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網友在選購翡翠鐲子時,發現一隻鐲子居然有兩幅面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根據網友上傳的照片來看,這隻鐲子的一面種水細糯,翠色部分十分濃郁,是一隻成色上佳的翡翠手鐲,可是翻過來看另一面時,就讓人目瞪口呆了。
看著顏色翠綠,種水也不錯
底子突然變髒了,水頭也粗了,翠色變得少而淡,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問,這是同一隻鐲子嗎?
小小翡翠鐲子,竟然有兩幅「面孔」,難道又是新的造假技術出現了?
翻過來的鐲子顏色質地都感覺完全變了一個樣兒
有人認為這樣的鐲子不能要,萬一是假的呢?而有一位看似行家的網友卻說:「你當商家傻啊,造假還能讓你看出來?這叫『龍到處有水』,是自然現象,鐲子是真的!」
寶迷們怎麼看呢?
「龍到處有水」的真相
「龍到處有水」,是翡翠業內的一句行話,聽起來比較高深,不太了解的人可能摸不著頭腦。其實,在這句話中,最關鍵的就是「龍」與「水」兩個字。
「龍」是指翡翠的綠色往往呈帶狀延伸,形狀猶如一條龍。「水」是指翡翠有水頭,也就是透明度。連在一起的意思就是翡翠綠色部分往往透明度高,質地相對更細膩溫潤。
「龍」是指綠色,「水」是指水頭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一些水頭不怎麼好的翡翠,偏偏在綠色部分顯露出高品質,比如有的豆種翡翠,綠的地方可以達到冰糯種。
可見,翡翠的底子與翡翠的綠色互為依存,關係非常密切。有綠色、種水好的翡翠,底子通常不會太差,反之亦然。
然而有些寶迷又要問了,「狗屎地出高綠」怎麼解釋呢?
雖然有的粗糙的底子更容易出綠色,但是你要注意看,這樣的綠色,由於底子不好,結構粗糙,色帶是被隔開斷了的,也就是「龍」的脈絡斷了,銜接不上,一點綠間雜一點白,猛看上去是一片綠色,其實非常干。
這種綠往往比較干
為什麼「龍到處有水」
「龍到處有水」的成因得從原生翡翠說起。原生翡翠大致經歷了成岩、成玉、成癬以及變形等四個階段。其中,成岩階段是翡翠最初形成階段,是在地殼的深處,通過岩漿活動,或變質作用,形成較為純凈的硬玉岩。
處在成岩階段的翡翠,如果變質改造得徹底,會完全轉化為成玉階段的產物,比如玻璃種、冰種;如果不徹底,也可以有成玉階段的細膩透明圓潤,只不過大部分都是中低檔的豆種、芋頭地、干白地等。
成岩階段的翡翠
成玉階段是在一定溫度,和壓力的封閉環境中,硬玉岩通過動力變質作用,進行變質改造,原來較粗的結晶顆粒變細,並有效地消除了硬玉礦物顆粒間孔隙的存在。
從而使翡翠質地變得細膩溫潤,結構更加緊密,透明度也大大提高,使翡翠達到了玉石品級。
成玉階段的翡翠出現綠色
在成玉過程中,翡翠原石裡面趨於分散的鉻、錳、鐵等微量元素,會遷移與富集,相似的成分集中在一起。
當硬玉礦物中鉻、錳、鐵等微量元素,富集到一定含量後,就會使翡翠出現綠色。含鉻元素過多,翡翠的綠色會變得太濃,看起來近似於黑色,價值反而會降低很多。
成玉階段的翡翠綠色增多,質地細膩
除了鉻致綠,鉻和鐵的比例不同,也會造成翡翠呈現各種不同的綠色,從純正的翠綠,到偏黃、偏藍、偏灰色色調的綠色,綠的不同,價值也不同。
因此,成玉階段不僅可以使翡翠質地變得更加細膩,而且會導致顏色的產生,也就有了「龍到處有水」的現象。
用來判斷翡翠真假
根據「龍到處有水」的特徵,我們可以來判別天然翡翠和染色翡翠。天然翡翠的綠色部位,透明度往往都會比周圍的要好一些,細膩程度也會高一些。
而染色翡翠(C貨)或注膠染色翡翠(B+C貨)則相反,綠色部位、白色部位的透明度和細膩程度基本一致。
B+C貨翡翠由於白色部位結構鬆散,最容易被酸浸蝕和注膠,使得白色部位的透明度反而比綠色部位要好,綠色部位也會顯得不夠細膩,這與天然翡翠明顯有別。
綠色成片分布或者成色帶狀分布,最能顯現出「龍到處有水」。因此,寶迷在購買翡翠時,可以通過「龍到處有水」來判斷翡翠的真假。
最後,有龍的地方有水肯定是好事,不過龍(顏色)和水(水頭)哪個更重要呢?寶姐認為一件翡翠,整體來看有龍有水是最好的。
有龍無水,龍也不會鮮活;有水無龍,看著也很寡淡,非要二選一,還是水頭更重要。
水頭足的翡翠,細膩亮堂光感強,顏色越艷越好,這裡的艷不包括灰色、黑色,這樣的比只有顏色沒有水頭的翡翠價值要高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