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遵守規則?這是我見過最中肯的答案,早知道對孩子好

2020-01-20     開心爸爸的日記

導語

如果說這幾天最火的新聞,莫過於故宮奔馳女了。

這個開著吉普車,停在太和門前拍照的微博用戶,因為自己17日的一條動態,直接把故宮(拍照的場所)、國航(據悉這位微博用戶是國航的空姐)、故宮(是誰允許私家車進入到禁停區的)一併送上了熱搜。

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越鬧越大,眼看就有不可收拾的趨勢。故宮首先發表了致歉聲明:

針對今日有網民發布周一開車進入故宮事件,經核查屬實。故宮博物院對此深表痛心,並向公眾誠懇致歉。今後我院將嚴格管理,杜絕此類現象。感謝社會各界對故宮博物院的關愛與監督。

歉是道了,但是網友們並不認可。說實話開心爸爸都覺得這個致歉聲明實在是太敷衍了,你以為我們僅僅是想看到你說以後會嚴格管理嗎?我們更想知道誰允許開著大奔車進入到故宮裡面的?我們更想知道是不是還有很多車也同時進入到了故宮?我們更想知道這個微博網友是什麼來頭,連法國總統奧朗德來參觀的時候都是步行,她為什麼能夠開車進入呢?

避重就輕的想把這件事情掩蓋過去,自然不會有人買帳了。而且事件越發酵越大,這個微博網友的身份也被網友找了出來,前國航空姐連同某某孫媳婦。知道的消息越多,網友們的憤怒也就越大。

甚至連人民日報都公開批評,故宮不是開越野的場所,更不是撒野之地。如果說點燃公眾怒火的是特權,那麼引發人們痛心的則是故宮被冒犯。這種對公眾規則的漠視,才是網友們憤怒的根源。

什麼是規則,我們為什麼要遵守規則

其實規則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幾乎貫穿了我們的整個生活:

在超市付款要排隊,在飯店吃飯要等待叫號,上公交車要按順序,過馬路要看紅綠燈,公眾場合不喧譁,不隨地吐痰,不隨便亂扔東西......

這些規則看上去好像是限制了我們的行為,不能夠隨心所欲的去做一些事情,但卻維護了公共的秩序,使絕大多數人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比如在超市付款這件事,昨天晚上開心爸爸一家人去超市吃飯,因為是臨近過年,超市的促銷力度比較大,很多人都是大包小包的往回買東西。但是買的時候容易結帳的時候就難了,雖然這個超市比較大,有10個結帳台,但是相對於這麼多等待結帳的人來說,還是杯水車薪。

剛開始的時候人們還能夠老老實實的排隊等著付款,但是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人就等不住了,開始嘗試著左右隊伍切換,甚至有人想不經意間插到隊伍的前面,於是矛盾就有了。排隊的人和插隊的人起了爭執,越說越生氣甚至是動了手,結果可想而知,為了處理這場紛爭,超市出動了好幾個人,差點沒把兩個人安撫下去,但是時間已經過去很長了。

不管是插隊者還是排隊者,都為插隊者的行為付出了代價。

那麼什麼是規則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大家在生活的過程中,為了方便為了效率的提升,有一些約定俗成的默契。如果每個人都能夠遵守規則,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井然有序,幹什麼事情都會有比較高的效率。而如果這個規則被打破之後,就像是上面那個例子一樣,麻煩就出現了。

不僅事情不能按照原本的順序進行,反而會浪費更長的時間。本來要是沒有插隊者的話,大家一個一個順序結帳,雖然說需要等一段時間,但是這段時間是完全可控的,而且也不會像後來那樣白白浪費幾小時。

規則對於我們來說,更多的是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呢,可以保護弱者。

對於孩子來說,本身就是弱勢群體,比如乘坐公交車的時候,大家都按照順序排隊,排在最前面的先上車,就算是孩子本身比較弱勢,但也是可以靠規則來搶一個比較靠前的位置。如果沒有了規則,就變成了以前弱肉強食的時代,強者可以搶在前面,而弱者只能是跟在後面了。

