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職場中、創業中的女性,也要學會這種在規則和意願間找到平衡的能力。
——遇言姐
近日,一則有關職場的新聞在發酵——被稱為「第二個董明珠」的孟羽童從格力離職了!
孟羽童是98年生人,是個今年才25歲的職場新人。
她畢業於浙江大學的西班牙語專業,在校期間曾多次參與綜藝節目,包括《一站到底》《神奇的漢字第二季》等。
網上曝光的孟羽童簡歷,可以作為很多大學生求職的參考模板
從公開渠道曝光的履歷來看,孟羽童的學歷、經驗不算格外出色。
像她這樣有著985大學學歷、有過500強實習經歷的畢業生,其實不在少數。
但是命運給了她一個很好的機會——在2021年播出的一檔綜藝節目中,孟羽童遇到了董明珠。
這檔名為「初入職場的我們」的小綜藝節目,竟然請來了董明珠這樣的大咖做評委,參與的選手真是賺了!
當時在節目中,孟羽童敢說敢做,比較放得開自己。
這樣的性格獲得了董明珠的讚許,說她像年輕時候的自己(大佬們遇到和自己相像的年輕人,是一種極大的情緒價值)。
隨後,孟羽童就被董明珠收入麾下,入職格力成為一名實習生,後來直接就任了董明珠的秘書一職。
當時,孟羽童只有23歲。
作為一個職場新人,第一份工作就能在老闆身邊耳濡目染,而且可以接觸到很多商界大佬……
這個起點足令很多職場老人羨慕了。
而且,孟羽童頗受老闆的重視。
2021年10月,在一次行業峰會上,董明珠曾公開表示:「要將孟羽童培養成第二個董明珠。」
董明珠在接受媒體詢問時直言:「我的性格本身就是不服輸。孟羽童本身就有那種精神在裡面,我希望把她的這種精神培養幾年,也許她有一天真的能接我的位置。」
此話一出,等於是要把孟羽童打造成接班人的節奏。
一位國家級的企業家,用自己的信譽為一個新人背書,這是多少人求都求不來的栽培呀!
當時還有好事者說,董明珠這是把孟羽童當成兒媳婦了……在他們眼裡,可能也就「嫁娶」那點事兒了
從此以後,孟羽童不再是個無人問津的小人物了。
她頂著「第二個董明珠」的光環,迅速在各個社交平台收穫了大量粉絲。
在微博,孟現有超過28萬的粉絲;在小紅書,有多達120萬的粉絲;在抖音,粉絲超過了200萬……是個妥妥的大V。
本來,背靠著格力這座大山,和企業一起成長,打造好「第二個董明珠」這個IP,對於孟羽童和格力來說,是件雙贏的事。
但是孟羽童的離職,令這件事突然尷尬起來。
在5月份離職之前,孟羽童已經通過微博透露,自己的加班情況嚴重,超負荷運轉了。
在離職的前兩天,她還發了一條微博,宣稱:「我的人生信條:靠別人永遠不如靠自己。」
這幾條微博引起了熱議,尤其切中了打工人對996、加班等現象的憤恨。
孟羽童很快刪除了微博,並解釋:「只是有感而發,完全沒有說公司的意思。」
但在宣布離職後,她又通過視頻,透露了自己在格力的薪資情況:「其實我的工資和格力應屆大學生的水平是一樣的,基本上在五千到一萬塊錢這個區間內。」
好像在暗示:每年大概10萬元的工資,對於自己的工作強度來說太少了。
這一系列的操作,令網友對格力的觀感極差,認為公司壓榨了孟羽童。
本來,格力對於孟羽童的離職,沒有直接表明態度。
現在不得不為自己辯護,通過媒體報道:孟羽童在格力期間,「經常曠工參加商務活動,接私活」。
這份內部考勤通報,我猜可能是格力自己流出來的
根據孟羽童在社交平台發布的內容推測:她加班加點在乾的內容,還真未必是格力的本職工作。
遇言姐隨便翻了翻她在小紅書上的視頻,大多數都是她的一些生活感受,植入了相關的廣告——有化妝品、平板電腦、汽車等,但和格力主打的空調產品無關。
所以,孟羽童離開格力可能是「被開除的」,還真不是空穴來風。
遇言姐看了下網上大家的評論,普遍來說,中年職場人都在為孟的離職感到可惜,認為她失去了一個能夠在大企業晉升的絕好機會。
而年輕人則普遍為孟叫好,認為如果不能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每天只是像個螺絲釘一樣去打工,那人生還有什麼意思?
