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P40 Pro上手實測:原來手機真的可以當「單反」用

2020-04-09     玩轉手機攝影


不知道大家對華為P40系列的這個價格感覺如何?


別看華為一年到頭髮布P系列、Mate系列、nova系列等各種型號的機型,但論手機影像,「P系列」才是華為影像中的王牌!


毋庸置疑,具備10倍光學變焦的華為P40 Pro+絕對稱得上頂級拍照手機。對於手機攝影的愛好者而言,很難不被華為P40 Pro+的配置所打動。稍顯遺憾,由於華為P40 Pro+要到6月份才發售,所以大叔這次拿到的評測樣機是一部華為P40 Pro


華為P40 Pro以及華為P40 Pro+在影像方面的主要區別在於長焦,前者是1枚5倍光學鏡頭,而後者是1枚3倍光學鏡頭+1枚10倍光學鏡頭,而超廣角以及主攝它倆是一樣的。


好了,下面進入正題!
這篇文章我會結合華為P40 Pro一些新增的拍照功能,來談一談我對華為P40 Pro的看法,以及站在一位手機攝影愛好者的角度談一談最直觀的拍攝體驗。

夜視儀2.0黑夜不再是白天
拍夜景,一直以來都是手機攝影中的痛點,一方面是晚上光線複雜拍攝難度大,另一方面受限於手機軟硬體配置,導致手機在拍攝夜景時要麼暗部沒細節,要麼強制提亮噪點多。
2019年開始各大手機品牌的旗艦手機相繼推出「超級夜景功能」
其中華為P30 Pro首創RYYB濾色陣列技術,同時手機通過軟體算法把暗部進行強曝光。華為這一腳油門似乎踩得過猛,把一些本該是暗的場景誇張的進行提亮,手機夜拍成了黑夜中的「夜視儀」。
對於手機攝影而言,並不希望手機是一個「夜視儀」,從攝影的角度出發更希望手機的夜景照片有更好的明暗過渡、有更多的細節清晰度以及動態範圍等等。
一年過去了,華為P40繼續堅持RYYB技術的推進,以及各種新算法的加持,這次是夜視儀2.0版本!

夜景模式


被低估的軟實力
華為P40 Pro夜視儀2.0,上手第一體驗就是手機對於暗部曝光的控制更加收斂!
在明暗過渡、細節清晰度、動態範圍這些重要的夜景指標中,華為P40 Pro較華為P30 Pro是有很明顯的進步,照片整體的表現會更加接近於實景,而不是以前那種誇張的提亮。
雖然任何一款相機都做不到100%的還原真實,但在我看來一部能更接近真實的還原現場的手機,遠比把黑夜變「白天「更加有意義。

主攝原圖


除了對光線明暗的拿捏之外,另一個重要的點是:如何讓夜景照片看起來更加純凈?
而我們都知道,夜景照片中不僅手機,包括一些專業相機都或多或少會產生一些噪點,這是一件很令人頭疼的事情。
但也不是沒辦法解決,我的操作習慣是:架腳架、降ISO、增加快門時間,後期再通過適當的調整才能勉強獲得一張純凈度更高的夜景照片。
在我拿到華為P40 Pro之後我也是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夜景的拍攝,但事實是,我發現的經驗操作是多餘的。
在普通模式下,只要點擊一下對焦點,手機可以自動生成一張純凈度還不錯的夜景照片,查看了照片的ISO已經達到700,但肉眼看上去幾乎沒有噪點。

主攝原圖


對於夜景的降噪,是「夜視儀2.0」中比較突出的特點,這會給普通用戶在拍攝體驗上帶來更多的便利,哪怕你不會使用專業模式,用普通模式照樣可以拍攝出不錯的效果。
手機通過降噪來提升肉眼的觀感,這很好!但降噪不可避免的就是塗抹感,如果你放大去看,再好的手機都會有「塗抹感」,但如果你不是為了去做評測把一張照片放大上百倍,華為P40 Pro基本看不到!

主攝原片


有大底就是硬實力
不管是光線明暗的控制,還是降噪處理都體現出軟體算法的重要性,華為P40在夜景能有如此的表現,除了算法的優化,更為重要的還是來自於硬體的升級!
主攝有著「1/1.28英寸」的大底,更大的感光元件面積帶來更充足的進光量,從而提升畫質,這應該不難理解。
但一開始我不太理解的一點是,華為P40主攝的光圈為何要從f/1.7縮小為f/1.9?
熟悉攝影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光圈越大相機的進光量就越充足,畫質也就越好!所以在手機進入「超級夜景」的賽道之後,包括華為在內眾多手機廠商紛紛通過加大光圈來提升照片的進光量。
華為P40 Pro這一次反其道而行縮小光圈,是為了耍個性?


