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專權,兩者的利益產生了嚴重的衝突,袁紹建議何進除掉宦官,何進就聽從了袁紹的建議,徵召四路大軍進京勤王,沒想到何進一夜之間被殺,最後引來了西涼董卓禍亂洛陽,從此之後,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擾亂朝綱,致使天下最終大亂,群雄割據,漢室名存實亡!開始了歷史上有名的三國時期。
在曹操的號召之下,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於是乎"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在董卓退守長安之後,看似十分強大的關東聯軍,卻在董卓面前落得一個偃旗息鼓、各奔東西的尷尬的局面。
不僅沒有動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斷內訌爭鬥中偃旗息鼓,各奔東西。如此的結局,讓人始料不及。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尷尬的局面?
實力不足
雖說這場戰役中兵馬懸殊較大,但是董卓這裡有五萬的精銳鐵騎,每個都是以一當十,在加上之前收編的中央禁軍,董卓手上大概掌握了東漢的一半的精銳力量。
而十八諸侯的兵馬雖然看著多,但也真的只是看著多,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大部分的兵都是剛剛收編的,一個兩個都是新兵,還沒有經過正式訓練,當然諸侯中也不都是這樣的,有兩家厲害的,但是沒有來,而且雖然兵多,但是吃的也多,糧食自然就不夠了,所以打到最後也就是一鬨而散。
積極性不高
討伐董卓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漢朝末年,不堪朝廷重負,農民們紛紛起義,張角建立起了"黃巾軍"。為了讓地方諸侯有效剿除義軍,朝廷下令各地可以自己組建軍隊,地方勢力逐步座大,形成絕對權威。當董卓的鐵蹄踏破漢室的時候,諸侯們才能夠帶著各自的兵馬,前來討伐,這正是東漢朝廷日漸式微的表現。
人心不齊
滅董卓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東漢末年各路諸侯之間本身存在矛盾,尤其以袁紹和袁術之間的矛盾為首。本身這些諸侯在戰亂的時候各懷鬼胎,真正能在一起想清君側重振大漢的人基本上沒有,漢室衰微,在當時是人盡皆知的事情,衝著這個結果,怎麼可能會真正的賣命去討伐董卓呢。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心不齊。
這也是十八路諸侯跟他軍隊之間的差別,一支隊伍要想獲得勝利,團結是最重要的,不是嘴巴上說努力便可獲勝,所以十八路諸侯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qkZlW8BxtCz63RLO88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