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見識!經常說的「成語」都有哪些文化內涵?又是如何演變的?

2019-11-17     李夫子說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經常說的一些成語,甚至俗語背後也都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就像我們平時經常說的「胡說八道、六親不認、五花八門……」我們每天似乎都在說,可是卻很少有人去想為什麼我們會這麼用?今天李夫子就結合歷史,來跟大家聊一聊這些俗語背後蘊含的文化內涵!

「胡說八道」背後的文化內涵

我們就先說一個大家經常都會用到的一個詞:「胡說八道」!首先要解釋一下第一個字「胡」!這指的實際上就是「胡人」!《漢書•匈奴傳》雲記載,單于遣使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所以胡人原來指的就是長城以北的游牧民族。這個說法其實出現得比較早,就比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曾經「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既然都有胡服了,那肯定穿胡服的一定是胡人嘛。那麼胡服歷史上長什麼樣?史載不詳!不過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大概應該是穿窄袖、短衣長褲、腳蹬皮靴、腰系皮帶,再有貂尾、蟬紋裝飾的武冠束金鉤,趙武靈王當年在邯鄲提出「穿胡服、教騎射」的主張,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使得趙國的綜合實力迅猛增長。

那麼後來胡人又成了漢人對戈壁以北和西方蒙古高原、新疆的中亞等地區的外族或者是外國人的泛稱。匈奴被迫西遷之後,蒙古高原歷史上又相繼崛起的鮮卑、柔然、突厥、蒙古等等游牧民族也被稱為胡人。胡人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候,應該是在十六國時期,當時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入侵中原,紛紛建立政權,所以這一時期習慣上又被稱作「五胡十六國」。而我們現在經常用的「胡說」,最開始的意思就是胡人說的話,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咱們中原人肯定聽不懂胡人說的外國話。另外我們對自己的中原文化是相當有自信的,認為他們是貧窮落後的,自然而然,我們就看不上那些小國家、小部落,於是乎中原人就把胡人說的話和亂說話就聯繫起來了。

「胡說」解釋完了,那麼「八道」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是我國宗教中的專業術語了,目前來看的話應該是有兩種說法,一種「八道」指的是佛教中的「八正道」,即「一正見、二正思維、三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方便、七正念、八正定」。另外一種說法是源於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通常道教對修行也有八個階段,即「一入道、二學道、三訪道、四修道、五得道、六傳道、七了道、八成道」!那麼為啥把「胡說」和「八道」這兩個詞,最後組合到一塊了呢?據考證,很有可能當年胡人有很多是信奉佛教的,他們也來到漢人的中原地區傳教,人們聽不懂他們說的啥,但他們說的又跟「八道」有關,於是久而久之就把這兩個詞合到一塊了,表示滿嘴放炮的意思!

「六親不認」背後的文化內涵

說完了「胡說八道」,再來說一個成語「六親不認」!這裡邊的六親是哪六親呢?其實現在的「六親」泛指親屬,而在歷史上的「六親」那是有特定內容的。從歷史來看,代表性的說法有好幾種,比如說《管子•牧民》中講「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意思是百姓明白了禮儀,才不會飢餓,當衣服和食物豐足時,百姓才知道區分榮譽和恥辱,只有當朝廷內上行禮度時,六親才能各得其所,而感恩朝廷,使之更加團結穩固!這裡的「六親」就是「父親、母親、哥哥、弟弟、老婆和兒子」,這是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書中曰:「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這裡的六親是指「父親、兒子、哥哥、弟弟、丈夫和妻子」!這和第一種說法是有區別的。《左傳》中六親乃「父子、兄弟、姑姐、甥舅、婚姌、姻亞」。當然了,關於六親以我們現代人看來,確實有點繞,一時半會也說不清楚,不過我們只需要知道,「六親不認」其實就是不尊天倫、不通人情,對親屬都不講情面。

「人有三急」背後的文化內涵

剛才說的兩個俗語、成語都是帶數字的,再比方說我們經常會說到「人有三急」,可是你知道這三急分別指的是什麼呢?可能有很多小夥伴會認為是「屎尿屁」,其實關於三急也是有好幾種說法的,一種所謂的三急是指「內急、性急和心急」!有人又認為「內急」就是著急上廁所,「性急」就是著急要入洞房,「心急」就是舉個例子,妻子在裡邊即將生孩子,你只能在產房外邊傻傻的等,那種焦急的心情就是「心急」。當然也有人認為所謂的內急就是吃飯、睡覺、大小便;心急就是心裡急;性急,就是性子急,跟自己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據嚴謹考證,古人其實也經常說「三急」,不過古人所謂的「三急」跟我們認為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人家的「三急」其實是「三疾」!《論語》中記載,「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盪;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這三疾就指的是「狂妄、驕傲和愚昧」!通常是是指人的心態,心理疾病,李夫子覺得老祖先確實很厲害,對於我們身上的臭毛病,幾千年前就看的清清楚楚,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們就把古人的「三疾」變成了現在的「三急」,實在是太膚淺,太遺憾了!