主攝原片


一開始也不知道華為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麼藥?但當我拿到手機拍攝了一些中長景的照片之後,我明白了!
任何細微的改變都有它的原因!
大光圈雖然可以獲得更大的進光量,但也會有景深淺,邊緣畫質下降的問題。
相反,縮小光圈相對而言會提升照片的邊緣畫質,同時讓照片的對焦主體有更好的細節清晰度,尤其是拍攝中長景的時候,就會明顯的感覺到。

主攝拍攝/開啟HDR


至於縮小光圈會減少進光量的問題,我想華為P40 主攝已經有了目前業內最大面積的感光元件,以及RYYB技術的加持,犧牲一部分光圈來提升細節的清晰度也未嘗不可!

說到這或許有些朋友會問,光圈縮小會影響景深,拍攝半身人像時背景的虛化效果是不是就不好了?
別忘了,華為P40有專門拍攝人像的模式,依靠一枚TOF鏡頭(3D感應攝像頭)可以更加準確的對人物的輪廓進行摳圖,然後通過算法模擬出更加自然的散景。
所以,如果是拍攝半身人像,我的建議是直接使用人像模式進行拍攝,從背景的虛化效果來看,要比主攝直接拍攝好很多。

主攝原片

人像模式

後期調色


沒有主次之分超廣角、長焦不再是配角
以前,主攝的硬體配置、軟體技術都是所有攝像頭中配置最高的,而為了縮減成本,超廣角以及長焦的配置往往就會差很多。
這樣導致一個問題,就是在切換到超廣角、長焦拍攝的時候,照片的畫質、色彩等各方面相對於主攝都會出現斷崖式的下降!
到華為P40 Pro這裡,超廣角以及長焦跟主攝的配置依然存在差距,但是這種差距似乎在逐漸被縮小。

超廣角拍攝

長焦拍攝


在以往的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硬體升級才會給一款新的數碼產品帶來自豪感,但與主攝通過硬體堆料帶來華麗的參數不同,華為P40 Pro長焦與超廣角表面參數看起來變化不大。
長焦:與華為P30 Pro比,同為5倍光學鏡頭,同為光圈f/3.4,不同的是華為P40 Pro像素提升到1200萬像素;
超廣角:與Mate30 pro相比,同為4000萬像素,同為光圈f/1.8,不同的是P40 Pro(1/1.54英寸)的底更大。
表面上看參數幾乎沒有太大變化,但是使用上卻帶來一些驚喜。

驚喜一:長焦可以拍夜景了!
這裡可能有小夥伴要問,以前的長焦就不可以拍嗎?
可以!但是長焦受限於感光元件、光圈等硬體的限制,進光量不足,畫質並不是很好。
你回憶一下,過往的手機發布會在展示長焦樣片的時候是不是都是白天的場景,為什麼沒有夜景?這裡我就不過多贅述了(暗示已經很明顯)。
華為P40 Pro的長焦這次用上了華為獨創的RYYB技術,通過這個技術可以進一步提升鏡頭的進光量。在華為P40的發布會上,余承東也是展示了很多張長焦拍攝的夜景照片,看起來華為對於刷了新漆的「望遠鏡」信心滿滿。
長焦可以壓縮空間,簡化構圖,這在以往我們的相關文章中已經說過無數次。
但對我而言,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加了「夜視儀」的長焦在夜景中能拍什麼?


最近廣州一直在下雨,好幾天陰天,白天很難拍攝到色彩好看的照片,所以我都是晚上行動!
雨後的地面有很好看的倒影,如果沒有一枚長焦,你很難找到合適的拍攝角度。



長焦不僅能豐富拍攝題材,華為P40 Pro在動態範圍上也有一些驚喜,即便在弱光環境下,長焦所呈現出來的照片依然能表現出不錯的照片質感。
這在以前手機的照片中是很難實現的。


長焦原片


在色彩的還原上也不亞於主攝的表現,在10倍混合變焦模式下,它也有很好的色彩範圍。


但是,它並不完美!
當遇到光線較為複雜的環境時,例如下圖這樣的場景,在我把焦段切換到5x之後,手機依然處在5倍數碼變焦模式下,拍10次有5次翻車了!


而同樣的天氣環境下換個場景,這種翻車的現象就不存在了。關於這個問題,此前我在評測OPPO Find x2 Pro的時候也出現過,就不知道這樣的問題會不會在後續的軟體升級後得到相應的解決?


