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子等食毛類昆蟲以寄主的毛髮和皮屑為生,使宿主奇癢無比。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困擾,還對家養寵物、牲畜都造成很大的危害,特別是動物身上很容易出現虱子。但人們好像不知道虱子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在生物界的。
(圖源:澎湃新聞)
近日,中國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首都醫科大學以及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俄羅斯科學院的研究人員聯合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發表題為《白堊紀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龍羽毛的新昆蟲》的研究論文。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為第一單位,高太平副教授為第一作者。
他們在研究琥珀化石的時候,發現帶羽毛的恐龍身上寄生有一種與現代虱類似的昆蟲。這種新發現的昆蟲物種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與部分受損的恐龍羽毛同時保存在有著約1億年歷史的琥珀中。
高太平教授等人有著多年對外寄生昆蟲起源演化的研究經驗。在檢視和分析了2000多件琥珀之後,發現了產自緬甸的兩塊琥珀含有羽毛。對琥珀的測試表明其大約有1億年的歷史,屬於白堊紀中期。
研究團隊基於這些昆蟲獨特的外形特徵,建立了一個新的昆蟲類群——中生食毛蟲科。中生食毛蟲有著頭、胸、腹近於等寬的身體,咀嚼式口器,小眼睛,短短的觸角頂端有著三根長刺,短小的足有爪和兩根長刺,有助其抓住宿主的羽毛。正如其中一塊琥珀中有9隻體型小於0.2毫米的昆蟲分散在羽毛的周邊,有幾隻利用足和觸角緊緊抓在羽毛上。
該研究成果表明,食毛類寄生昆蟲伴隨著有羽恐龍和鳥類的繁盛就開始出現了,白堊紀中期的中生食毛蟲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報道的最古老的食毛類昆蟲。在此之前,已知最早以羽毛為食的生物是4400萬年前。
該研究提出了昆蟲食毛行為至少起源於白堊紀的中期,填補了食毛類昆蟲早期起源和演化的空白。研究人員指出,現代鳥類能夠通過蛻皮來替換被虱子或其他害蟲損壞的羽毛,他們認為,像恩氏中生食毛蟲這樣以羽毛為食的遠古生物可能導致了鳥類蛻皮的進化。
現代的虱子,壽命大約有六個星期,每一雌虱每天約產十粒卵,虱子卵可堅固地粘附在人和動物體的毛髮或衣服上,在人和動物體的身體環境中,經過八天左右即可孵化成幼蟲,立刻咬人吸血,大約經過兩三周後通過三次蛻皮就即可長為成蟲。成蟲後的虱子會寄生在人或動物身上,終身吸血,讓寄主奇癢難耐,還會傳播疾病。
早前就曾有科學家研究指出,恐龍的「脾氣暴」或許與虱子有關,他們研究虱子的DNA發現,在65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虱子就開始了進化,鳥類和一些哺乳類動物身上都有虱子的影子,所以他們猜測恐龍也深受虱子侵擾。
亞洲時報 綜合
責任編輯:Carrick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pwmDm8BMH2_cNUgLm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