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討辦教育,拿命搏未來,她是大山深處的希望之光

2020-09-22     遇言不止

原標題:乞討辦教育,拿命搏未來,她是大山深處的希望之光

在這塊古老而貧瘠的土地上,永遠存在雖微薄但不滅的希望。

最近,大家都在談論 張桂梅老師

央視 《面對面》那個訪談,也是讓遇言姐看得直掉眼淚。

據遇言姐了解,張老師現在身體情況很不樂觀, 患有4種腫瘤和肺部病變,治療非常困難。

當地已經組織專家會診,但是張老師不大在乎。

這些年來,身體之於她僅僅是 完成使命的工具。

張桂梅是雲南一所 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高的老師,也是無數 堅守鄉村教育的燃燈者的縮影。

這所女高建校12年, 連續10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

1,800多名貧困女孩經張老師手中走出大山、走出愚昧。

今年華坪女高有 159人高考150人考上本科70人考上一本一本率達47%。

其中 17人的成績在 600分以上

令人最為感觸的是,一貫治校手段嚴厲的張老師,在回答學生的貧困問題時說——

「我們不提貧困兩個字,貧困對孩子來說也是隱私, 我們就叫大山裡的女孩兒。

此外,張老師還 不許畢業生回來看她。

她說——

「我不希望她們老是惦念著女高為你做了什麼,張老師為你做了什麼,我不想讓她們背上這樣一個包袱。 我只想要她們安安心心地去讀大學,走得遠遠的,飛得高高的!」

什麼是聖人?

這就是聖人。

女子高中,高壓下的大愛

華坪女高是參照 衡水中學建立的。

衡水中學已經被罵了好些年了,華坪女高的高壓程度猶有甚之。

比如,衡水中學和華坪女高都是 早晨5:30起床,衡中的熄燈時間是 10點10分,華坪的晚自習要上到 12點20分

比如,衡水中學中午有半個小時的吃飯時間,華坪的午餐時間是 15分鐘,包括從教室到食堂的3分鐘。

如果張老師看到誰在聊天,會 直接把她的被子扔出去。

微博上大家議論紛紛的, 黃磊閨女染頭髮、打耳洞的愛美權,跟華坪女高完全沒關係。

因為這裡的女生 一律短髮,連女老師都被 禁止穿裙子。

不僅學生們苦,老師也一樣苦。

衡水中學的老師,校方連婚配都建議選擇本校教師。

華坪女高的老師, 結婚只請半天假,做完手術,能自己穿衣服了就回學校。

幾年下來,學生尚有解脫之日,老師只有年復一年。

嚴厲著稱的張老師, 綽號周扒皮。

學生不敢跟她抬頭對視,老師一開口大家就打顫,口頭罵是——

「不想好好讀書,就回家去嫁個男的生娃種地吧!」

把時間壓榨到極限的作息,毫無現代氣息的填鴨方式。

在教學資源貧瘠的山區,除了信奉 用最笨的辦法、沒日沒夜地熬時間刷題,什麼素質教育、什麼精英教育、什麼文藝社團,統統絕緣。

就是要打造 高考工廠,就是要訓練 考試機器

張老師說,我的學生基礎差,老師也沒有經驗,不拿出這樣拼的架勢,做同一份試卷時, 怎麼跟外頭的孩子比?

