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演員,不敢像她這樣活?

2019-08-25     住顏

顏姐喜歡張子楓很久了。

前不久,她參加完《嚮往的生活》後,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這個寶藏女孩。

放眼娛樂圈,她絕對不是一眼看上去就特別驚艷的那種,不到160的身高,有點嬰兒肥,很普通,但隱約有一種日系女孩的甜美。

黃磊說短髮齊肩的張子楓很像山口百惠。

何炅聽到後恍然大悟:「怪不得每次我看妹妹,老是有一些美好的感覺。」

這種美好,不僅僅是因為長相,更多的是她的努力和執念。

她出道12年,是獲得百花獎年紀最小的演員,被提名過台灣金馬獎最佳女配。年少成名卻活得無比低調,不愛社交,話也不多,自帶天賦又足夠努力,把所有的熱情都用在了演戲上。

若你要問我,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她?

我想除了她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外,更多的是她身上有我們成年人想要而沒有的真實。

成年人的世界不談喜歡,只講利弊

張子楓與表演結緣很早。

4歲就開始拍廣告,7歲參演第一部電視劇,8歲那年被馮小剛一眼相中,飾演《唐山大地震》中的方登。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一定對那個從廢墟中爬出來的小姑娘不陌生。

那種經歷了地震之後的茫然害怕孤獨,每一種情緒,她都表現的淋漓盡致。因為這個角色,讓大家記住了從唐山大地震中爬出來的演藝新星——張子楓。

這是她的成名作,憑藉著這部影片,獲得第3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獎,成為百花獎開設至2010年時年齡最小的獲獎者。這之後,她又塑造了很多經典的角色。

她是《唐人街探案》中的思諾,那個經典的「邪惡一笑」,讓人不寒而慄,後背發涼。有人說,大家都是經歷過各種驚悚片洗禮的人,竟然會被一個人畜無害的小姑娘給嚇到。

她也是《宮鎖沉香》中的小沉香,《小別離》里叛逆懵懂的朵朵,《快把我哥帶走》里外剛內柔的時秒......

年少成名,演技被認可,又有一堆的代表作,這是很多演員嚮往的職業道路。但對張子楓來說,拿不拿獎出不出名都隨緣,演戲僅僅是出於熱愛。

有一次,她和張一山、孟智超做客《超級訪問》。

主持人問他們:「做童星開心嗎?」

張一山回答說:「剛開始特開心,因為誰都想當明星,小的時候小孩就覺得明星特別好。」

但張子楓卻說:「反正我挺開心的,不是因為比較有名而開心,而是因為我特別喜歡這個,所以能拍戲我還是挺開心的。」

出道12年,無論這個世界是演技取勝還是流量為王,她都只做了一件事:好好拍戲。

之前有人問她想不想紅,想不想走流量小花的路線,她坦言:「我不知道,流量和好好演戲如果不是很掛鉤的話,那就算了吧。我的想法,用一句話總結就是拍自己想拍的戲。」

顏姐被這句話觸動了。

在熱愛面前,不問結果,不談利弊,這種天真的心態真好。反觀我們成年人,在現實世界裡摸爬滾打,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後,總在不斷權衡利弊,很難再保持純粹的歡喜。

要不怎麼說,成年後受過最好的誇讚大概就是天真呢。

沒天賦,是成年人慣用的藉口

知乎上有網友是這麼評價她的:「我認識她是因為她的電影,而不是八卦。」

的確,張子楓可以稱之為「老戲骨」了。未滿18歲,已經參演了30多部影視作品,各種獎項也是拿了一籮筐。塑造的每一個角色,都能得到很高的評價。

一向苛刻的馮小剛說她是「戲瘋子」,徐崢誇她是個藝術家,導演潘安子評價她是祖師爺賞飯吃的演技,就連很少夸人的黃磊也總說她的戲演得特別好。

久而久之,張子楓就成了大家口中那個「自帶天賦,為戲而生」的演員。

但她卻並不覺得【天賦】是個什麼好東西。

在早期的採訪中,她曾表示,被外界讚譽的演技和天賦標籤,不過是自我認知里超能力一般的東西,不知道哪一天它就消失了。所以很多時候,天賦反而讓她感到惶恐。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羨慕那些有天賦的人,覺得他們毫不費勁的就能走到別人前面,殊不知,因為頂著這個標籤,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來保持這種看起來很優秀的狀態。