驚喜二:超廣角比主攝好用!
隨著短視頻的全面爆發,手機拍視頻變得越來越重要,於是去年的華為Mate30產品發布時,便有了電影鏡頭(超廣角鏡頭)一說。
超廣角從配角開始走向主角,在我為這篇文章挑選樣張的過程中,通過肉眼很難去分辨出哪些是主攝拍的,哪些是超廣角拍的?

超廣角/夜景模式

超廣角/普通模式


是的,超廣角越來越好用了,在我使用P40的這段時間裡,用超廣角拍攝的照片遠遠多於主攝。
因為超廣角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在一些風光攝影中會帶來更好的畫面衝擊力,而以往超廣角畫質較差的情況得到了優化。
首先是比華為P40 Pro的超廣角比華為Mate30 Pro的超廣角有著更大面積的感光元件。
除此之外華為P40 Pro的超廣角還搭載了華為首發的十六合一像素技術,通過這個技術可以提升單個像素畫質。
在十六合一這樣的技術加持下,加上4000萬像素,在拍攝建築時,建築的線條輪廓會顯得更加立體。




作業系統4攝是一個系統
因為主攝、長焦、超廣角三枚攝像頭的硬體參數各不相同,要保持三枚攝像頭白平衡的一致性難度比較大,於是各家旗艦機便開始有了獨立色溫傳感器這樣的設計。
在華為P40 Pro鏡頭的下方同樣配置了一枚獨立色溫傳感器,主要作用是來統一三枚攝像頭的白平衡。
為了讓鏡頭在切換時更像是「同一枚鏡頭」,手機白平衡是必須去攻克的一個難題,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加料」。

超廣角拍攝


其實,每次看華為的發布會,對我來說並不是「硬體加料」就會讓我感覺到興奮。
相比於三星、iPhone這些世界大廠,在外包裝盒上的參數比不過國產機,你說它硬體是擠牙膏,但是這支牙膏似乎永遠擠不完,而且每擠一點還都很賣座!
是的,軟體也是手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無色無味,無法用具體參數去體現出來,只有你上手了才懂。
手機攝影也叫做算法攝影,手機變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光學變焦,而是算法變焦。
所以,另外我比較興奮的是,看到國內廠商在軟體開發這方面開始加大研發投入,例如華為P40的XD Fusion技術:通過多枚攝像頭同時拍攝,之後把照片融合為一張照片。
這跟我們認識的混合變焦原理基本上是一樣的,但它會有更好的畫質跟拍攝體驗,我也不知道怎麼用具體的參數來解釋。
下面幾張樣張都不是固定光圈焦段拍攝的,都是採用混合變焦拍攝的,相對於固定焦段,混合變焦在拍攝中會有更多的自由度。




但實話實說,在切換鏡頭的時候,通過刻度尺上下調節的方式還是有些不順手。
當你切換到混合焦段要想再切換回光學焦段時,需要花1-2秒的時間進行調節。
你可能認為我這是在雞蛋里中挑骨頭,但對於相當一部分用戶來說,可能就因為這1-2秒的使用體驗,會直接決定用戶對於一款手機的直觀印象。
希望在軟硬體提升的同時,華為在UI設計上也能多花點心思,尤其是在拍攝介面上可以多聽聽用戶的意見。
至於大家比較關心的AI精彩瞬間、消除反光、消除路人這些功能,手機昨晚升級完之後才有,具體體驗如何,我們後面的文章再說。

總結
華為P40看起來既熟悉又新奇,沒有譁眾取寵的「雞肋鏡頭」,每個鏡頭的配置都有它的作用,拍照機皇實至名歸。
每一項技術也都在按著計劃一步一個腳印的前行,比方說,沒有華為P30主攝的RYYB就沒有華為P40長焦的夜景;沒有華為P30的潛望式長焦,就沒有華為P40的10倍光學變焦的橫空出世;沒有華為Mate30的電影鏡頭,也就不會有華為P40的十六合一技術的誕生。
但如果你問我華為P40是不是性價比手機,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它不是低廉的性價比手機,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長焦夜景的切換、操作介面的UI設計等等。
但從如果從功能的多樣性、畫質表現、以及整體的體驗,或者說自研麒麟晶片,做吃力不討好的10倍光學變焦,以及不斷推進RYYB、十六合一這些軟體技術的進步,以及未來要推出的鴻蒙系統等等這些,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它已經贏了。
好了,關於華為P40 Pro的一些體驗今天就先說到這裡。大家如果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小夥伴們在評論區留言!
應大家的要求建一個華為手機攝影交流群,入群方式:添加微信號:wzsjsy03,並備註「華為」即可!


喜歡手機攝影的小夥伴們,關注玩轉手機攝影回復「目錄」,就有機會獲得300篇手機攝影乾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NIbXnEBiuFnsJQVYK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