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熱搜上出了一則新聞,說的是一位6歲孩子的媽媽,因為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遭到婆婆的指責和抱怨,最終沒能抑制住長久以來的情緒大爆發,當著六歲孩子的面用水果刀連捅自己7刀。醫生說怎麼都想像不出來是她自己操作的。這內在該有多大的壓抑,多大的痛才會造成對自己如此強大的攻擊呀!
即使用心去感受,也感覺不出這位媽媽內心裡到底有多痛,到底是怎樣的痛。只是感覺到有一種痛徹心扉的絕望和無助。
在當今很多的80、90後的爸爸媽媽中,我們會發現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很多爸爸媽媽在成為父母之前到以後自己都還沒成熟,沒長大。更多的老一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參與到了養育和管教孩子的責任中。而原本遺留的上一代的原生家庭問題尚未解決,又開始融入了新一代的親子關係和隔代教育關係。這種隔輩帶養的方式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引起了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的矛盾的激化和催生出新問題。
一家三代居住在一起,行走坐臥都在彼此的眼皮子底下。先不說各自的生活習慣和脾氣性格。但是不同的年齡層級已經註定了看待問題的觀念和認知不同。有人說,那過去一大家族的人還都住一起呢,怎麼沒看到有什麼問題呀?請大家細想一下,過去的一大家子四代同堂人家可是住的四合院。各家有各家的屋子(空間),一大家子人有可以相互照應相互扶持共同的院子。而且人家那院子都是平房,外出溜達散心很方便。相當於咱們現在說的「一碗湯」房,即不相互打擾,有各自的空間,又能相互照應扶持。
看看現在咱們都市生活的小家庭,別說院子了,一家三代能住在一百多平的房子裡就算是很大的了。也別想著出門就能溜達,高樓大廈混凝土的結構早已讓人失去了隨時溜達的樂趣。一家三代人,孩子需要敞亮的活動場地就會引起所有人的關注。爸爸媽媽覺著爺爺奶奶能管,能偷懶就偷懶。爺爺奶奶沒精力陪孩子,能省勁兒就省勁兒。孩子得不到更好的陪伴調皮搗蛋,爺爺奶奶能哄就哄,千方百計滿足孩子。爸爸媽媽想要管教爺爺奶奶橫加阻撓,想著平時不怎麼管,現在倒是想吼了,輪不著你。
於是,孩子的成長路上看著是許多人關注著,可實際上沒有用心關注他內心,真正懂他的人。爺爺奶奶一味地包辦代辦,不僅使孩子喪失了應該發育的很多身體功能,甚至因為過度的保護和溺愛,造成孩子大腦發育的遲緩和人格形成的障礙。
在以前接待到的很多80,90後家長中,他們都會反饋說現在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是家裡的老人幫忙,離了他們孩子又沒辦法帶。她們會道出各種各樣的苦衷,目的只是希望所有人明白,他們沒辦法帶孩子,因為工作,因為其他。是啊!現實生活中誰又容易呢?當我們把自己應盡的唯一一次做父母的職責撒手放棄的話,我們又如何要求其他人要把孩子養育的很好呢?即使那個人是你的父母。
要知道,孩子這一生只有一次從0-12歲成長的過程。你錯過的又豈是用孩子的成長這一句輕鬆的句子可以代替的呢!這裡面有孩子的未來,有孩子的安全感,有孩子與世界信任關係的建立,有孩子形成強有力的支持展示自信的根基,有孩子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堅定,有孩子會說,會笑,會思考,會分辨,會理解,會感知的每一個瞬間和奇蹟。
可是,你錯過了,你錯過了什麼也許自己都不知道。在你為孩子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時候請不要煩惱,那是你錯過的曾經可以陪伴給予的黃金期。在你為孩子不能很好的表達,語言發育遲緩的時候請不要焦慮,那是你錯過了最應該陪伴孩子,跟他溝通交流表達的黃金期。在你為孩子有這樣那樣問題的時候請你不要著急,那是你錯過了允許孩子犯錯,在犯錯中成長自己的黃金期……
如果可以,希望爸爸媽媽不要再錯過,哪怕前面是一座山,陪著孩子去走,去爬,去體驗,去感受。在我們開始覺醒的那一刻,孩子在眼前,一切都來得及。曾經錯過的就用現在慢慢等待,耐心對待,放下期待,用心跟隨,全心陪伴。世界和我陪著你,和孩子一起勇敢面對,共同成長。
文/曉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eKXB3EBfwtFQPkdKz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