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承天寺千年歷史,好似一座博物館,弘一法師曾四次到訪

2020-01-30     懶游的故事

轉眼已是初六,網上各種在家宅宅家的段子,讓人忍俊不止。分享一下我的泉州行,當然是一年前春節期間的旅行。今天要去參觀的是泉州的承天寺。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覽會」,老城區里遍布各種寺、觀、院、堂等古建古蹟。

​承天寺,又稱月台寺,在五代時,此地為節度使留以效的南園。後周顯德年間(954—960年)改建為佛寺,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1007年),賜名「承天寺」。宋嘉祐年間(1056—1063年)一度改稱「能仁寺」, 政和 七年(1117年)復名「承天寺」。元朝至元年間(1279—1294年)建七級佛塔。明朝時,先後多位高僧駐錫承天寺,多有建樹。清朝初年又加以重修。承天寺鼎盛時期,有殿宇四十餘座,田產千頃,僧眾一千七百多人。

​清朝末年,承天寺衰敗。後諸法師共同發願進行修葺,並增建寮房僧舍,寺院重興,煥然一新。民國初年,雲果法師圓寂後,會泉法師繼任住持。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有弘一法師、性願法師住寺講經弘法,組織佛學研究會。

​進入山門,是一條寬4.6米、長99.6米、面積458.16米的甬道,甬道南側,是七座佛塔,間植榕樹

​寺的中軸線全長300米,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東側重建有禪堂、祖堂、龍王殿和僧舍等。承天寺的山門面西,高懸「月台」兩匾額,為硬山頂三開間建築,傳說歷史上「月台」二字時豎時橫,有「月台倒影」之奇。

​中軸線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等。從鐘樓、鼓樓始,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150米的長廊,連接著彌勒殿、大雄寶殿和法堂。廊壁上塑有赭色脫胎浮雕高達二米多的二十四諸天像,別具一格,大雄寶殿前有兩口放生池。

​放生池旁有兩座飛來塔。傳說台灣一僧人手托此塔雲遊四方,一日雙塔不翼而飛。後這位僧人在承天寺發現了這封寶塔。大雄寶殿為歇山頂重檐五開間建築,雄偉莊嚴。

​法堂內供奉著承天寺的鎮寺之寶——隋朝銅鑄阿彌陀佛,像高二米,重一噸多,為國內罕見,法堂兩旁的護廊上彩繪著12幅精美的佛教故事壁畫。

​北宋石經幢坐落於承天寺文殊殿之前、法堂之後,經幢原本位於鯉城區北門通天宮(現機電廠),為對其進行保護,1989年移至承天寺內,也因此,北宋石經幢的另一個名稱為「通天宮石經幢」。作為現今保存較好的北宋遺物,石經幢被列為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宋至今,千年的時間裡,北宋石經幢幾經劫難,歷經多個朝代洗禮,如今完整地屹立在文殊佛殿之前,與承天寺其他亭台廟宇一同,以始終不變的純凈、虔誠的赤子之心,看盡廟宇變遷、歷史興衰、歲月枯榮。

​我們再去承天寺的東軸線去看看。東軸線的建築依次是圓常院、廣欽和尚圖書館、舊僧舍、新僧舍、客堂、龍王祠、五觀堂、南園故址、大悲閣、會泉宏船法師紀念堂、禪堂、涅盤堂、祖堂等。圖文院中的藏龍井。

​藏龍井前的牆壁上嵌有一塊梅花石,一枝淡紅色的梅花映現石上,傳說有暗香浮動,稱「梅石生香」。

​大悲殿前,來了兩個不速之客,一男一女,不知道是搞直播的,還是普通遊客,只是這二位的奇裝異服,特別是兩人的殺馬特髮型,讓人感覺對千年古寺缺乏尊重。個人覺得,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當下的直播。

​大悲殿旁的草坪上有一塊石碑,上刻有「弘一法師化身地」。弘一法師曾四次住過承天月台別院,弘一法師在承天寺養正院講經時,曾寫一橫披:「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表達了一個佛教徒的愛國之心。承天寺山門高懸"月台"二字豎匾,山門壁柱上"有無量自在,入不二法門」的對聯,就是弘一法師題寫的。說起弘一法師,大家太熟悉了,他就是歌曲《送別》的詞作者,弘一法師的傳奇人生,在後文中會專門寫一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6QR9G8Bgx9BqZZI08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