究發現,注意力的持續時間有其年齡特徵:

5-6歲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0-15分鐘;

7-10歲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20分鐘;

10-12歲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25-30分鐘;

12歲以上能超過30分鐘。

有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到了小學,都會因為注意力持續時間短、注意力穩定性不夠等生理因素,在課堂上出現分心走神、坐不住、喜歡打岔等表現。

時間一長,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會逐步下滑,如果不進行孩子注意力訓練,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在學習方面的困難也會越來越大,進入高年級之後,厭學的幾率會遠遠高於同齡孩子。


環境的影響。

如果孩子的學習環境處在一個嘈雜,干擾源比較多的環境,孩子的專注力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專注力受到的干擾越多,孩子的行為表現就越差。

當孩子的專注力被打斷時,就要切換專注力關注另外的事情,孩子的專注力想重新再回到學習上需要10或15分鐘。

戈爾曼在《專注》一書提到:專注力不像氣球那樣可以任意伸縮,同時容納不同的任務。實際上,專注力的管道非常狹窄和固定。我們不是在分配專注力,而是在快速地切換專注力。持續不斷地切換專注力會影響專注度。

心理的因素

沒有興趣就沒有專注力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再也沒有比興趣更好的老師了。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很多孩子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注意力非常集中。

就像孩子喜歡玩遊戲,有的父母說,孩子學習不專心,可玩起遊戲來,注意力特別集中,能幾個小時坐在那兒不動。


情緒影響。

心理學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主要是情緒問題。

我們高興時,處於大腦中部腹側紋狀體內的伏隔核區就會被激活。伏隔核是動機及對行為有獎賞感覺的關鍵神經迴路。富含多巴胺的伏隔核迴路是積極感受的驅動器,鼓勵我們朝著目標和願景努力。

此外,包含內啡肽(令跑步者感到愉快的神經遞質)在內的大腦內源性阿片也參與其中。多巴胺可以激發行動的慾望和頑強拼搏的精神,而阿片的作用則是給這些活動貼上愉悅的標籤。

因此,積極情緒對孩子的學習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它激發孩子的活力,使孩子的專注力更加集中、思維更加靈活、韌性更強。

消極情緒使我們的專注力範圍變窄,只關注不愉快的東西。就像父母因為孩子成績差而懲罰孩子。儘管孩子試圖集中專注力學習,但懲罰產生的焦慮感實際上會損害孩子的前額葉皮層,反而給提高成績製造了更大的障礙。

曾經比爾·蓋茨被問到成功的秘訣,他只給出了一個詞:「Focus」(專注)。

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也曾經說過:專注是比智商更容易讓孩子成功的因素。

而且,注意力是智力的五個基本因素之一,是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的準備狀態。只有投入了專注,我們才能集中精力認知事物、思考問題、否則各種智力因素得不到支持而失去控制。


01、讓孩子對學習感興趣,有興趣才有關注力,就讓孩子自己設立「自成目標,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一書中說:凝聚注意力需要一個「自成目標」。

自成目標」,即目標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情,而非做這件事情的報酬。

讓孩子對學習有興趣,孩子首先得產生動力。動力分為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而外部動力來外部的某種獎勵,但這種獎勵帶來的外部動力並不能持久。只有發自孩子內心的內部動力才你能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

而產生內部動力就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內獎」,即選定你的目標,在追隨目標的努力中,獲得內心的秩序和成長的樂趣,也就是自我獎勵。

而怎樣設立「自成目標」?孩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設立目標。

這個目標應該是動態的,目標大大高過孩子能力時,將產生焦慮,此時應降低目標。當孩子的能力高過設定的目標,繼續持續這種活動將產生厭倦,便要提升目標。



米哈里認為:好的家庭環境就是不替孩子設立目標;家長當然不可以什麼都不管,但家長設定的不可以做的界線要清晰,界線之內的空間是孩子的,即給他留下較大的自選空間;並且家長對孩子當下的興趣、所做的事情和感受要留心和重視。

這樣「孩子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不必老是為規制與控制權而爭吵;父母對他們未來成就的期望也不會像一片陰影,永遠籠罩在他們頭上;同時不受混亂家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所干擾,可以自由發展有助於擴充自我的興趣與活動。在秩序不佳的家庭里,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費在層出不窮的談判與爭執,以及不讓脆弱的自我被父母的目標所吞噬的自我保護上。


孩子自己制定的「自成目標」,讓孩子知道學習是為自己而學習的,不用被父母的要求而強迫學習,孩子會從中得到成就感,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因而會把專注力放在學習上。

