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袁弘上了一檔綜藝《僅三天可見》——單人出鏡,沒有妻子張歆藝。
第一次和主持人姜思達見面,袁弘給了一個擁抱,一句問候:「睡醒了嗎?」
語氣輕鬆,不客套也不過分熱情,讓本來還有點拘謹的姜思達立刻活絡開了。
袁弘這天有工作,要在錄音室待好幾個小時。
他怕姜思達等急了,問他:「會覺得無聊嗎?」
姜思達搖頭。
到這裡其實就可以了,真的很體貼了,但袁弘還是不放心:「說真的?」
——再三確認的背後,是下意識的小心翼翼。
工作結束後,他帶姜思達去自己開的麵包店。
介紹完店裡的工作人員後,氣氛稍微有一點冷下來。
姜思達作為主持人還沒說啥呢,袁弘就走過去站到咖啡機那:「我給你做一杯咖啡吧。」
又一次,主動地化解掉即將到來的尷尬。
沒有人會拒絕這樣的善意,也沒有人能抵抗這樣的溫柔。
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去滿足別人的舒適度,是袁弘很擅長的事情。
看上去,袁弘太讓人舒服了。他能和任何人打成一片,能邀請才認識的姜思達去家裡吃飯。
飯桌上,他自然地接話遞話,既幽默開朗,細節上又含蓄體貼。一切都很融洽,他們甚至像是認識了好多年的朋友。
思達對他的評價尤其正向:「宜人性」很高。
袁弘喜歡觀察別人,會不遺餘力地炒熱氣氛,期望讓他人感到自在,而自己仍然遊刃有餘。
然而,大多數人只能暗暗羨慕,沒法像袁弘一樣「完美」。
——為什麼?
姜思達形容袁弘是大地色
怎麼理解宜人性?
所謂「宜人性」,其實就是一種對他人情緒的感知度和包容。
宜人性高的人,很在意別人的感受,害怕讓別人尷尬,具有強烈的利他性。
有宜人性的人,不少;比如袁弘和姜思達,都屬於這類人。
可是能輕而易舉取悅別人的那一位,是袁弘。他是少見的「低慾望人群」,敏感都用在別人身上,樂於襯托對方,愉悅別人。
而思達則是個「很要」的人,他在意別人的想法,卻又很難丟掉自己。
在池子那一期,思達想融入池子和他朋友的聚會。可是他的自尊和敏感不允許他放低身段,他的年齡和閱歷也無法支撐他凌駕於其他人之上。
最後他一個人窩在那裡,看起來特別讓人心疼。
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想變成「袁弘」,可我們都只是「姜思達」。
對袁弘來說,「宜人」也許是一種能力,他能夠處處用心,卻也不顯得姿態卑微。
可對大多數平凡的我們來說,不管內心有多努力去迎合別人,還是常常把事情搞砸。取悅別人變成一種求而不得的渴望,我們在「討好」里拚命打轉,最終還是為自己的敏感傷了心。
2
蔣方舟在《奇葩大會》中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講述了她是如何治癒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也重新被人提起。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這樣,
懂得照顧其他人的感受,
但在不經意里忘了考慮自己,
導致自己過的很累。
而 「討好型人格」的特徵,
在我家小土豆身上表現得很明顯。
很多次,
我都能發現孩子在看大人的臉色,
家裡每個大人的情緒波動,
孩子都能敏感的感知到,
即使不是因為他,他也會認為是自己的錯。
上周末我和土豆爸爸帶著孩子去摘草莓,
摘草莓的時候,
兩人分工不明確,我聲音就大了點,卻發現小土豆就偷偷在角落裡抹起了眼淚,還是裝作揉眼睛的樣子,不想讓我們發現。
回家路上,我問小土豆:
「下午為什麼哭了啊?摔跤了?還是因為摘草莓不好玩嗎?」
問了兩次,小土豆才回答:
「不是,我就是不想你們吵架。」
我瞬間淚奔了……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真的讓人太心疼了。
想起了一句話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姑娘沒人疼」
《請回答1988》里說: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嬌罷了
只是適應了環境做懂事的孩子
適應了別人錯把他當成大人的眼神
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而已
大家往往都只看到懂事的人有多好溝通,
卻從來沒有考慮過讓他懂事的原因是什麼,
只是給他施加包袱,綁架他的善良,
卻總是忘了他一個人的時候有多孤獨難過。
所以,有時候我真的希望你們不要那麼懂事,
我寧願你們自私,冷漠一點,
我寧願你們更洒脫,更不受控制一點。
我和小土豆一樣,也是「討好型人格」。
一直知道「討好型人格」不好,
但改起來卻很不容易。
3
那麼討好者的出路在哪裡呢?
1、經常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我真正想要什麼?
並試著從小事開始,堅持自己的需求。
例如和朋友出去吃飯,
點幾道自己真正喜歡吃的菜,
而不是只徵求朋友的意見。
循序漸進,從小需求到大需求,
再到拒絕別人的需求。
2、找出自己的討好模式
列出經常不自覺討好的人:
嚴厲的父母、挑剔的公婆、威嚴的領導、
愛把工作推給你的同事以及沒有界限的朋友等等;
再列出自己曾經有過的討好情境,
下次再出現類似的情況,
腦中自然會聯想起之前自己所受的委屈和不快,
哪怕一時間還是遵循了討好模式也不要緊,
慢慢就會發生改變。
3、接受成人世界的社交規則
別人如何看待你,如何評價你,
本質上取決於你個人的價值,
你是不是一個「好人」,
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要;
你對他人的討好和遷就,
非但不會贏得尊重,
反而會更讓人將你看輕。
楊絳先生說過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討好型人格並非會一直跟隨著你
試著從小事開始改變
關注自己的內心想法
多考慮自己的感受
多給自己一些肯定
多給自己一些寬容
多對自己說:別人喜不喜歡我
和我有什麼關係呢?
我做這件事會讓自己開心嗎?
簡單地說
就是從討好別人,變成討好自己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土豆育兒說,版權歸原作者,如要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