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大師!農工黨黨員、著名化學家張干二院士走了

2020-05-05     團結報黨派e家

他出生在1928年的福建海濱小城崇武,

戰爭的烽火、動亂的時局,

讓他求學之路走得十分艱辛。

他生於憂患,卻執著無畏,

走進廈門大學,

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過程,

終成海內外知名的量子化學專家。

他獲得很多褒獎,很多榮譽,

但他總是難捨教鞭,

願當伯樂,甘當人梯。

他就是

中科院院士、量子化學專家、農工黨黨員

張干二教授。

5月3日,張干二教授去世了。5月4日,張干二教授所在的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發布了一則訃告:

著名理論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第八、九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農工民主黨十一、十二屆中央常委,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廈門大學教授張干二先生於2020年 5 月 3 日 20時 33分安詳辭世,享年 93歲。

艱辛求學 終入夏大

張干二1928年農曆六月廿八日生於崇武城內的一個中醫世家。父親張國琛懸壺濟世,譽滿四方。1940年7月16日(農曆六月十二)日寇飛機輪番轟炸崇武,並集結數百兵力登陸,燒殺搶掠,釀成慘烈血案。百姓四散逃難,小學被迫停課,學校和部分師生內撤。正在上小學的張干二和幾個同學翻山越嶺,步行數十里,到達下尾山內,繼續求學。白天日寇飛機在頭頂轟鳴,夜晚山中蚊蟲在手腳上肆虐。

1940年小學畢業後,他進入集美中學求學。戰爭的烽火、動亂的時局,讓張干二的求學之路走得十分艱辛。1947年,修完中學全部課程的張干二,以優異成績考取廈門大學化學系。走過坎坷,走過風雨。美麗的廈大校園,為張干二提供了幽雅的學習環境和優越的深造條件,也為他人生更高目標的實現搭起了理想的平台。

名師扶掖 攀上高峰

在張干二的人生旅途中,在他不斷攀登科學高峰的過程中,有許多甘為人梯的恩師。在這些恩師中,就有我國著名結構化學家、農工黨中央原主席盧嘉錫。

1951年,當張干二以優異成績從廈大化學系畢業,盧嘉錫教授即將其召至麾下,錄取為自己的研究生。從此,他成了盧教授的高足與得力助手;從此,在張干二面前,展現出一條嶄新而廣闊的科研之路。導師引導他從原子、分子的基點去認識萬物的結構與性能,以「理論與實驗、化學與物理、結構與性能三結合」的治學方針去從事科研課題。研究生畢業後,盧嘉錫又把張干二留在廈大化學系,讓他邊教學邊搞科研。

1958年,張干二帶領的科研小組,培養出磷酸二氫銨等晶體,成為我國水溶液中培養晶體的開創者之一。盧嘉錫曾深有感觸地說:「我在廈大培養了兩個學生,如今他們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這兩個人其中之一,就是張干二。名師的信任與重託,讓張干二的科研事業如日中天。

張干二的另一位恩師是著名量子化學家唐敖慶教授。

在張干二的一系列論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配位場理論方法》。這一項研究,標誌著他的學術成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也奠定了張干二作為國內外知名量子化學家的理論基礎。《配位場理論方法》一書1979年出版,隨即在國際化學界引起震動,並於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張干二飽含深情地說,這項研究是自己的恩師唐敖慶教授主持領導的,沒有唐敖慶就沒有這項成果的問世。張干二在鮮花和掌聲的簇擁下,始終沒有迷失自己。他在成功之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老師。

名師的扶掖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使張干二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終於成為海內外知名的量子化學專家。

科研事業碩果纍纍

幾十年勤奮刻苦的努力,幾十年苦心孤詣的追求,張干二另闢蹊徑,著作等身,在分子軌道圖形方法、原子簇化學鍵理論、多電子體系酉群理論諸方面都取得了具有創造性的系統研究成果。

1985年,張干二把研究側重點瞄準到量子化學中讓化學家們最感到頭痛的多電子體系相互作用問題上。他駕輕就熟,從化學家熟悉的價鍵理論出發,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多電子波函數,並稱之為「鍵表」,為解決多電子體系相互作用問題提供了開鎖的鑰匙。他發表的系列論文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讚譽。唐敖慶教授欣喜地評價說:「鍵表方法是一種接近化學家的構思,將使『共振論』的計算方法獲得新的生命力。」張干二領導的價鍵方法研究小組從此成為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單位。

1987年至1991年,張干二兼任中科院物構所所長,為物構所的科研殫精竭慮。他主持組織了「過渡金屬簇合物」、「稀土化合」等多項科研課題並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也成為中科院同級研究所中的佼佼者。

他任院長的廈大化學化工學院,開創全國高校創辦「基地班」的先河。許多國家級以上的研究課題在這裡得到實施。他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努力運作,使廈大化學系更加聲名遠揚,成為海內外學子景仰的神聖殿堂。

願當伯樂 甘為人梯

張干二深感自己學術上的成功同名師當年的培育和指導是分不開的。為使事業後繼有人,他總是身體力行,不管工作多忙,也不落下一節課。早先,他住在廈門島外的鼓浪嶼上,為了趕上給學生上課,他起早摸黑,搭輪渡,擠公交車,每日奔忙;後來他入住廈大白城,帶碩士生、博士生,更沒忘了給學生們上好每一節課。每天早出晚歸,步履匆匆,全然沒有大教授的架子。

在學生心目中,他是治學謹嚴的學者,是循循善誘的師長。每一堂課,他都做了精心準備。講課時有的放矢,深入淺出。有時候,聽課的只有一兩名研究生,只須坐下來面對面輔導即可,但張干二依然要站在講台上,在黑板上認真板書、正規演算,並根據學生的實際,分析常見的錯誤,探討解題的技巧。

他平時在交際上不善言辭,在公開場合不事張揚,但一旦到了課堂,卻神采飛揚,激情澎湃。他的教學語言幽默詼諧,授課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他特別善於把嫻熟的論證技巧和嚴密的邏輯性用形象生動的比喻通俗地演繹出來,從而使問題峰迴路轉,盡顯其妙。

許多學生在他手把手的扶持下,已經成為廈大化學化工系教學科研的骨幹中堅力量,有的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量子化學專家,不少人還被聘請到國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去工作。他就是這樣願當伯樂,甘為人梯。

張干二曾感慨:「科學家必須熱愛他的工作。如果一個科學家不為探求真理,只為求名求利,在科學方面就不會有什麼成就。所以真正的大科學家首先必須是一個純粹的人,純粹為科研興趣,或純粹為國家需要。做到前面一種並不難,因為課題可以主動選擇;做到後面一種比較難,因為方向不由本人決定。」

張干二院士1956年加入農工黨,以其個人魅力和學術威望為農工黨發展了一批素質好、層次高的中青年人才。他積極參政議政,建諍言、獻良策,參與向全國政協提交《關於組建集美大學的建議》等重要提案,社會影響廣泛,同樣是農工黨黨員熱愛組織、盡心履職的表率與典範。

作者 _ 《團結報》見習記者 譚耀華

本期編輯 _ 郭昊天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jW45XEBiuFnsJQVPXf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