02、給孩子創造利於集中專注力的學習環境

營造一個有利於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學習環境。孩子的書桌上只放書本等相應的學習用品。文具的功能則應該越簡單越好,鉛筆和橡皮也要造型簡單,避免孩子把它們當作玩具來玩;

孩子的房間要簡潔明快,學習的時候,不能有電視機、電話等聲音干擾;父母也儘可能不在孩子學習時進進出出,大聲干擾。父母要為孩子創造安靜、整潔的有利於孩子集中專注力的環境。



用信號燈練習讓孩子學會消除壞情緒,保持積極情緒

在孩子的學習中,學習上的困難,老師和父母的批評都會讓孩子產生負面情緒。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不及時消除,孩子學習的專注力就會大受影響 ,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效果。

在孩子的學習中,父母儘量少批評多鼓勵。

當發現孩子情緒不穩時想一想交通信號。紅燈停——這表示冷靜。緩慢進行深呼吸,等稍微平靜了,對自己講述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此的感受。

黃燈提示學生減速,想出幾種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法,然後從中選擇最佳方案。綠燈表示他們可以嘗試解決方案,然後觀察實施的效果。比如:孩子因為考試不沒考好,回來很沮喪,發脾氣。讓孩子想紅燈,深呼吸,讓孩子先平靜一下,想想情緒不好的原因,和這件事引起的感受。

然後想黃燈,解決考試沒考好的問題,是基礎知識沒掌握好?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馬虎?在哪兒馬虎了,為什麼會馬虎?等等,反正要找出沒考好的原因及解決辦法。綠燈,開始實施解決辦法。


交通燈

指導兒童用交通燈的方式處理憤怒和焦慮情緒可產生積極作用。

03、用情緒調色板,幫助孩子孩子識別情緒

展示有不同表情和名稱的卡片,和孩子討論生氣、害怕或高興到底是什麼樣的感受。讓他們把感受的名稱與形象以及自身經驗聯繫在一起。並幫助他們把這些感受具體化,從模糊的情緒描述,比如「還行」和「很糟」,轉換為更準確的用詞,比如「失望」、「焦慮」、「嫉妒」和「興奮」。

通過情緒調色板,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是什麼?焦慮還是急躁?這樣根據內心的情緒,在進行交通信號燈練習。

情緒調色板,幫助孩子清楚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且用交通信號燈來消除負面情緒,從而讓孩子在學習中保持積極情緒,更有利於孩子集中專注力。

04、教孩子進行呼吸練習,幫助孩子回到覺知之輪的本源,也就是幫助他們變得更加專注。

我們的內心可以用一個自行車車輪來表示,位於中心位置的是本源,並輻射至外圍。外圍代表了我們能注意到或意識到的任何事物:思想和感受、夢想和慾望、記憶、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身體感覺。

本源就是我們的前額葉皮層,本源代表了我們稱為「執行大腦」的部分,因為這是我們作出重要決定的地方,我們的意識在這裡,由此能夠關注外圍的各種面向。

深呼吸可以從本源出發,留意你覺知之輪的各個外圍面向,你就能覺察到自己正在經歷的一切。然後,你可以轉移焦點,主動將注意力轉向其他面向。

比如:當孩子對即將來到的期末考試感到焦慮,沒有心思複習,你可以讓他平躺在沙發上,告訴他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大腦和身體上來。閉上眼睛,集中注意力,留意你的念頭、感覺。

現在注意自己的呼吸。首先,注意空氣通過呼吸進出你的鼻子,然後感覺一下胸部的起伏,現在注意在每次呼入呼出時胃部的起伏……



這時會有一些其他想法闖進你的頭腦中,像讓你焦慮的期末考試。你可以關注覺知之輪的外圍的其他部分,比如上次和朋友一起去打球,或者其他高興的事。當孩子睜開眼睛,他就會感覺好多了。孩子明白通過注意呼吸,讓注意力集中在想集中的地方,由此培養了專注力。

​培養專注力還買一些智力訓練的書,每天堅持做練習,如走迷宮,在一大堆圖中找某樣東西,找錯誤,找異同(同中找異,異中找同),比大小、長短等等。

《顏氏家訓》中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意思是:人在幼年的時候,注意力高,容易專心,一旦,長大成人後,精神便容易渙散,難以專心,所以在幼年時期,接受有關專注力培養的教育,是不容忽視,不容錯過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twiMm8BMH2_cNUgV59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