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訪友不遇作下一首詩,風格清麗,充滿著年輕的朝氣,景美情深

2019-11-15     扁擔圈生活

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尋親訪友極為不便。那時候,沒有通訊設備提前通知,所以出門拜訪親友,只能碰運氣,如果對方在家就四大皆歡,反之只能吃閉門羹。

不過對於古代詩人來說,就算是閉門羹,也是吃的詩情畫意。比如苦吟詩人賈島《尋隱者不遇》,留下了耳熟能詳的「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也有南宋詩人葉紹翁《遊園不值》,成就膾炙人口的經典絕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還有詩人崔護訪桃花美人不遇,題詩「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而千古流傳......

那麼,來猜測一下我們的「詩仙」李白,他訪友不遇,會有何感想呢?

據記載,李白十八九歲時,曾在戴天山大明寺(也就是大匡山)讀書。李白經常跟著山中的道士求學問道,因此度過了一段不問世事的隱居生活。

在一個春天的早晨,他翻山越嶺,不辭老遠來到戴天山中,拜訪一個道友。從拂曉到中午,一直趕路,好不容易來到了他家,可惜「無人知所去」,於是李白便寫下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詩人清早起來在狗吠聲中跋山涉水,聞著被露珠打濕的桃花香,沿著小溪一路前行,來到樹林深處,看到麋鹿出沒,直到中午都聽不懂山寺傳來的鐘聲。

道友的門前,野生的竹子劃破了青色的雲氣,飛泉掛在遠處碧綠的山峰上。可惜沒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詩人只好靠著幾棵松樹發愁。

寥寥數語,可以看出李白的才華,自少年時期便非同凡響。

詩的前四句,李白以白描的手法,為我們描述了他拜訪道士途中的耳聞目睹。一路上有山有水,還有桃花和露珠,小溪流水淙淙與狗吠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別有情趣的樂章。

詩人從早晨走到中午,都沒有聽見山寺里傳來的鐘聲,只見叢林深處不時有麋鹿出沒,看起來多麼和諧啊。這兩句的妙處就在於靜處通幽,暗示道士不在道院,為最後兩句設下伏筆,把道士遠離人間鬧市的那種高潔脫俗的環境,惟妙惟肖的表達出來。

前兩句寫狗吠聲聲,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詩人早上的所見聽聞。「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兩句,是寫中午時分的耳聞目睹。時間不同,地點各異,詩人所描寫的見聞,也各不相同。在這裡,他把時間和空間感,描繪地異常清晰,讓人如臨其境。

走著走著,詩人終於來到了道友的門前,只見「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這裡野竹參天與青氣融為一體,飛流直下的瀑布懸掛在碧綠的山峰中,二者由近及遠,共同構成了一幅優美壯觀的奇境。詩人特意把竹前冠一「野」字,自然造就的竹子,更讓人感覺欣喜。而飛和掛二字,可見瀑布飛流直瀉的壯景,讓我不由想起李白後來隱居廬山所寫的《望廬山瀑布》,其中「飛流直下三千尺」之語的靈感,是不是就是來源這裡。

最後兩句,呼應主題《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跋山涉水拜訪道士卻不能相遇,又無人知道去向,就算普通人也會焦躁不安。然而,儘管道士不在家,李白也沒有立即返回。他「愁倚兩三松」,把道士門前的兩三棵松樹倚了個遍,可道士仍然未回。一個「愁」字,極為傳神,把詩人著急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

縱觀全詩,風格清麗,平易自然,絲毫不見李白特有的浪漫主義色彩,沒有飄逸狂傲之態,可見他年少時也是一個淡泊名利的樂山樂水的隱士。

儘管這首詩沒有其他訪友不遇的詩那麼出名,但《詩筏》曾言此詩:

「無一字說道士,無一句說不遇,卻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訪道士不遇。」

由此可見,李白早期作品的藝術魅力,當然這也算是他風格的一個轉變。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網上最流行的那句「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醒時見你」,就是出自李白的這首詩,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bDfcG4BMH2_cNUglQW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