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這些樂隊的一場遊戲一場夢

2019-07-28     十八般無益

《樂隊的夏天》是一個良心節目。

要論證這樣一個結論,常見的有這麼3種思路。

最常見的是陳述個人感受。作為一個資深樂迷,我一集不落的追到第十集,由衷覺得這個節目好看,是個良心節目。

但是,這種觀點也是最沒有說服力,最經不起推敲的。好比在廣場撿垃圾的阿星說「球不是這麼踢得」一樣。

像我們這種籍籍無名的升斗小民,僅憑著個人感受來一句「《樂隊的夏天》真是一個良心節目」這樣的評語就像是李誕在講一個笑話一樣,毫無可信度。

另一種論證思路是引用大咖的觀點,這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方法。用廣告公司常用的套路就是找KOL給自己的觀點打call。

大張偉、老狼就是合適的人選。

大張偉在節目中就非常誠懇的說這是一個良心節目,有圖有真相。

馬東說老狼的微博就像《樂隊的夏天》的小號,去翻一翻其微博,真是的這樣。

其實俺也一樣

其實在微博、知乎等平台還有很多大V在為這個節目叫好,一搜便知。

不過這種方法也存在bug,原因其實在上面已經提到過了,就是這種方法是廣告公司、節目宣發部門常用的營銷思路,難免會有誇大營銷的嫌疑。

鑒於此,還有第三種常見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我們就拿現在熱播的《中國好聲音》、《中國新說唱》這兩檔節目做個簡單對比。

閒話少敘,直接上圖上數據。

(這是2張現在輿情分析越來越沒多少意義的百度指數圖,但還是能很明確的看出來《新說唱》基本就靠公關刷數據,《樂隊》作為一個新節目百度爬到的媒體指數可以和已經乾了7年的《好聲音》抗衡。)

(這是現在根據參考價值的新榜指數,結論太明顯,沒啥好說的。)

微信指數,結論也很明顯,不多贅述

我們都是上過小學的人,這點粗線的數據分析不用多說了,結論很明顯:《樂隊的夏天》是這三個節目中真正受到大眾關注、討論的一個節目。

這其中的原因無非就是《樂隊的夏天》是一個良心節目。

良心之處最重要的表現是真實。

一個綜藝節目,要做到絕對真實是不可能的。跟其他兩檔節目不同的是,《樂隊的夏天》在保證樂隊文化的前提下最大化節目的戲劇性;而其他兩檔節目是在表演一個劇本的時候順帶著展示選手的能力。

這是對待產品最常見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思路。《樂隊的夏天》是由內而外的,《好聲音》和《新說唱》是由外向內的。

前一種重視挖掘、引導樂隊展示個性,從而製造戲劇性,是內容為主;而後者主要通過導師、選手的表演展示戲劇性,是流量思維。

所以我們看的時候能很明顯的感覺到《好聲音》里大部分時間是導師在哪裡上演「學員爭奪戰」,《新說唱》就裝逼了,誰都知道隨便一個學員上去都比吳亦凡強,但大家都要以吳亦凡為節目核心,所以這倆節目看上去就很傻很裝。

最後還有兩個原因,我覺得很重要,但是要論證清楚卻不容易。

一個就是張亞東在節目裡說的,對樂隊的資源太少,這些參賽的選手們還不太適應這種大型的綜藝節目,而這種稚嫩感恰恰便是真實感,讓觀眾看著覺得真實、良心。

另外是玩樂隊的人基本都是「直男」甚至藝術家,個性極強,有才華,都是原創音樂人,他們的音樂更多的是展示個性魅力和思想魅力的。

而《好聲音》是選唱功,《新說唱》是強行裝逼,這倆節目能夠引發社會討論的點都比較少,而樂隊創作態度、歌曲的內涵、生存環境、創作題材等等很多方面由於是由內而外的展示真實的東西,就更容易引發社會化的討論和共情。

當然,比賽的壓力必然會逼著樂隊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而有表演的部分,但這些我覺得都是可以理解和包容的。

比如,這周的比賽中大家都通過一些技巧想辦法拉票,選歌、舞台表演、互動、通過扔撥片鼓槌等「收買」觀眾……

還有就是「旅行團」演的有點過了,但是我很同情他們。台灣的所有藝術來得都沒有大陸這樣猛烈和厚重,我之前看林清玄、李敖等人談過這個話題,說到底還是跟地理環境、歷史、政治環境有關係,旅行團雖然很早就來北京發展了,但是一上台還是有台灣樂隊的影子,具體的在以後聊搖滾樂的時候再說吧,總之就是他們雖然很努力很努力,但明顯已經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了。

這種情況下用情懷、眼淚做武器,我覺得一點都不丟人。羅振宇說「在這個時代,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努力賺錢是最值得尊重的事情」,我覺得旅行團知道《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對他們是多麼重要的機會,他們為之奮不顧身的樣子真的很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eNHQmwB8g2yegNDbRz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