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子到底要不要做?真的不能碰水洗頭嗎?一篇告訴你

2020-03-10     Vivi媽科學育兒

說起坐月子,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此嗤之以鼻,覺得那簡直是件愚昧無知的事情。 而對於坐不好月子,就會落下一輩子的月子病這一說,更覺得是危言聳聽、無稽之談。

那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老人常說,月子坐不好,落下的病會跟一輩子

產褥期護理不當,的確會引起身體的變化反應,但一定是當下就有症狀,而不是所謂的「月子病」,比如生完孩子腰酸背痛,可能和長期抱娃、喂奶有關,至於老來有什麼毛病出現,那更多是器官年老退化,做不做月子都會發生。

所以遇到一些不合理的建議,媽媽們要學會鑑別,科學「坐月子」才能幫助身體儘快恢復。

為什麼要坐月子?

有些人要反駁了,你看看外國人,明星第二天就穿著裙子跟公眾見面了,哪有那麼講究。其實不然,人家也是有「坐月子」的,只是說法不同而已,西方人管它叫「產褥期的恢復」。

按照現代醫學的說法,女性產後的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尿系統、神經系統等都會出現一些變化,身體各個系統都需要進行調整與恢復。

需要多長時間恢復

分娩後子宮回縮至產前大小一般需要6周,胎盤附著部位的子宮內膜完全恢復也需要6周,也就是42天左右的修復時間,才能讓身體回到產前的狀態。(當然,有些人天生體質好,不需要42天也就另當別論了。)

在這段時間內,產婦需要細緻入微的照顧,對產婦的休息、飲食營養、個人衛生和心情方面都要特別關注。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現在醫生都會千叮嚀萬囑咐的,叫產婦在產後42天記得回醫院復檢,主要是看看產婦恢復的怎麼樣了。

因此,坐月子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無論是東方和西方的女性,產後都必須有一個產褥期的恢復,只是西方沒有我們那麼多禁忌而已。

傳統的坐月子的誤區

不能洗頭、不能洗澡、不能刷牙、不能吹風、不能下床走動等,這些都是坐月子的誤區。

正確的做法是

正常刷牙,用溫水刷牙、漱口,可選用軟毛質地的牙刷,刷牙時動作要輕柔。

正常洗頭,適當的洗頭和梳頭,用37℃左右的熱水洗頭,洗完後及時擦乾或用吹風機吹乾,避免吹冷風,切忌濕發入睡。

正常洗澡,產後24小時後可以擦拭身體局部,產後1周可以淋浴,避免坐浴。前提是水溫和室內溫度都要調整好,每次洗10分鐘左右,注意未癒合的傷口不要沾到水。

傳統坐月子的方式的形成原因,是因為以前的條件有限所致。家裡沒有空調、熱水,沒有取暖器,也沒有淋浴器。加上家庭的衛生條件也很差,導致洗澡很容易著涼或感染,一不小心會得月子病,才有了各種禁忌。換到現在,就顯得不合時宜了。

總之要科學的坐月子

飲食方面

產後頭一兩天,飲食應該清淡一些,避免油膩,之後的飲食就要注意營養搭配均衡(當然生、涼、辣之物還是不要吃)。

可多吃牛奶、米糠、麩皮、胡蘿蔔等富含維生素C、D和B族維生素食物,並且也要補充適當的素食。

關於進補食品的時間小提示:順產後第二天、剖宮產在排氣後,就可以喝紅糖水;順產第三天,剖宮產第七天,才可以開始喝雞湯。而桂圓是要等惡露轉白的時候吃,不是一生完就可以吃的。

生活作息方面

產後頭兩天內應當好好臥床休息,但仍需多翻身、多活動。如果身體虛弱,記得把照顧寶寶的重任交給家人。

還要避免性生活,除非醫生確認產婦身體已經復原。

運動方面

月子裡可多做俯臥、胸膝臥位,幫助子宮保持前傾位。可在保健醫生的指導下做產後健美操,以及盆底肌肉彈性的縮肛運動。

當然還要注意少彎腰,也要避免過度勞累、久站、下蹲、提重物等。

衛生方面

要勤換衛生護墊和內褲,產後最好取半臥位,有利於惡露排出;會陰有傷口的新媽媽,如廁後最好能用溫水沖洗會陰部(避免盆浴),以減少感染髮生;

剖宮產的新媽媽要保證傷口乾燥清潔,一開始可以用熱毛巾擦拭身體,等到產後7-10天再洗澡,以減少傷口發炎的可能(不能用涼水洗臉、洗手、洗腳、洗澡,即使是夏天)。

穿著方面

注意手、足部保暖,不要穿拖鞋、短袖、短裙,春秋冬季出門要戴帽子,儘量穿寬鬆的衣服;出汗後一定要在室內等干後再出門。

另外,還要注意保持良好心情,不怒不燥、心胸開闊,以免得抑鬱症。

只有科學的坐月子,才能有效的預防月子病。而對於月子病則要及時就醫、對症治療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tUBzHABjYh_GJGV9M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