「三書六禮」背後的文化內涵

當然了,俗語中跟「三」有關的詞還很多,比如我們經常在看古裝劇或歷史文化書籍中有提到的「三書六禮、三媒六證」。俗話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咱們都知道古代人的婚姻99%都是父母包辦的,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兩口子都進入洞房了,估計才是戀愛的開始。在古代,雙方家裡人沒同意,你敢拉對方的手,那就是臭流氓。雖然說古人婚姻不自由,但是咱們是禮儀之邦,婚喪嫁娶都得按規行事,結婚講究特別多,於是就有了「三書六禮」和「三媒六證」。

我們先說說「六禮」,指的就是從議婚到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這六種禮節是以法令的形式被固定下來的。根據《禮記》、《唐律》和《明律》的規定,婚姻的程序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六禮!這一種娶妻程序,從周代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一直沿用到了清末民初,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在男女雙方的交往中,除了禮物之外,還有特定的文字憑證,即所謂的「三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親書」!「聘書」,就是指「訂親之書」,是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納吉時用的。 「禮書」為過禮之書,就是彩禮的清單,是納徵時用的。「迎親書」就是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新娘過門時用的。

「三媒六證」背後的文化內涵

那麼「三媒六證」就是婚姻父母包辦、媒人介紹,所以媒人在婚禮中的作用不可輕視,為了鄭重起見,才有了這「三媒」,具體指的是男方聘請的媒人、女方聘請的媒人、以及給雙方牽線搭橋的中間媒人。而「六證」是一種儀式化的程序,指的是六件東西,結婚時在拜天地的桌上擺放一口斗、一把尺、一桿秤、一把剪子、一面鏡子和一隻算盤,這背後都有寓意哦。要想知道家中的糧食有多少,有斗為證!衣服做的長短好壞,以剪子為證!家藏多少匹布以尺子為證!個人容貌如何,以鏡子為證!家中財富多少,已秤為證!家庭帳目是否清楚,以算盤為證!這麼一說,感覺古人的婚禮要比咱們現代人的喜慶熱鬧,有看頭多了!

「五大三粗」背後的文化內涵

說完了「三」,我們再說說「五」!比如經常會說的「五大三粗」、「五花八門」、「五穀不分」、「五體投地」等等,這些成語如果你要真的深究的話,知識點特別多,你肯定想不到!像我們現在如果形容一個人「五大三粗」,指什麼?雙手雙腳大、頭大、腿粗、腰粗、脖子粗,你覺得聽的人他心裡會爽嗎?可是如果是在古代,那李夫子要說,「五大三粗」是個百分百的好詞,指一個男人外形出眾、高大威猛、身材魁梧。「五大」通常指的是耳、肩膀、手、臀部和腳,古代民間相傳「耳大多富貴」嘛,而且在農耕時期,勞動人民更喜歡肩膀寬闊的男子,諺語說「膀大力不缺、手大能聚財、臀大坐姿穩、腳大走四方」,「三粗」指的是脖子、手臂和雙腿粗,腿粗代表男人身材結實,走路腳踏實地,腰粗和脖子粗的人明顯身體有脂肪,很富態,間接透露家庭生活富裕,所以在古代「五大三粗」是男神的必備標準。

「五花八門」背後的文化內涵

古時候民以食為天,農業社會大家都以男子身材魁梧為美,五大三粗的男人都很強壯,做事都要用體力嘛,有力氣的人就會受到人們的稱讚。當然了,時代不同了,人們的審美觀念也不同了,現在小鮮肉可能更有愛。再比方說,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用「五花八門」來形容事物的花樣繁多、變化多端,令人眼花繚亂,可是你知道「五花」是什麼花嗎?「八門」又是什麼門呢?其實很早的時候,五花和八門指的都是古代行軍打仗所用的兵法陣法的名稱。五花不是五花肉,指的是「五行陣」!八門指的是「八門陣」。

這兩種陣法的特點就是變化多端,讓人眼花繚亂,使敵人摸不著頭腦。這裡的五行陣中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此陣是利用鄒衍的陰陽五行原理布置的一個陣法。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多的戰略家會經常使用這種陣法。而八門陣又叫八卦陣,玩得最好的是諸葛孔明。按照八卦的次序列陣且可變換,可以有八八六十四種變化,經常使是敵人陷入迷離莫測之中。相傳春秋時期的孫武、孫臏最早應用的八門陣,後來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五花八門」又變成了幾種特定的行業。

所謂的「五花」是「金菊花、木棉花、水仙花、火棘花和土牛花」!金菊花是賣茶的女人,木棉花比喻上街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比喻酒樓上的歌女、火棘花比喻玩雜耍的人、土牛花比喻一些挑夫。而所謂的八門指的是在市場上擺地攤、靠口舌來掙錢吃飯的生意人,即「金、皮、彩、掛、評、團、調、柳」!這個「金」指的就是街面上給人相面算卦的人!「皮」,指的是賣藥的總稱!「彩」指的就是變戲法的人!「掛」就是在市場廟會練把式賣藝的!「評」就是說評書的人!「團」就是說相聲的!「調」就是搭蓬扎紙的,家裡辦喪事時購置燒給死者。在清末也有說是賣鴉片的!最後一門「柳」就是唱大鼓的。

從以上解釋來看,這五花八門,更多的是指當時的各種職業,當然了,它也一度被用來指士農工商等主流職業外的市井底層職業從業者,就是後這些職業的從業者都被社會所輕視,所以五花八門就有了貶義,到了現在,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是值得尊重的,「五花八門」這個詞也就沒有了以前的那種俗套了,變成了花樣繁多的意思,具有了褒義的意思了!

李夫子說俗語

其實每一個俗語、成語背後的形成和演變都是有歷史淵源的,通過俗語和成語背後的文化內涵,反應出了古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對我們了解古人的生活、習俗有著很大的幫助!今天關於俗語背後的文化就說到這,有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贊、轉發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su1gG4BMH2_cNUgze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