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來到我們的身邊,
還記得他們第一次對我們展開笑顏嗎?
如果有一種微笑叫做天使的微笑,
那一定是來自這個小生命的。
融化了整顆心的那一刻,
你們的心裡是不是只有一個願望:
只要你開心就好,開心長大,
每一天都發自內心的快樂!
是的,娃滿足的燦爛的笑容,
就是我們內心最大的滿足。
然而,娃日漸長大
如今的孩子擁有多少快樂
美國心理學專家曾在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指出,3歲美國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齡的中國孩子多55.6%。2016年香港相關機構做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兒童感到快樂的百分比,已經由8年前的73%下降至57%。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不缺精美的衣飾、食物和應有盡有的玩具,旁人總會由衷地感嘆:
「現在的孩子真是幸福!」
可是冰冷的數字卻在告訴我們:
我們最珍視的孩子的笑容在逐漸消失?
是什麼讓孩子童年的快樂感在流失?
我想99%中國的父母
乃至亞洲的父母都會回答,
是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競爭太激烈。
的確,這是大部分父母一邊痛恨,
一邊逃不開的困境,
我們竭盡全力在平衡,
卻無可避免也「沉淪」。
如果說對愛有一種定義,
那就是呵護一個人發自內心的快樂。
哪怕外面的世界如此紛亂複雜,
作為孩子最親密的人也要力所能及地去
守護孩子的微笑!
為了守護孩子的微笑
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從今天起,我們呼籲,
用多一點父母自我成長的努力
代替焦慮和指責
讓這些話語消失:
」馬上要去面試了連首歌都唱不來!」
「你爸在你這個年齡已經什麼都懂了!」
「你怎麼教都教不會要我教多少遍!」
「你這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的!」
讓我們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我們,
當然也就沒有完美的小孩。
給孩子多一點支持信任的貼心
「他們會回報你最動人的笑容」
用鼓勵和尊重代替說教
讓這些話語消失:
」放下!叫你別動別動,闖禍胚!」
「沒有原因,我說不行就不行!」
「早就教你不要這麼做,叫你不聽!」
「大人有大人的道理,小孩別管!」
讓我們多一點寬容和理解。
給孩子,也給自己,
他會得到探索的樂趣,
和優越的物質無法代替的滿足
「他們會獲得笑對挫折的勇氣」
用真誠的關愛代替比較
讓這些話語消失:
」人家一個小女孩數學都做得比你好!」
「你同班同學都會唱歌彈琴,你會什麼!」
「我看隔壁家的弟弟現在都要超過你了!」
「你還沒你妹強,我怎麼會生了你!」
讓我們關注孩子獨特的閃光點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數學好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要會彈琴
發現孩子令人驕傲的另一面
「世界終將對他們也報以微笑」
這世上有很多孩子
生活在貧瘠的物質世界中
但他們的笑容卻令整個世界溫暖
「他們的笑容令人忘卻傷痛」
讓孩子在笑容中成長,
他們終將明白,
微笑,將是面對生活的智慧
和打敗挫折的勇氣
「當你笑了全世界都為你讓步」
請用你的愛,讓孩子明白
讓這個世界燦爛的不是陽光
而是你每天的笑容帶來的感染力
「一切險阻都融化在你的笑容里」
孩子的微笑,是身為父母最在乎的東西
生命如此脆弱,世界如此紛繁
你能快樂地度過童年的每一天
比任何卷面成績更重要!
「我願意竭盡全力守護你的微笑」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
你們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
不斷地目送孩子的背影漸行漸遠。
所以,好好相處你們在一起的每一天,
微笑,是父母和孩子之間
最美麗的語言。
如何守護孩子的笑容,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1
【不要過於注重知識早教】
與幼兒用感官探索世界的天性相悖
俄國有位母親抱著出生3天的孩子,去找著名生理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應該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孩子?」巴甫洛夫回答:「一出生就要開始,現在已經晚了兩天半。」
但是,巴甫洛夫所說的早教並不是中國家長們所理解的讀書、識字、背古詩、琴棋書畫找特長,而是以關懷、愛護、撫摸、親吻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親情教育。
孩子在幼兒時期應該得到的父母的撫慰、擁抱、微笑,如今都過早的迎來了學習的壓力、家長的焦慮、甚至指責。結果不但得不到父母想要的結果,卻又引發了一系列的挫折無力感和親子關係的傷害。
2
【請相信孩子自身的能力】
減少管束和代勞
人類是千萬年來通過自然界發展而繁衍下來的偉大生物。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具備了天生的成長的能力,擁有內在的自然發展規律。而可悲的是,遺忘了童年記憶的成人們,卻總是以無比強大的力量,去撲滅這成長路上小小的力量。
大部分照管孩子的家長,心中沒有真正地去接納孩子,「愛」孩子,口中說著是為了「孩子好」、為了「來不及了」、為了……,但其實是為了自己方便輕鬆,為了面子,為了避免矛盾,而採取各種吃喝拉撒的代勞,卻剝奪了孩子與生俱來的探索和成長的能力。
3
【放下焦慮】
不要讓急功近利干擾孩子的從容成長
很多家長恨不得孩子早早體現出「成大器」的傾向,「早慧」被盲目抬高,對「晚熟」則會急得跳腳。於是,那些不能順從孩子的自然成長的父母,就最愛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香港相關機構在2016年做的調查表明,有超過50%的兒童表明,父母說過的最令人傷心的話,就是那些踐踏自己能力的話。
2014年7月,藝術家謝勇獲得了坎城國際創意節銀獎,而獲獎作品就是《語言暴力》這部視頻。在視頻里,他把一系列和語言暴力有關的詞都做成了武器。把「豬腦子」變成了一把手槍,把「丟人」變成一把斧頭,把「怎麼不去死」變成了一把匕首......
「愛」不是語言暴力的藉口。父母在言語、行為上的不當行徑,讓孩子處在長期被指責的環境中,從而喪失了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變得無法獨立,或成長為為得到父母認可而極力討好周邊人的「乖孩子」。無法真正的「做自己」的孩子,何來快樂?
我們曾經都是孩子。
我們也曾調皮,也曾惡作劇,
也曾製造各種麻煩。
別讓時光消磨了我們曾經純真的心
守護孩子的微笑,
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