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暑,養生必備三個妙招,為家人收下

2019-07-22     莎莎姐的育兒園

明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大暑;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大暑正值中伏前後,為全年最為炎熱的一個節氣。酷暑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且暑氣逼人,心氣易於虧耗尤其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往往難以將養。

所以這個節氣養生顯得刻不容緩,那麼在大暑節氣,我們又該如何養生呢?




根據傳統中醫學理論,陽邪是由火熱之氣化成的,是夏季的主氣。

一旦暑邪入侵人體,腠理便會打開,汗液分泌液會隨之增多,可導致體液減少,而有口乾舌燥、大便偏干、尿液偏黃、心煩意亂等症狀,這就是中醫講的「傷津」。




如果進一步發展,可引起身體乏力寡言等「熱病」症狀。嚴重的可能導致昏倒、休克、甚至死亡。

這些都是中暑的症狀,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將患者移至通風處休息,給病人喝些淡鹽開水或綠豆湯、西瓜汁、酸梅湯等。

夏季預防中暑,還應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做到勞逸結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曬;注意室內降溫;睡眠要充足;講究飲食衛生。




大暑時節,人們情緒容易煩躁,激動,喜歡亂發脾氣,心情不好,應注意進行日常自我調節。「調息靜心,長如兆雪在心」是古代夏季養生的原則。

日常生活中,切忌過於激動、急躁憤怒。在大暑之日,可斂息涵養心神,壓抑心火,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







大暑節氣養生重在一個「清」字,即在注重飲食「清潔」、機體「清熱」的前提下,進行「清補」。

【清補】首先要祛濕。可以吃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傷及腸胃道功能。

像山藥、蓮藕等,都是進補的佳品,綠豆清暑、薏仁祛濕,特別是綠豆薏仁粥,可供大暑之季清熱祛濕。



【清潔】是夏天飲食衛生的重中之重。高溫天食物容易變質,會引起腹瀉、胃腸道紊亂。開啟過的飲料、食品等要注意密封、冷藏。

另外,暑天容易讓濕邪入侵,為了散發體內的濕氣,可以選擇在早晚溫度稍低時散步,或打太極等強度不大的活動。







1.伏天曬背補充陽氣


《黃帝內經》記載:人體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沒有它就沒有生命。大暑在伏天裡,進入伏天陽氣漸旺,到達全年頂峰。

智慧的古人教我們藉助大自然的陽氣來補充自己的陽氣——伏天曬背。這個方法源自清朝天休子的《修崑崙證驗》,具體做法如下:

在三伏天的特定時間(巳時:9點~11,午時:11點~1點,未時:1點~3點),赤身在烈日中曬,曬到背部發熱,渾身舒服即可。

可先曬20~40分鐘,逐步根據身體的耐受程度可加到1小時、2小時。此外書中特彆強調女性生理期也可以曬。


這種方法「不論新舊大小病症,概能痊癒除根」。書中記載,赤身曬太陽的時候雖然汗流浹背,但是並不覺得熱,反而更能感覺到風的涼爽。

值得注意的是初次曬的時候,有些人會脫皮甚至起水泡,不過這種曬傷痊癒很快,不過兩天就能夠好了。這相當於「瞑眩反應」,取決於不同體質、不同疾病。

2.曬伏姜化解體內濕寒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陽氣易向外散,此時人們又喜吹空調,吃冰飲,很容易受寒。

藥食同源的生薑可以增強血液循環,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化解體內寒濕之氣。所以自古就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民間更是一直流傳著曬伏姜的傳統。

【具體做法】:

  • 鮮姜切碎,跟紅糖攪拌在一起,比例1:1,放入玻璃瓶中,紅糖依個人口味適量加減;
  • 天氣好的時候放在陽光下暴曬,讓紅糖和生薑充分吸收太陽的能量,有汁液析出的時候可適當搖晃,最終生薑和紅糖會融合成膏狀;
  • 曬滿三伏,在陰涼處保存即可。


想喝的時候,開水一衝,就是一杯溫陽散寒、暖胃止痛的紅糖伏薑茶。


3.三伏貼冬病夏治

三伏這段時間正是萬物一年中生長發育最快的時候,人體的代謝能力達到頂峰;

此時運用補虛助陽藥或溫里散寒藥物,可將陰寒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這也是中醫強調「冬病夏治」的原因。

只為你健康的身體,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_FaGmwBmyVoG_1ZJ5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