她說,人家說光做題對孩子不好,我們沒辦法,我們只有這個辦法,看著孩子那個樣子,我們也難過。

重症需下猛藥,先破才能談立。

貧困、閉塞、愚昧,導致當地大量女孩失學,甚至被拋棄,貧窮和愚昧代際相傳。

如果能給這些女孩打開一條出路,使她們擺脫愚昧孕育愚昧的輪迴, 三年煉獄模式也值得。

事實上,早在張老師辦孤兒院的時候,她就是一位 金剛怒目的老師

她對院裡的孩子非常嚴格,到點就得做安排好的事情, 絕不姑息。

張老師像是電影中 逼女兒練摔跤的爸爸鐵腕、強權、專斷,壓榨威逼孩子使出全部的力氣為之一戰

講真,如果可以,誰不想生在自由的環境中呢,但是既然已經身處hard模式, 只能先掙脫眼前的困境再說

無論是 《摔跤吧,爸爸》,還是張老師的女中,沒有人生來想要成為這樣的榜樣,但是,在世界的許多個角落,人們需要這樣的榜樣。

一句話, 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無奈,大家各走各的路吧

那些反對張老師的人,沒有經歷過與山里女孩一樣的困境。

我發誓再不讓山裡的

女孩子過這種悲慘的日子

張老師17歲從東北到雲南支教,96年自願從大理調到華坪貧困縣。

喪夫無子、身患重病,親人、家庭、財富,這些個人生活線,於張老師是破滅的。

在大理的時候,張老師也會化妝,是個愛美的女性。

後來,她所有的執念都在 改變山區女孩的命運上。

別說身形外貌了,命都可以不要。

事實上,張老師從事山區女孩教育的初衷,並非出於什麼偉大的教育責任。

魏敏芝為了50塊代課費接下「一個都不能少」的任務一樣,張老師從大理調到華坪縣是 為了逃離丈夫過世的傷心陰影

「我只是說干一、兩年吧,結果沒想到自己一陷進去就沒拔出來。我那個時候在城裡當老師, 沒有見過還有那麼窮的人。」張老師說。

後來的張老師 30多年沒回過家,姐姐病危時寄給她回鄉的路費,她拿去給學生墊付了住院費。

遇言姐找到一篇08年的報道,張老師談及剛到縣裡時的情況。

一個男人帶著女兒,走了一天走到學校,交上來的鋼鏰和毛票,張老師數了一個小時,數出來30幾塊。

女孩每個月回家背一次米,床鋪上鋪的是紙殼,毯子還是老師給的。

這個小女孩每天把背來的米放到熱水瓶里,往裡面灌點開水泡著吃。

然而,這個小女孩還算是十分幸運的,因為家裡儘管貧困還送她上學。

另一個女孩子, 十幾歲上嫁人懷孕,在家裡用土法接生,大出血。

臨終前她想見丈夫,但婆婆不讓,因為會晦氣。

這個女孩和沒出生的孩子就這樣一起死了。

張老師說: 「山里人一代一代的貧窮是愚昧帶來的。我發誓再不讓山裡的女孩子過這種悲慘的日子了,不能再陷入到低素質的母親、低素質的孩子這種惡性循環。

後來,她辦起了 承諾免費入學的女中。

剛開始沒有錢, 所有人睡一個大教室。

募集資金所經歷的種種艱辛難以盡言。

從2002年到2007年,張老師 每年寒暑假背著孤兒院最小的孩子到外地乞討募捐,總共籌得 1萬元

後來,幸虧記者的報道為她帶來了關注。

女孩受教育,改變三代人

學校建起來了,還要 解決人的問題。

建校半年,一半老師辭職。

張老師帶著剩下的幾個人,畫了一面黨旗, 重溫入黨誓詞,發誓不丟掉這塊扶貧陣地。

遇到心生退意的學生,張老師則是嚴厲責罵——

「有政府供,有老師教,有宿舍住,一分錢不用家裡出,你努把力,不就讀出來了嗎?」

隨後又軟語相勸——

「我們不搞培優班,為每個學生負責,老師講課聽不懂不怕,咱們一個字一個字一道題一道題算起。 只要你肯回來我就收。

首批學生走了6個,張老師撈回來2個。

「剩下的孩子,我說什麼也不讓她們走。」張老師說。

李玫瑾老師說過, 如果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能上學,應該讓女孩子去。

張老師也說過一樣的話——

讓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變三代人。

張老師帶過的一個被遺棄的女孩,後來考上了 浙大,生了一個獨生女。

她把孩子教得很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張老師逗她:「你咋不想著生個男孩呢?」

姑娘回答:「老媽,我不能忘了我的身世,忘了我所受過的教育。」

知乎上,有華坪的網友說,張老師帶出來的孩子有一些共同點 —— 她們堅定地認為男女平等。行事風格速戰速決,像是和時間在賽跑。懂得感恩,說到張老師時,滿眼都是崇敬。

張老師自己也說,學生里有當醫生的,單位一說下基層,地方比雲南還苦,孩子保證報名。

風雨如晦,山路崎嶇,對社會而言,張桂梅的力量是微弱的,1,800名女孩不過滄海一粟。

但對於張桂梅拯救的每一個學生、對於這些姑娘們來說, 她,是她們人生的締造者。

讀張老師的故事,遇言姐想到的是——

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也只有這句話才能夠描述張桂梅的一生。

而在這塊古老而貧瘠的土地上, 永遠存在雖微薄但不滅的希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BKqt3QBeElxlkkabH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