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好的教育莫過於言傳身教。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自己先要成為這樣的人。
1
不會說話
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前幾日,有位親戚一家三口來旅遊。
這位親戚家和我們走動不多,只知道他家經濟條件不錯,兒子上小學四年級。
為了盡地主之誼,我們提出在飯店請他們吃飯。
我知道這家飯店的魚滷麵是特色,於是點菜時給每人點了一碗作主食。
吃飯時,親戚家兒子全程拿著手機玩遊戲,嘴裡不時冒著髒話,偶爾夾兩筷子菜。
等到主食上桌的時候,他一看是麵條,當即生氣地說道:「誰TM點的麵條?老子最討厭吃麵條了!」
我被驚得目瞪口呆,簡直不敢相信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小學生嘴裡說出來。
飯局尾聲,我點的紅燒豬肘還剩最後一塊肉沒人吃。
親戚讓我老公吃,我客氣地回了一句:「我家這位體重超標,我都讓他少吃肉,還是讓小朋友多吃點吧。」
沒想到他兒子在一旁哈哈大笑起來,說:「叔叔你別吃了,都胖得像頭豬一樣了!」
親戚趕忙打圓場:「小孩子童言無忌,童言無忌哈!」
我和我老公四目相對,尷尬地笑了笑。
飯桌上,親戚講他家兒子多才多藝,會打架子鼓,籃球打得也不錯,還是他們學校的金牌小主持,學校搞活動基本都由他做主持人。
親戚得意地說:「我兒子就是我賺錢的動力,我就希望多賺點錢,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將來送孩子出國念書!」
我當時心想:就這樣的孩子,學習再好、才藝再多,說話連最基本的教養和尊重都沒有,他接受的教育就是失敗的。
所謂「言為心聲」,一個孩子的說話方式,藏著他的教養與素質。
有教養的孩子,說話禮貌得體,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沒有教養的孩子,說起話來讓人難堪,把毒舌刻薄當伶牙俐齒,把口無遮攔當童言無忌。
有句話說:最好的教育不是擁有高分數,而是刻進骨子裡的教養。
同樣地,最成功的教育,並不是培養孩子進名校,而是教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
否則,縱使有天才般的才智、家財萬貫的背景,也不免要為嘴上的放肆而付出代價。
2
會說話的孩子有多賺
微博上,每年何炅過生日的那天,都會出現一個固定熱搜叫作「#何炅好人緣#」。
因為每年何炅過生日時,大半個娛樂圈都會送上生日祝福。
就像網友們說的那樣:何炅的人緣真的是沒話說。
何炅是娛樂圈裡公認的情商高、會說話。
在《嚮往的生活》里,黃磊傷感地說自己眼睛不行了,可能是老花眼。
老花眼意味著年紀大了,一般人可能也就安慰一下:沒事沒事,很正常;或者違心地說上一句:我也老花,比你還嚴重呢。
這樣的話貌似在安慰,實際上對當事人來講毫無意義。
何炅先是楞了一下,說:「是嗎?」過了幾秒,他舉起杯子和黃磊碰杯,輕鬆地說:「在我心裡,你永遠十八。」
一句話擺脫了老花眼的尷尬問題,也維護了黃磊的面子。
難怪黃磊稱讚何炅「他是一個讓人很舒服的人」。
在《偶像來了》中,蔡少芬也曾「表白」何炅:「我真的很欣賞何老師,他說話讓人覺得很有愛,也會讓你釋懷,讓你得到安慰,我覺得那是男人中的男人。」
何炅說話,總是讓人如沐春風,處處體現著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懷,也讓他收穫了好人緣和好口碑。
孩子的人生道路上,有個好人緣至關重要。
哈佛大學的一個心理學研究項目曾花75年跟蹤了724個人,試圖研究到底什麼才是幸福的人生。
經過多年的研究分析和觀點提煉,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
好的社會關係,能讓我們幸福、開心。
可以說,人生的困擾,十之八九都出在人際關係;人生的幸福,十之八九取決於人際關係。
而一個人是否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絕不是靠金錢、地位和外貌,而是靠言行舉止。
一個彬彬有禮、言語謙遜、說話在意他人感受的孩子,仿佛讓人感到隆冬壁爐旁的暖意,讓人不禁想靠近,輕鬆贏得他人的好感。
因此,他們能在成長的道路上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像身上繫著一條安全帶,一旦出現意外變故或動盪,安全帶便會發揮作用,使孩子脫離危險,獲得安寧平靜。
看似簡單的一言一語,卻能幫助孩子成就圓融自如的人生。好好說話的力量,絕不可小覷。
3
孩子怎麼說話,看看大人就知道
大學時曾經給一戶人家做家教,他家女兒琪琪六歲,非常可愛。
第一次到他們家的時候,上完課,她有點害羞地說:「姐姐,我很喜歡你,你下次再來好嗎?」
一席話說得我心花怒放。
琪琪是那種時刻把禮貌用語掛在嘴邊的孩子。
無論和誰說話都是用詢問的語氣:這樣可以嗎?好嗎?
比如她會跟保姆說:「阿姨,你收拾東西的時候看到我的書了嗎?可以幫我找一下嗎?」
媽媽出門時,她會跟媽媽說:「路上小心喔,拜拜!對了媽媽,如果你看到路上有賣草莓蛋糕的,可以給我買一個嗎?謝謝。」
我很驚訝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說話這麼招人喜歡。
仔細觀察才發現,琪琪的父母也是這樣的說話方式。
比如媽媽會說:「琪琪,請你先去洗手再拿餅乾!」
再比如:「琪琪,你幫媽媽把水果拿來好嗎?謝謝你喔!」
當時不懂,覺得這家人客氣得有點虛假,如今想來,這家人真的是十分有遠見。
在孩子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因素里,相較於出身、機遇、精力、智力、意志品質,我們最能控制的其實就是說話這件小事。
因為語言就是一種習慣,日常生活中改變一下說話方式,就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否則,等到孩子語言習慣已經定型,再去矯正就十分痛苦了。
所以,跟孩子說一萬遍好好說話,也不如自己把「請」和「謝謝」掛在嘴上。
《奇葩說》辯手馬薇薇曾說:「好好說話這件事,大學不教,人生必修。」
其實,好好說話這件事從小學到大學都不教,只能靠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的耳濡目染。
希望所有的家長能夠以身作則地教會孩子:
對幫助自己的人說「謝謝」;
做錯了事情,勇於承認「我錯了」;
不吝嗇自己的讚美,經常誇讚別人;
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古人云:「一言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話語的力量歷來不容小覷,改變你的思維,改變你的言語。
或許,你會發現,你已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著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