所以比起天賦帶來的幸運,她更喜歡努力過後的踏實感。

為了豐富自己的表演層次,她嘗試過公交車之旅。

在車上,她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賣保險的青年,拎行李箱的年輕人、推嬰兒車的父母......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觀察,揣測不同角色的人物情緒。

她有一個隨身攜帶的本子,每次接拍一個角色,她都會把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詳細記錄在本子上,不斷揣摩。

接拍《你好,之華》時,她就足足寫了一千多字的人物分析。在拍戲間隙,她也會常常翻看本子,不斷複習,隨時加上新的想法。

張子楓身上的焦慮和不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害怕失敗,患得患失。但不同的是,她不斷用努力去對抗這些情緒,而大多數人卻習慣把失敗歸結為「沒天賦」。

小時候成績差,是因為智商不夠,長大後工作不順,是因為不具備過人之處,這是很多人的慣性思維。也正是因為總把天賦當捷徑,才忽視了努力的重要性。

這個世界上,能完全靠天賦成功的人極少,而所謂天才,也不過是每一天積累成才。

獨處不是孤獨,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成名後,張子楓受到了更多的關注,但不管外界有多熱鬧,她自己的小世界卻安靜如初。這對於一個藝人來講,保持這種狀態並不容易。

沒有閨蜜、很少發微博、微信朋友圈也被她關閉了。

對她來說,比起扎堆的熱鬧,獨處的時光更快樂。

她喜歡攝影。有那麼一段時間,她沒進組,每天去上課的時候都會經過一個公園,裡面有座橋,運氣好的話剛好能夠看見日落灑在湖面上的樣子,每到這個時候她都會掏出手機拍上一張。

參加綜藝節目的時候,也總是一個人扛著相機,到處走走拍拍,隨手記錄下鄉村生活的美好片段。

這些安靜的美好,都是她生活里的小確幸。

參加《嚮往的生活》時,蘑菇屋的熱鬧似乎與她無關,無論誰來,她都是安靜的坐在角落裡,不刻意去寒暄。反而,學木工,去小河裡撿石頭,站在溪流口上默默觀察漩渦,這些看起來【沒什麼用】的小事卻成了她最大的樂趣。

說起石頭,她家有一堆,並沒有什麼大用處,但她也能找到自嗨的樂趣——玩疊石,把一堆石頭壘起來找平衡點。很無聊,但很張子楓。

對她來說,獨處不是孤獨,而是一種選擇。雖然表面不熱鬧,但卻是一場精神上的狂歡,畢竟沒有什麼比愉悅自己更重要。

即便是整理屋子,她也能玩出新花樣。那些暫時不用的東西,不會刻意去斷舍離,而是把它們裝進大大的編織袋。想著哪天空了,可以想辦法把它們利用起來,再拼個什麼好玩的物件。

不僅如此,她還給自己立下了不少flag:學一門樂器,學畫畫,用木頭雕一朵花......用這些有趣的嘗試來豐富自己的獨處時光。

不強迫自己去社交,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是張子楓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

這也正是我喜歡她的地方。人活在這世上,最終要學會的是和自己相處的能力。

而我們大多數人,為了不落單,學的卻是合群的能力。不管是否情願,我們都在重複那些尷尬的寒暄和迫不得已的迎合,久而久之,世界看似熱鬧了,但卻很難找到真正的自由了。

就像叔本華說的:

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張子楓依舊是張子楓,但我們很多人都不再是我們。

在攜帶的那個本子上,張子楓曾寫下過一句話:又一年過去了,小孩挺好,不要變。

是啊,不要變。至少當我們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迷茫的時候,還能回過頭從這個小孩身上找到一些安慰,那個我們喜歡的姑娘,也是曾經真實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9RtzWwBJleJMoPM1J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