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 | 打好開篇謀全局,昆明國家級開發(度假)園區亮出新年願景

2020-01-13   昆報經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要把高質量發展步子走得更快更穩更實,必須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

昆明高新區、昆明經開區、昆明滇池旅遊度假區、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4個國家級開發(度假)園區已是當前全市高新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旅遊等支柱重點產業聚集度最高的園區。園區經濟有了活力,驅動全市經濟前行的引擎就有了主動能。

時不我待爭朝夕,打好開篇謀全局。在市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召開後,4個國家級開發(度假)園區已立即行動起來。

  • 高新區:10項舉措確保園區再上新台階

2020年被昆明高新區定位為「提質增效攻堅年」「提速創新突破年」。高新區將以招優招強儲備項目增量,推動產業轉型;以項目建設擴大規模總量,打牢產業基礎;以創新驅動提高科技含量,做強產業內核;以機構改革機制調整為抓手,提升促進經濟發展的能力,優化服務企業的環境,營造優良產業生態,以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成績,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貢獻高新力量。

同時,園區將緊緊圍繞提質增效這一首要目標,聚焦產業發展這一主業主責,重點抓好產業培育、科技創新、招商引資等3方面工作,通過10項舉措,確保園區高質量發展再上新台階。

高新區新城產業基地。

按照「一區兩片多園」格局,調整優化園區建設與發展的工作重心和總體布局,西區重點在創新上作文章,建設科技創新核心區,東區重點在產城融合上作文章,打造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圍繞「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核心區」,加快建設「基因科技園」「細胞產業園」 「新型疫苗產業園」,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建設「軟體產業園」「貴金屬新材料產業園」等專業園區,形成項目圍繞產業轉、產業圍著園區轉,項目一致化、產業集群化、園區專業化的發展格局。

立下項目建設軍令狀。2020年,高新區將堅持項目為王,以簽約率、落地率、開工率、投產率為主要標準,考核項目建設成效。開工建設中科鑫圓碳化矽單晶材料研發及產業化、貝泰妮新中央工廠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貴金屬集團雲南省貴金屬新材料產業園「貴金屬前驅體產業化」、雲南省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園等一批在建項目……

貴研鉑業生產線。

推進創新創業升級。持續加大科技投入,確保全社會R&D投入增長快於全市目標。深化政產學研合作,加強與省內外大院名校合作,吸引科技成果到園區落地轉化。以高創園為主陣地,從跳出園區、輻射全省的高度,發揮省市區政策疊加的優勢,圍繞全省產業布局,把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有機銜接起來,打造全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聚集地、人才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成為推動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

凸顯招商引資的重要地位。招商引資工作是園區發展的頭等大事,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領導班子思想高度重視,工作上大力支持,隊伍上傾斜加強。把招商引資作為整個經濟工作的「火車頭」。建立招商引資推進聯席會制度,定期研究和通報招商引資進展情況。

做好招商引資的政策配套,強化招商引資的本領素質,不斷提高招商引資簽約成功率。敏銳把握信息、準確研判趨勢、及時跟進洽談,盯住一批、洽談一批、簽約一批,力爭引進一個、帶動一批,形成項目源源不斷的儲備和供應機制。

  • 經開區:搶抓自貿試驗區機遇實現更好發展

市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對中國(雲南)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掛牌以來取得的成效給予了肯定,並指出,設立中國(雲南)自貿試驗區,使得眾多戰略機遇在昆明交匯疊加。「只要我們把握機遇、抓緊謀劃、銳意進取,就能實現更好的發展。」中國(雲南)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黨工委、昆明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趙學鋒說。

總體來看,2019年,昆明經開區預計完成主營業務收入為2068億元、增長13%;工業總產值529億元、增長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0億元、增長9%;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4億元、增長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1億元、增長8%;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引進市外內資15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億美元。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均居全市前列。

經開區信息產業基地。

從2019年8月30日掛牌到2019年12月31日,中國(雲南)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新增企業註冊共2835戶,其中內資企業註冊2822戶,註冊資本合計223.79億元人民幣;外資企業13戶,註冊資本合計8352.89萬美元。

中國(雲南)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管委會、昆明經開區管委會主任李河流表示,2020年,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機遇無限,管委會將積極主動作為,鼓勵和引導企業更加注重內涵式發展,在產品技術創新、延伸產品鏈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力;搶抓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機遇,培育發展新業態,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讓更多「經開製造」走出國門。

中國(雲南)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

經開區、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將始終堅持「企業至上、服務是天職」的理念,今年要健全完善「班子成員對口聯繫+部門分行業+街道分轄區」常態化、全覆蓋服務企業機制,主動上門講政策、送服務、解難題,讓企業家被尊重、受愛戴、有地位。