另外一方面就是提高效率。

這一點可以從交通燈看出來,我們的道路交通法規定,紅燈停綠燈行,這就很好地提高了通行車輛以及行人的通行效率。大家該等待就等待,該通行就通行。如果沒有了這個規則的話,誰都想先走,道路上就會被堵死了。

所以,規則是很重要的,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應該遵守。

不遵守規則的後果

而那些不遵守規則的人都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她無視規則,兩個雙胞胎女兒不幸溺亡

這其實是2018年的新聞了,但是現在看起來依舊觸目驚心。北京的一位媽媽帶著雙胞胎女兒去青島旅遊,結果梁海孩子玩耍的時候,媽媽忙著玩手機,無暇顧及孩子。等到自己終於抬起頭的時候,才驚奇的發現,孩子早就不見了。

找到的時候兩個女兒全部溺亡,當時網友們大都在譴責這位媽媽,玩手機過分入神,連孩子都不管不顧的。確實是媽媽帶孩子出去玩手機是不對的,但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媽媽對規則的漠視。

按照常理,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知道,到海邊玩的時候,不允許過去的地方最好不要去,畢竟水火無情,出個事故對誰都不好。而且當初她們玩的地方並不是正規的浴場,海灘上還有禁止游泳的警示牌,但是這些都被這位媽媽選擇性的無視了,結果呢?就是付出了兩個女兒生命的代價。

在這裡規則更多的是生命的守護線,遵守規則,更多的是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他不遵守規則,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去年江西有這樣一個男孩子,不知道怎麼的就跑進了音樂噴泉裡面玩。

大家其實都知道,噴泉工作的時候,別說裡面了,就算是周圍也應該有足夠的距離,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生命的安全。而且這個音樂噴泉周圍也有著不少警示牌,明白無誤的寫著,噴泉內禁止玩耍的標語。結果呢?工作人員喊破了嗓子,這個男孩子依舊像是沒聽到一樣,自顧自的玩耍,而旁邊的爸爸媽媽呢,更是助紂為虐的說出了「他只是個孩子」的話語。

結果是慘重的,男孩子在蹲下的時候,高壓噴泉直接衝進了他的臀部,腸道受到了嚴重的傷害。為了幫助腸道更快的癒合,醫生只能是選擇給孩子肚子上面開刀,幫助孩子排便。可想而知,這個孩子遭受了多大的罪,而這一切完全是他無視規則自找的。

規則是為大家而制定的,更需要大家來遵守。有的時候,孩子會覺得偶爾不遵守一次兩次也沒什麼,但是,只要出事往往就是嚴重的事,甚至會傷及生命。

如何教育孩子遵守規則

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孩子遵守規則呢?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對於孩子來說,規則的教育最好是在2-6歲這個年齡段。

一方面,孩子的規則敏感期就出現在2歲左右,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對事情不再像之前總是爸爸媽媽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很多時候孩子開始嘗試著用自己的意識來判斷一些事情。而規則也正是他們判斷研究的一個方面。如果能夠抓住這個時期給孩子教育的話,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

另外一方面呢,如果孩子超過6歲才進行規則教育的話,明顯有些晚了。在孩子成長的這段時間內,他們也接觸了很多有關規則的事物,但是因為沒有受到正確的教育,他們往往會按照自己的本能去選擇,有的時候可能是遵守了規則,有的時候則是違反了規則。這種選擇重複的次數多了就會加深孩子的印象,很難被糾正過來。而且6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基本行為能力,違反規則帶來的危害性會更加的大。

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也說過,給孩子定規矩最好是6歲前,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如何教育孩子遵守規則呢?

