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推進紅色基因傳承,我們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開設《發生在撫州紅土地上的100個經典革命故事》專欄。
全市各級黨組織要組織廣大黨員認真學習,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深刻認識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回望過去守初心,直面未來擔使命,從紅色基因中汲取強大精神力量,遙問先烈前輩、敬問人民群眾、叩問內心靈魂,以新擔當新作為汲取新的歷史榮光,推動我市傳承紅色基因走深走實,奮力譜寫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
撫州篇章」。
嶺南起義
張英策反靖衛大隊
張英本是一介書生,不通武略。他在樂安大金竹村小學任教期間,與廖丕文等人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是面對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他想「有槍就是草頭王」。適逢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傳達到贛西南各地,張英與廖丕文等人商議,以「地方自治」為由,向當地豪紳地主籌集資金,購買了 8 支步槍,招募了 12 名青壯年農民,成立了團練局。團練局名為「自治」,實為黨領導的秘密武裝。
1928 年 12 月 13 日,江西紅軍獨立第 2 團攻克樂安縣城,回師途經大金竹村宿營時,張英與團長李文林取得聯繫,假裝遭紅2 團「扣押」。當紅 2 團離開大金竹開往寧都東韶時,張英又乘押解人員「疏忽」,中途「脫逃」。遂以「人少槍少,難以自保」為藉口,解散團練局,帶領人和槍投奔樂安靖衛大隊。
樂安靖衛大隊原系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途中失散的官兵,在大華山一帶打家劫舍,為害一方。他們之中除少數軍官外,大多數是貧苦出身。國民黨樂安縣政府為平息這伙亂兵,將他們收編,組建樂安靖衛大隊。靖衛大隊成立後,共產黨員曾友顏、張書錫以軍事教官身份打入其內部,通過秘密串聯,成立黨的特別支部。大隊長李德貴專橫跋扈,因擅自解散「地方自治委員會」,與地方士紳發生衝突。張英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對外結交士紳,對內依靠黨組織,聯絡貧苦出身的士兵,設計誘使李德貴去南門外河裡洗澡,將其擊斃。
樂安南嶺
除掉李德貴後,張英一面以「地方自治委員會」名義向上級呈報李德貴「勾結共產黨員」;一面宣布李德貴欺壓良民、虐待士兵的罪狀,取得士兵的同情與支持。張英由此掌握靖衛大隊實權。不久,國民黨江西省政府得知樂安靖衛大隊內訌,擬另派大隊長。張英立即與廖丕文等人商議,決定先發制人,提前發動起義。他一面把隊伍拉到城外宿營,以防不測;一面派人聯絡駐永豐中村的紅 2 團,約定起義時間和地點。
8 月 23 日早晨,張英下令緊急集合:「弟兄們,剛接到情報,招攜有小股『共匪』,上級命令我們全體出動,前往追剿。」就這樣,張英率領靖衛大隊百餘名官兵,向招攜進發。
經過數小時的急行軍,官兵們累得筋疲力盡。時值正午,天氣炎熱,不一會,隊伍到達離招攜十里地的南嶺山坳。這裡崇山峻岭,懸崖陡壁,崖底有一條很長的峽谷,溪間流水潺潺。張英命令部隊原地休息。突然,四面槍聲大作,靖衛大隊早已被埋伏在此的紅 2 團包圍。
紅軍對空放了一陣排槍後,展開政治攻勢,高喊:「靖衛隊弟兄們,我們是工農紅軍,是窮人的隊伍,窮人不打窮人!」「紅軍優待俘虜,歡迎你們拖槍來當紅軍。」張英一面下令停止抵抗,一面動員大家說:「弟兄們,不要打了,我們和紅軍都是貧苦工農出身,是一家人,自家人不打自家人。」「我們替國民黨反動派賣命,不會有出路,不如投奔紅軍,參加革命……」張英話音未落,廖丕文、廖維城等人帶頭鼓掌贊同,貧苦出身的士兵也附和,表示願意投奔紅軍。少數士兵正在猶豫,但眼看已被包圍,也不得不放下武器。有一個班長,原系李德貴的親信,企圖持槍逃跑,被擊斃。
靖衛大隊宣布起義,全體官兵摘下國民黨軍帽徽、袖章,歡呼起義勝利。當晚,在招攜舉行軍民聯歡會,熱烈歡迎靖衛大隊官兵起義,加入紅軍。
人物簡介
張英(1904 —1931),江西樂安人。1928 年 3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樂安縣工農革命委員會副主席兼軍事部部長、樂安游擊大隊大隊長、樂安縣獨立團團長。蘇區肅反中,被誣衊為「AB團」分子,遭嚴刑拷打,吐血而死。
編輯:徐晴燕、方玉成
審核:王 黎
來源:撫州發布
送你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