其實人生並非非黑即白,一定要把打工和生活對立起來,在個人發展及職場發展之間,完全可以爭取平衡,甚至借力打力。
孟羽童入職格力之後,積極打造個人IP是很聰明的,可惜,她沒有利用好這個平台,分手分得有點急、有點難看了。
事實上,她多觀察一下自己的老闆董明珠,就能參透如何藉助平台、發展自己了。
眾所周知,格力電器是中國的家電巨頭。人們一提起它,就會把它同董明珠聯繫起來。
董明珠幾乎成了格力的代名詞。
但她其實曾只是格力的一個「打工人」,這家企業真正的創始人是朱江洪。
正如孟羽童的生活分為「遇到董明珠之前」和「遇到董明珠之後」,董明珠的生活也分為「遇到朱江洪之前」和「遇到朱江洪之後」。
董明珠年輕時,本來過著普通上班族的日子,但丈夫在她30多歲時,突然不幸去世了。
為了養活兒子,也因為心有不甘,董明珠在1990年開始南下打工。
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格力當銷售。
眾所周知,銷售這個工作就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講究的就是,你如何利用公司的平台,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能力。
董明珠的第一個工作任務,不是銷售空調,而是把供應商的債務要回來。
她一入職,就被派到安徽去要一筆42萬貨款的帳。
90年代,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才幾百塊。那時候的42萬換算到今天,至少相當於420萬!
為了要回來這筆巨債,董明珠發揮了牛皮糖精神,天天跟在「老賴」身邊,人家走到哪,她就跟到哪,一直跟到對方受不了了,做了讓步,讓她把一批相當貨值的庫存空調拉回珠海。
當董明珠拉回這批庫存時,整個格力的人都被震驚了。
總經理朱江洪見到她這樣的表現,馬上破格提拔了她。
想必他當時的心情,和見到孟羽童的董明珠是一樣的——這匹不怕虎的初生牛犢,也許讓他想起了年輕時候的自己。
因為一個亮眼的成績,得到機會的董明珠,馬上做出了更亮眼的成績。
1991年,在進入公司僅一年後,她就創下1600萬元的銷售業績,占當時整個格力的1/8,被譽為「營銷皇后」。
而反觀孟羽童,自2021年11月官方直播首秀後,有媒體統計,她出鏡的帶貨成績僅為395.4萬元,可謂有點慘澹了。
不過,兩人所處的時代也不同:董明珠所在的90年代是供給時代,人民群眾缺產品,只要你能把產品做出來,銷售不是難事;而現在是需求時代,產品極大豐富了,消費者就不願意買單了
真正體現董明珠大格局的,是1994年。
那一年,格力內部出現了一次嚴重的危機,由於競爭對手挖牆腳,格力的很多骨幹業務員突然「集體辭職」。
董明珠當然也遇到了跳槽就拿大錢、直接變現的誘惑,但她看得長遠,堅持留在了格力,並被全票推選為公司經營部部長。
這一年,她已經在格力耕耘了整整4年。
那麼高的銷售業績,熬了4年才高升,而孟羽童剛入職一年,就被老闆指定為「第二個董明珠」……
兩人的境遇和心性,不可同日而語。
董明珠是在熬到了能有決策權的位置上,才開始施展自己的風格。
她創造性地提出了「淡季返利」的戰略——利用空調這種產品的季節性,在淡季鼓勵經銷商以優惠的價格購買存貨;同時預收經銷商定金,給他們在旺季預留產品,年底再返給經銷商一部分利息,等於是用經銷商的資金周期,熨平了企業的生產周期。
通過這一招,董明珠不但解決了格力資金的短缺,又緩解了旺季時格力的供貨壓力。
1995年,格力的淡季回款達到11億元,同比增加了3.4倍,扣除經銷商返利7000多萬,還有充足的資金,為後來和春蘭空調的價格戰奠定了勝利基礎。
而且從1995年到2005年,自從董明珠掌管格力的銷售後,格力空調連續11年在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占有率等指標上居全國首位。
經過了整整11年,董明珠才站穩腳跟,將格力從朱江宏時期的領導風格,發展為以她為主導的銷售風格。
等到2012年朱江宏正式退休後,董明珠接過了整個格力,才真正把她的個人IP融入到格力中。
無論是和雷軍「10個億」的打賭,還是把格力手機的開機頁面設成自己的頭像,她都成功地讓大家記住了董明珠的名字,記住了格力這個品牌。
為企業不知省了多少宣傳費,真正讓流量經濟走在了前面。
2013年12月,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頒獎典禮現場,雷軍曾表示,5年內小米營業收入如果超過格力,希望董明珠賠自己1塊錢。董明珠當場說,要賭就賭10個億。5年後,雷軍輸了賭局。董明珠大氣地表示,當時只是一個玩笑
現在,幾乎已經沒人記得朱江洪這位元老了,但在此之前,董明珠一直嚴格按世俗的、職場的規則,先努力站穩腳跟,再發展出個人風格。
