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學怒砸手機,制止學生玩遊戲靠暴力無用,但依然為學校點贊

2019-10-23     沛澤媽讀心理

一個星期前,安徽一中學公開砸毀學生手機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該校明確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這次沒收銷毀的手機多是一些學生用來打遊戲的,學校則這樣做是希望孩子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並承諾若有家長要求賠償,學校願意承擔賠償責任。

砸手機未必能禁止玩遊戲,但必須為學校點贊

此事件一出,網友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人為學校的做法點贊,有人認為學校的做法過激。在我看來,學校的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把精力放在學習上,這是無可厚非的。

且不論這種做法是否真的能夠制止學生玩遊戲,僅從學校這種敢作敢為的魄力來說,就值得點贊,不是所有的學校和校長都能有這樣的勇氣的,相信這所學校和校長在做這件事之前也是可以預知到結果,會被人們熱議,有褒有貶,是需要承受壓力的。

在現在媒體與家長對學校嚴密監督下,很多學校、校長、老師都會選擇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採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以勸說教育為主,實在不行,沒收孩子的手機,過兩天交給家長,甚至乾脆任由孩子去吧。

我們小區里有一個男孩,去年讀一年級,因為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被老師批評了數次,依然屢教不改,無奈之下,老師講孩子拉出了教室,讓他在樓道里罰站。

這件事被男孩的父親知道後,大為惱火,找到校長、教導主任,認為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孩子在家裡就是小皇帝,從小到大父母沒動孩子一根汗毛,憑什麼老師跟動我家孩子,非要老師當面給孩子道歉。

後來,校長和教導主任將老師叫到辦公室,做老師的思想工作,最終老師當著孩子和家長的面說:「我錯了」,一句「我錯了」毀掉的是老師對職業的熱愛和尊嚴,讓開始學會了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安身立命之本,可到頭來受到傷害的又是誰呢?是我們的孩子啊!

今年4月,五蓮縣的楊守梅老師懲戒了兩名遲到的學生,據說是用書本打了兩下,家長就大鬧學校、教育局,教體局兩次發文處罰楊老師,包括停職一個月,向當事人及其家長道歉,扣除績效工資,不再簽合同,納入「黑名單」等,好在最後政府撥亂反正,撤銷了對楊老師的處罰。

之後,人民日報就此事發文,一句「跪著的老師,教不出站著的學生」,令人振聾發聵。在現在的大環境下,還有哪個老師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呢?所以說,如果能遇到安徽中學這樣的學校、校長、老師,家長應該感到慶幸,先不去評論學校的做法能取得怎樣的效果,就憑著他們敢管學生,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我們應該慶幸還有老師敢管我們的孩子,感謝那些為孩子的未來擔憂的老師們。

孩子玩遊戲為何屢禁不止

當下流行一句話「要想毀了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讓人聽上去有一種非常恐怖的感覺,加上現在媒體經常爆出因為家長、老師阻止孩子玩遊戲,孩子尋死覓活的新聞,更加堅定了家長讓孩子遠離手機、遠離遊戲的決心,甚至把遊戲當成是萬惡之源,厭惡至極。

那麼,孩子真的能完全遠離手機,遠離遊戲嗎?前兩天我與孩子的班主任聊天,聊起這個話題,老師說她兒子讀五年級,也喜歡玩遊戲,但周一到周五是被禁止的,周末會給他兩個原則,一個是看40分鐘電視,一個是玩20分鐘遊戲。孩子從來沒有選擇過看電視。

我和老師都有這樣的共識:完全讓孩子杜絕遊戲,遠離手機,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在網際網路時代,讓孩子完全遠離網絡,不觸碰手機,本身就有些違背潮流,現在不少中小學都設有計算機課程,甚至是編程課程,我們卻要求孩子活在過去,切斷他與網際網路的聯繫,這是不可能的。

當下的手機也不僅僅是一種通訊工具,它代表著智能生活方式的開啟。我們去商場購物也好,去醫院看病也罷,根本就無法離開手機,現在連交社保都要用到小程序了,在手機上訂票出行,在手機上下單購物等等,哪一點能離開手機?現在幾乎是沒有手機就寸步難行了。未來孩子的生活將會更加智能化,他們不可能不用手機。

另一方面,對於小學生來說,來自同伴的影響正在慢慢地超過父母對他們的影響,如果孩子周圍的同學都會談論網遊,而你家孩子對網遊一點都不了解,會被同伴嘲笑,他會感覺到來自同伴的壓力。

有一段時間,我大兒子玩遊戲很上癮,我一氣之下不准他接觸遊戲,可他總是偷偷摸摸地玩,被我發現後,兒子哭著跟我說:「我同學都談論遊戲,我不會,他們會笑話我的。」孩子的老師也說,如果不讓她兒子玩遊戲,孩子會覺得和同學沒有話題,會被孤立。

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就做錯了,非要想方設法地去禁止孩子接觸遊戲、手機,所以才會導致孩子與家長鬥爭,越禁止情況越糟糕。正確的做法是和孩子商定一個規則,什麼時間可以玩手機,每次玩多長時間,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試想一下,我們能完全隔離手機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做不到,就別難為孩子了,不是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QU9DW4BMH2_cNUgFb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