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嚼饅頭有甜味嗎?(自測是否易胖體質)

2019-10-18     經易棠

現在很多人減肥不再像過去一樣純節食了,在初步了解了一些減脂原理後,他們開始了「低碳飲食」之路。

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原則,具體來說就是少吃大米麵食等主食或土豆紅薯等根莖類蔬菜。


不過減肥開始沒兩天,他們又開始擔心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減少會不會導致身體有不良反應...別急,在想知道碳水對自己的影響之前,小棠先教你如何判定自己的碳水攝入是否合理:

| 碳水攝入是否合理?嚼塊饅頭就知道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體驗,吃饅頭的時候會從食物中漸漸感受到甜味,但是有的人似乎沒有類似反應或者說反應較遲鈍。

這其實是因為大家對碳水化合物的耐受程度不一樣。


口腔內唾液澱粉酶濃度高的人,

能更快將饅頭中的澱粉分解為小分子糖,從而感受到甜味;

口腔內唾液澱粉酶濃度較低的人,

則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感受不到甜味。

一項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顯示,唾液澱粉酶分泌能力較差的人(長時間感受不到甜味的人),從基因上就註定比其他人更容易發胖,他們更應該限制自己的澱粉和糖分攝入。

所以想要知道自己碳水攝入是否合理,可以試著嚼一小塊饅頭,記錄從開始到嘗到甜味的時間,如果超過30秒,那就說明你的唾液澱粉酶濃度較低,應該嚴格控制自己的碳水攝入。

| 碳水化合物,太多太少都不好

回到第一個問題,「低碳飲食」的人們會不會存在身體隱患呢?

《柳葉刀•公共衛生》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預期壽命呈「U型曲線」關係。

「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全天攝入總能量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比小於40%)和供能比高(大於70%)的飲食模式,都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而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者(50%~55%)死亡風險最低。

也就是說,碳水不能太多不能太少,只能正好。


| 這樣吃主食,營養健康不易胖

那麼問題來了,具體應該怎麼吃呢?

我們都知道碳水的主要來源是主食,所以吃好主食就能管好體內的碳水化合物。

小棠這裡有一份享用主食的四大原則,大家記好筆記哦:

1. 重食材,輕做法

儘量從麵食「出圈」,可以嘗試更豐富的食材,比如不加糖的八寶粥,既有米又有雜豆,十分營養。

2. 粗糧雜糧占主食1/3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一般人群每天應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也就是說,粗雜糧應占主食的1/3左右。

3. 儘量健康的烹飪方式

錯誤的烹飪方法會讓主食營養大打折扣。

·不要過度淘米,反覆搓洗會使米粒外層營養丟失;

·少用油炸、煎炒等方式製作主食(比如一些傳統早餐);

·煮粥別加鹼,用酵母發麵而不是小蘇打。

4. 小口吃飯,大口吃菜

過去資源匱乏的年代,人們常常吃一小口菜過一大口飯,雖然比較容易飽但是並不健康。

作為現代人應該更講究營養搭配,嘗試多吃點菜配一小口飯,這樣吃也不容易胖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7IK4G0BMH2_cNUgKh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