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吃完飯腹痛、腹瀉,是由寒濕引起,如何調理?

2019-07-31     本草應急調理

有的人說:自己是體胖,在吃完飯之後,經常是腹瀉如水樣,腹痛腸鳴,為此自己去醫院檢查了很多次,但是也沒有什麼好的效果,為此,特來中醫尋求幫助。中醫上認為他的這些情況是由於寒濕引起的。

是什麼原因引起了寒濕

對濕之論述,始於《內經》、《難經》,濕病之名可追溯到《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濕證最早見於《景岳全書·濕證》,專論有薛雪著述《濕熱病篇》,路志正教授發煌古旨,博學諸家,主張不獨南方有之,北方亦多濕邪,辨病多從內外分證、三焦辨治。

寒濕是體寒跟濕濁兼雜存在的一個狀態,體寒多由於陽虛,陽虛內寒所導致,陽虛寒凝,氣血郁滯不通,經絡堵塞,所以會出現一系列的身體畏寒怕冷、疼痛、酸脹等症狀;陽氣虧虛,尤其是脾胃陽虛,運化體內的水液功能障礙,也容易導致水濕濕濁的產生,容易導致皮膚暗淡、沒光澤、身體困重浮腫、容易肥胖、大便粘滯等症狀。

易導致脾胃虧虛陽氣虧虛,是導致體內寒濕狀態的一個最主要因素,而如果加上飲食生活作息不規律,就容易導致陽虛寒濕、脾胃虧虛長期存在,反覆發生症狀。

寒濕除了飯後腹痛,腹瀉還有哪些症狀:

1.肌表時,則頭昏沉重,如有物裹,周身酸困,四肢沉重;

2.困經絡則引起陽氣不通而致關節沉重、疼痛、腫脹、麻木;

3.阻胸脅則胸悶不舒;

4.困脾胃則胃脘痞悶、食慾不佳、嘔惡、腹瀉、大便黏膩;

5.困下焦則小便短澀、淋瀝不爽;

6.濕所困者大多都不喜歡飲水和吃水果。

總之,面色發白、發青、發暗、發黑代表體內可能有寒。顏色越是發暗,就代表寒濕越重。

中醫上是如何改善寒濕這個問題:

1.祛濕+健脾

身體脾虛,運化無力導致濕盛。脾運化,既是運化五穀食物的地方,也是身體的運濕之所。脾氣健運,脾陽充足,自可以促使水濕運化;若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將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產生水濕。

故清代醫典《證治匯補•濕症》云:「治濕不知理脾,非其治也」, 祛濕當健脾!

現實中,很多人犯的一個祛濕誤區是:有濕時只忙著祛濕,而不懂得健脾,導致舊濕氣走了,新濕氣又來,一直除濕但一直都除不完。那是因為你忽略了健脾!

所以,祛濕最好兼顧到兩點,一是祛濕,一是運脾。祛濕可增強脾的運化功能,而脾運則身體排濕更易,能產生良性循環效果,尤適於久濕不除之證。

2. 芳香化濕

由於體質上寒熱的不同以及濕氣存在程度上的差異,有時,濕氣表現得粘滯膠著,這時,用一般的利水滲濕藥,效果不大理想,當用芳香化濕法。芳香之品,其性清揚、通透、發散,能破濕濁粘稠之性,故能取效。

總結

總而言之,經常吃完飯腹痛、腹瀉已經提示著你的身體內有寒濕了,而其中的方法就是要調解寒濕,2種方案固然都可以調理寒濕,但是也需要適合自己的體質才行,而不是一味地盲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bazumwBJleJMoPM2SO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