其實除了她,幾乎所有的商場精英都是這麼乾的。
比如我們之前介紹過的「打工皇后」、原TCL集團總裁吳士宏,也是走了「先遵循規則,再發展自我」的道路。
當年吳士宏剛剛進入職場,到IBM應聘的時候,人家問她「你會用打字機嗎」。
她毫無遲疑地回答:「會!」
面試官接著問:「一分鐘能打多少字?」
她直接反問:「您要求打多少字?」
面試官說出了一個數字,吳士宏十分乾脆地說:「沒問題!」
其實,當時的吳士宏根本沒摸過打字機,但她知道,這是要進入外企的一個規則,那就要投入這個規則。
面試之後,吳士宏四處借錢,買了台二手打字機,每天勤學苦練,練到手指麻木,連筷子都握不住。
用了一周時間,終於能熟練打字了,才成功進了IBM,最後一直做到中國區經銷總經理的位置上。
不光是像吳士宏、董明珠這樣的「打工人」,就是創業者,也大都遵循了「先擁抱規則,再發展自我」的規律。
比如創辦了拼多多的黃錚。
他也是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的,和孟羽童是同門師兄妹的關係。
黃錚大學畢業後,也像師妹孟羽童一樣,遇到了一個人生導師——段永平。
段永平是中國的「創業教父」,自己親身創辦過小霸王和步步高,後又帶領徒弟創辦了OPPO和VIVO,是絕對的商業大佬。
見到黃錚之後,這位大佬產生了董明珠一樣的感情,覺得仿佛在這個年輕人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所以,他收了黃錚做弟子,並指點他的商業思維和人生道路。
黃錚從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碩士畢業後,段永平推薦他去了當時還未上市的谷歌,並告訴他:「如果要去的話,最好在裡面工作三年以上,這樣才能去深入了解一個公司。」
三年後,黃錚在谷歌辦了離職,帶著從谷歌學到的經驗,以及谷歌上市掙到的幾百萬美金,回國創業。
黃錚擁抱人性,認為中國的電商生意在「五環外」,於是創辦了專做便宜貨的PDD。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拼多多一躍成為和淘寶、京東並肩的購物平台;現年43歲的黃征,身家也超過了馬雲、李嘉誠。
根據2023年的福布斯數據,黃錚的身家是2120億元,位列中國第5、世界排名第39
其實不止在中國,就是在最講創新的矽谷,那些年輕的、靠創意和個性吃飯的商業人,也在遵循著「先擁抱規則,再發展自我」的規律。
比如最近在國會發言的OpenAI的執行長Sam Altman。
他就主動表示:非常歡迎政府對AI進行監管。
而且對AI公司應如何被監管,他還貼心地準備了三條方案:
- 成立一個新的部門,負責為AI大模型頒發許可,並擁有撤銷許可的權力;
- 為AI模型創建一套安全標準,對危險性做評估,包括它們是否能夠「自我複製」、「逃出實驗室自己行動」;
- 要求獨立專家對模型的各種指標做獨立審計。
基本上,國會議員們想聽什麼,他就說什麼。
這樣的創新大佬,都在努力擁抱現行的運行體制,我們在職場中的人還有什麼好說的。
在當今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完全開創性的,按照個人的意願去生活和工作。
大家都是在運行的規則和自我意志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像董明珠等強人,都是先擁抱職場規則,再想辦法在既有規則中培養自己的實力,然後慢慢實現自己的意願。
我們在職場中、創業中的女性,也要學會這種在規則和意願間找到平衡的能力。
孟羽童加入格力僅一年,就離開了能和大佬貼身學習的機會,實在是太倉促了。
在遇言姐看來,哪怕她像黃錚一樣待滿3年,再離開也不遲。
首先,在一個這樣優秀的公司只工作了一年,真正的學習周期還沒有完成。
簡單來說,她這一年就像蜻蜓點水,對後面的職場求職、工作進階關係不是特別大。
其次,作為人設打造來說,孟羽童是牢牢和董明珠綁定的。
作為職場新人,作為大佬欽定的弟子,我們要看的是一部「成長型真人秀」,而從離開格力的那一刻起,這個人設的價值和光環全都不再了。
孟羽童像離開南瓜車、車夫和水晶鞋的灰姑娘,又變成了一個工作僅僅一年的職場新人。
最後,其實也是最悲觀的一點,任何大企業或者說企業家都會看中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而這一次和格力的分手,鬧得太大,也不算體面,很難有下一個真正賞識她和願意培養她的人出現。
很可能下一個用人單位還會因為這段經歷而心生遲疑。
上個月,這個女孩子才剛過完25歲的生日。
其實,人生可以慢一點、鈍感一點,或許更長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