雲南聚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財務廖家強拿到新版的營業執照。

支持力度上,拿出更多的資金支持企業科技創新、轉型升級、升規上市、擴產促銷,2019年,經開區共撥付各類扶持資金達3.1億元。機制體制上,推動各部門、各領域、各環節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科技創新、開放創新,實現企業辦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次辦成,把經開區、自貿試驗區昆明片區打造成為雲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典範和標杆。生活配套上,在人才薪酬激勵、醫療服務、子女就學等方面落實優惠政策,為企業高端人才解決生活後顧之憂。從各方各面最大限度支持企業發展。

  • 度假區:以大項目拉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度假區要建設成為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康養產業創新基地」的發展定位,度假區將大力發展大健康、大旅遊、大文創等重點產業,著力培育夜間經濟、樓宇經濟、高品位街區等消費熱點,加快民族村提升改造、派拉蒙昆明國際度假區、綠地滇池國際健康示範城等重點項目建設,充分發揮好度假區在全市旅遊發展中的示範帶動作用。

昆明滇池國家旅遊度假區。

以大漁片區作為新的發展承載區,抓緊推進「十四五」規劃編制和年度重點項目確定工作,精心策劃、包裝、推出一批支撐度假區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拉動度假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投資仍然是推動度假區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對此,度假區將著力解決好「投什麼」「誰來投」「怎麼投」等重大問題,抓緊推進「十四五」規劃編制和年度重點項目確定工作,認真梳理「十三五」規劃中未開工和年內計劃新開工項目,繼續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

撈魚河濕地公園。

同時,各級各部門將把抓好今年經濟開門紅作為一季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履職盡責,不折不扣地完成開門紅明確的各項目標任務。嚴格落實委領導聯繫重點項目制度,完善重大項目聯合審批和聯席會議制度,積極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土地、資金、規劃、環評等問題,推進項目建設,擴大有效投資。

紅塔西路。

目前,度假區正處於改革攻堅期、轉型陣痛期、社會風險期「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因征地拆遷、涉法涉訴、非法集資、勞資糾紛等引發的矛盾糾紛時有發生,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面臨著求發展、保穩定的雙重壓力。

對此,度假區管委會主要負責人表示,必須堅持以法治為底線原則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藉助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加快推進平安度假區建設,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持續鞏固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同時,結合市委全會確定的經濟發展各項目標,統籌抓好項目建設、固定資產投資、市容環境整治、滇池保護治理等各項工作,確保一季度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開門紅。

  • 陽宗海:「十四五」向「千億園區」進發


作為成立時間最短、肩負巨大生態環境治理壓力的園區,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近年來全力加速追趕,發展基礎日漸完善,區位優勢和環境資源優勢越發凸顯。

北岸濕地。

日前,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袁培文在學習貫徹市委十一屆八次全會訪談中明確了今年的目標,即主營業務收入要到550億元,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財政收入增長5%。事實上,2020年的目標只是為「十四五」更遠大目標做鋪墊。陽宗海黨工委、管委會已提前謀劃明確,要向「千億園區」進發,到2025年,園區規模以上主營業務收入至少達到800億元。

與此同時,結合園區實際,陽宗海明確了「完善城鄉發展功能,構建產城融合發展新格局」發展思路,來不斷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和城鎮空間布局。按照下轄湯池、陽宗、七甸三個片區的發展定位,因地制宜彰顯陽宗海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在更寬領域更大空間謀求融合發展。

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兩水項目暨2020年一季度重大項目開工儀式現場。

大力支持春城湖畔、華僑城生態旅遊小鎮、富力灣、雲嶺山等項目建設,進一步加強湯池溫泉水資源管理,引導萬福山莊等溫泉項目提質增效,實現轉型升級發展,打響湯池溫泉品牌。力爭用3到5年的時間,把湯池打造成溫泉度假旅遊小鎮。

華僑城狂歡節活動。

加快明湖灣、南國山花等項目推進,利用好雲桂鐵路、昆石高速、福宜高速交通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有實力企業對譚葛營村、原錦業公司片區土地進行綜合開發,力爭到2025年把陽宗鎮打造成湖濱生態小鎮。加快梁王山現代農業公園項目建設,將其打造成高原特色農業的示範區,生態休閒、鄉村旅遊的體驗區,將其打造成昆明「後花園」的絕佳去處和展示「春城花都」魅力的重要窗口。

加快推進七甸片區綜合開發,加大陽宗海綜合服務中心、錦繡山水、航空藝術港二期、文華學院二期、一條龍大健康休閒旅遊度假區等項目的建設力度,有針對性地引導、布局消費業態、商業模式、生活業態,完善教育、醫療、公交、金融等配套,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力爭到「十四五」末期,七甸片區「以產興城、產城一體」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記者:郭曼 吳潔 楊敏 繆亞平

編輯:冉光雯

審核:殷雷 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