規則本身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而且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針對孩子的理解能力,開心爸爸建議大家從這幾個方面來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良好的遵守規則意識。

爸爸媽媽做好榜樣或者陪著孩子去做

眾所周知,在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幾乎是他們唯一的模仿對象。也就是說爸爸媽媽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是什麼樣子。

只有爸爸媽媽自己做出了遵守規則的榜樣,孩子以後才能在類似的場景中表現出遵守規則的意願。比如爸爸媽媽帶孩子出門經常闖紅燈,不按交通指示行走的話,又拿什麼來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規則呢?很大的機率就是,孩子比爸爸媽媽都漠視規則。

另外爸爸媽媽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做,既能夠給孩子做出正確的示範,給予孩子科學的引導,同時也能起到一個監督的作用。對於培養孩子規則意識,正確做法是很有效果的。

這樣教育,孩子更喜歡聽

很多時候規則本身並不複雜,真正把事情搞複雜的是爸爸媽媽自己。

比如開心爸爸就在公園看到過這樣的一對母子。

媽媽教育孩子不要踩草坪,直接就是一陣長篇大論,什麼大家都不踩草坪,我們也不能踩啊;踩了草坪的花花草草就會長不大啊;進草坪容易被蚊子咬,身體很癢啊......說到最後開心爸爸聽的都想睡覺了,孩子呢,更是一點都不買帳。

其實很多時候爸爸媽媽說的越多,孩子越是覺得沒關係,教育越是得不到應有的效果。

這時候爸爸媽媽完全不用說多少,用最簡單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意見就好了。比如上面那位媽媽,直接一句「不能踩草坪」就足夠了。簡單的話語有更加深刻的力量,孩子才能更清楚的明白,這個就是規則,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

這樣教育,孩子才能聽懂

有的時候,關於規則的教育涉及到了具體的行為時,爸爸媽媽更應該細化行為,而不是用成年人能夠理解的泛指話語來教育孩子。

比如教育孩子要遵守交通規則,直接告訴孩子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這句話,很明顯孩子就聽不懂。而聽不懂的話,他們自然也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那么爸爸媽媽該如何說呢?其實也很簡單,細化到具體的行為上就好了。比如看到紅燈的時候,我們就停下來;看到綠燈的時候,我們可以繼續前進。這樣的話,孩子就建立起了關於紅燈綠燈和前進停止之間的關係,也就能夠更好的遵守交通規則了。

比如教育孩子不要浪費糧食的規則,直接告訴孩子不要浪費糧食的話,孩子也很難理解到爸爸媽媽這句話的重點,什麼才是不浪費糧食呢?而如果爸爸媽媽細化到具體的行為上,比如把你盤子裡面的菜全部吃完,不要把米粒灑在桌子上等,這樣的話,孩子就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才是不浪費糧食,日後也就知道該如何遵守這個規則了。

所以,在教育孩子遵守規則時,請儘量多用具體的行為,這樣孩子才能聽得懂。

這樣教育,孩子才能記得牢

對於孩子來說,規則的教育還是需要輔之以一定的獎懲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獎勵孩子正確的行為,可以加深孩子的正向刺激,使他們對於正確的行為有更深刻的認識,對於培養他們規則意識是很有幫助的。

懲罰孩子錯誤的行為,可以讓孩子明白違反規則可能帶來的後果,比如不吃飯過段時間就會肚子餓,這種真實客觀的體驗,會讓孩子自己明白違反規則的後果,就會更加理解規則的意義。

合理的使用獎懲手段,可以讓孩子對於規則記得更牢。

開心爸爸碎碎念

其實很多時候,成年後錯誤的果,都是兒童時期沒得到教育的因導致的。

就像那個開車進故宮的女子一樣,但凡是兒童時期接受過最基本的規則教育,知道故宮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就不會做出這種人神共憤,甚至是把自己父母,爺爺奶奶,老公一起拉到一個萬劫不復地步的事情。

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規則教育也要趁早,要不真的就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Uh_xW8BjYh_GJGVo1c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