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了一事無成,就真的那麼丟人嗎?

2019-11-03     領導力智庫

身邊很多朋友,在過了「三十而立」之後,就開始各種焦慮,一邊擔心著孩子的教育問題,一邊擔心著父母的養老問題。

然後慢慢的,這些焦慮逐漸累積,在到接近35歲的時候,就會像火山一下爆發出來, 好像天就要塌下來那樣。

有的人可能以為很誇張,我以前也這麼以為,直到自己真的親身經歷過之後。。。

1

工作一般般,壓力一大把

我的一個朋友,今年34歲,想要離職去創業,跑過來問我的意見。

說起他,也算是一個學霸,本科和碩士都是985院校,獎學金什麼的都拿到手軟,畢業之後進入一家外企,然後一路高升到主管的位置,也算是順風順水。

可即便如此,他依然感到惶恐不安。

他對我說,「不要看我在外企當主管,好像是有多麼風光。一旦過了35歲,企業就會把你列入裁員範疇。」

其實我也知道他發愁在哪裡,一個從農村出來的窮小子,打拚到現在這一步不容易。可是一個房子,就足夠讓他愁成白髮。

大城市有發展,可是房子實在太貴,即使是月薪兩三萬,也買不起動輒幾百萬起步的一線城市房子;小城市房子倒是便宜了,可是回去能幹嘛呢,他從事的行業,回到老家根本找不到對口的工作,是根本回不去的。

他說:「都已經35歲了,沒有自己的房子,沒有自己的事業,也沒有自己的家庭,就這樣給別人打工,真的怕這樣下去這輩子都一事無成。」



2

30歲追逐夢想,幼稚嗎

其實說起壓力,就算是不在大城市生活,只要過了30歲,誰身上的擔子會輕呢?

聽一位同事說,她的一個發小李夢,有著看起來令人羨慕的家境,父母是做進出口貿易相關的生意,雖不是大富大貴,但是也算是小康之家。

可是李夢卻堅持幹著自己喜歡話劇演員,不願意接手父母的生意,也不願意去找一份前途更光明的工作。

該不該堅持夢想,一直是李夢心頭的刺,尤其是過了30歲之後,這根刺越發明顯。

好像過了30歲之後,就不應該再去「任性」做自己,而是應該顧全更多實際的東西,房子,車子,家庭,父母,子女。

要讓愛自己的人有安全感,要讓他們看到你是靠譜的,你的行為是符合主流觀念的。

「回去接手父母的生意多好啊」我這樣對同事說。

同事說她也是這樣勸她發小的,可李夢卻搖了搖頭,「我還想再多堅持兩年,等到要40歲了再說吧。」



3

中年未到,危機先行

30歲,甚至35歲,其實還不到我們所說的「中年」,畢竟現在是一個晚婚晚育晚熟的年代,大家普遍都上學上很久,畢業晚,然後結婚晚,生孩子晚。

人生的大事就這樣一件、一件的向後拖延著,不知不覺就到了奔4的年齡。

很多35歲左右的人,都還是在摸索人生的方向,還沒有確定要堅持從事的職業,還沒有想好到底要不要辭職創業,還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要孩子,還在猶豫要不要回家鄉工作......

可即使是那麼多不確定因素,卻依舊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危機就這樣誕生了,快要到40的年紀,已經不再年輕,哪怕是自己逼著自己,也該要拿定一個主意,亮出一點成績,給所有人看一看。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我給他的意見是拿出來3年的時間去創業。

我告訴他:「你已經有將近10年的工作經驗了,各個方面的能力都比較成熟,既然現在萌生了創業的念頭,那就要讓行動和思想都跟得上才行。」

他也少不了擔憂:「萬一我失敗了,再回去上班,會不會找不到工作機會?」

我鑑定的告訴他,3年之後不過是38歲,創業也是寶貴的經歷,以他的能力,一定會有機會的。

4

拒絕焦慮,保持適當的危機感

焦慮是什麼,焦慮其實就是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產生擔憂,是一種「提前」的煩惱。

雖然焦慮不可避免,但過度的焦慮並不可取,因為生活的煩心事太多了,我們不能夠被焦慮支配,惶惶不可終日。

就像早起的鬧鐘,提醒我們什麼時間該起床;年齡也是這個用途,帶給我們更多的應該是激勵,而不是焦慮。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心態,把心態擺正,還要保持適當的危機感,這樣才能保持一個清醒的狀態,勇敢面對每個新的一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2X6Qm4BMH2_cNUgwCy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