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邊緣車企:有什麼好闢謠的,洗洗牌更健康

2019-10-11     汽車大事記M

這兩天,獵豹汽車、眾泰汽車、華泰汽車、力帆汽車等四家車企被平安銀行點名排查風險的消息,席捲朋友圈,在車圈內外引起極大反響。

這封出自平安銀行的內部郵件還透露,"四家車企年底將進入破產程序,預計涉及上下游汽配供應商產業鏈合計約500億元壞帳",一石激起千層浪。

隨後兩天,這四家車企通過不同渠道進行闢謠,但一邊倒的輿論颶風依然難以平息。人們更傾向於相信,這四家企業確實出現經營異常,這也是沒有核心技術的邊緣車企的必然結局。

重要的是,更大的風暴還在後頭。

銀行排查風險將推倒一系列多米諾骨牌,引發連鎖效應。

在資本寒冬下,整車製造企業以及上下游汽配供應商未來貸款、融資的難度將進一步增大,處境也將更加艱難。

闢謠背後的異樣

平安銀行的這封內部郵件被曝光後,涉事各方均已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回應和闢謠。

獵豹、力帆表示消息不實,華泰稱自己並未破產,眾泰則直接亮出家底,說公司有約173億元凈資產,不存在資不抵債的情況,並稱已向公安部門報案。

這樣的"闢謠",我們已經見慣不慣。北汽銀翔、君馬汽車今年都曾被傳破產,隨後我們都看到了慣性闢謠。

有人說,謠言都是遙遙領先的預言,此話不無道理,畢竟無風不起浪。

揭開闢謠聲明的面紗,背後是這幾家車企深陷泥潭的慘澹現實。

搭上SUV熱銷東風的獵豹,2017年銷量站上了13萬輛的高點,2018年卻只剩下零頭(3萬多輛)。今年年中,獵豹汽車被曝出因為虧損嚴重而採取員工降薪、工廠停產的措施,此外,還牽扯多項官司,被法院凍結資金超過7千萬元。

成立於2000年的華泰汽車,早在2018年就深陷"欠薪門",被法院列為"老賴"。截至2018年年底,華泰負債合計375.66億元。就在日前,華泰汽車所持有的曙光股份1.34億股股份(占比19.77%)已全部被凍結。而從銷量來看,華泰2018年全年銷量為12萬輛,僅完成全年目標20萬輛的60%,今年前8個月更是只賣出2萬輛。

力帆方面雖然否認有破產計劃,但坦承"公司負債較高、資金流動性壓力較大"。2018年,力帆燃油乘用車銷量僅9.2萬台,同比下滑了30%,2019年上半年更是跌至2.1萬輛,虧損9.47億元。不僅如此,力帆在摩托車企業中的排名也在後退,由去年的第3名退到了今年上半年的第5名,1-8月累計銷量同比下滑13.62%.

以抄襲發家的"皮尺部"眾泰汽車,也危在旦夕。

據悉,今年上半年眾泰汽車累計銷售新車僅6.38萬輛,同比下滑44.52%;凈利潤為-2.9億元,同比下滑195.37%。一度加價4萬銷售的"保時泰"SR9,如今月銷量僅剩幾百輛。

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品牌君馬汽車,繼承了眾泰的"皮尺"風格和質量缺陷,累計銷量只有3萬多輛,先眾泰一步陷入破產倒閉傳聞。最新消息稱,主營建築工程機械設備的三一重工將收購君馬汽車,這一消息獲得了眾泰內部人士的確認,也就是說,君馬已成為眾泰的棄子。

自主品牌的長征路

即使上述四家企業還未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但資金鍊嚴重吃緊卻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當下很多中小車企的共同難題。

此次事件,平安銀行雖然宣稱只是常規排查風險,但多米諾骨牌效應已經產生,後續更大的影響還在路上。

今年以來,眾多汽車製造企業生產經營異樣以及汽車行業的投資風險,已經引起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的警惕。車市寒冬下,國家銀根收緊,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的難度本就加大,而今後融資貸款的難度,無疑將難上加難。

"從高速增長向高質發展,是中國汽車轉型升級必然經歷的重要階段。這場變革中,競爭格局會發生改變,優勝劣汰更加明顯,中國汽車品牌50%將在很快一段時間不復存在。"

車企破產倒閉的風聲不斷,很多人都會想起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譚本宏在2019"全球汽車產業創新大會"上所說的這番話。

2019上海新能源汽車展日前決定延期至明年舉辦,據知情人士透露,原因竟然是"60多家參展企業中的30多家已經倒閉了"。

尷尬之餘,這真是逆流成河的悲傷。

今年車市寒冬指數升級,大部分自主品牌的銷量都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即使是昔日和今日的"自主一哥"長安、吉利也不例外,實現正增長的寥寥無幾。底子薄弱的造車新勢力首當其衝被淘汰。

殘酷的淘汰賽來了。正如吉利控股集團總裁、CEO安聰慧所說:"中國汽車工業50%車企破產以後,剩下50%的競爭可能才是最激烈的。"

汽車行業正在加速洗牌。平安銀行的排查,不僅給金融、風投機構提了個醒,也給那些實力薄弱、舉步維艱的中小企業敲響了警鐘:未來的日子將會越來越艱難。

而那些資金實力相對雄厚的大型汽車集團,也要做好打長久艱苦戰的準備了。

大事記觀察:自主品牌早該洗牌了

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的汽車工業經過上百年發展,目前分別只剩下3家、3家、7家、1家本土車企,在本國的市占率依次為43.4%、55.9%、93.3%、65.4%。

而起步晚半個世紀的中國汽車工業,卻有上百家自主車企,目前在國內的市占率已跌破40%。

中國需要這麼多自主品牌嗎?答案是不需要。

事實上,在過去二三十年的飛速發展過程中,中國相對優質的大型車企並不多,上百家自主車企中,絕大部分是沒有技術含量的組裝公司。

自主品牌早該洗牌了,特別是那些不紮實研究技術、工藝,走模仿抄襲捷徑,結果只能出品粗製濫造產品的邊緣企業。

這些缺乏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留之無益,倒閉反而是一件好事,留下那些有技術有實力的企業,做大做強,才有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HdLwG0BMH2_cNUg8N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