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包方便麵也能把脈中國經濟的走向?

2019-09-19   商界雜誌

方便麵在被我們遺忘的這些年,完成了一次次頗為壯麗的「重生記」。

文/ 周慧嫻

方便麵熱騰騰的霧氣撲面而來,伴隨著的還有和灶火一起雀躍的心情。

兒時,吃上一包方便麵是值得拍手慶祝的事。後來,外出求學、工作,吃方便麵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稀鬆平常的事情。再後來,外賣主導了我們的飲食,方便麵成了我們飲食結構的邊角料。

殊不知,方便麵在被我們遺忘的這些年,完成了一次次頗為壯麗的「重生記」。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的數據顯示,去年22家方便麵企業賣出了515億元。

不僅如此,世界方便麵協會稱,在經過3年下跌後,2018年起方便麵市場又出現明顯回升,重上400億份,預測2019年中國方便麵銷量依然可以維持400億份以上。

外賣帶來的新生

方便麵從高處隕落時,恰好是外賣興起之日。

兩者之間此消彼長,外賣平台在瘋狂擴張過後,生長的觸角不再有鋒芒,平台對商家的補貼銳減。並且從2018年下半年起,外賣平台對外賣店的抽傭比例上調,商家將成本壓力轉移給消費者後,訂單數量增速放緩。

外賣平台的收斂,宛如一星火光,再次引燃了方便麵的光芒。

為了這次引爆,方便麵企業們等待了許久,他們長時間地養精蓄銳讓消費者們頓生感嘆:「這和記憶中的方便麵不太一樣呀!」

方便麵之所以擁有這個名字 ,就在於這種食物的出身便烙印上了「方便」二字,在漫長的過去,方便麵一直是這樣而存在的。

然而,在外賣的衝擊下,方便麵開始了變形之路,企業開始讓這種為方便而生的食物刻意變得不「方便」。

在固有印象中,方便麵的消費場景是在慢悠悠的綠皮火車上、是在狹窄的宿舍中,是用來應急充飢的。但現在,有企業親自將其消費場景切換到餐館中,讓方便麵成為一種享受。

30年前,中國台北一位名叫李新侖的台灣大學園藝系高材生,出於對泡麵的熱愛,開了一家叫做「泡麵達人館」的餐廳,興沖沖地收集了世界各地120多種泡麵。30年的專注也吸引了媒體的關注,在媒體爭相報道該餐廳後,2017年,大陸也掀起了各式各樣的泡麵食堂的狂潮。這些食堂在去年借著短視頻的東風,順利成為網紅。

換句話說,泡麵的回暖與李新侖一個人的堅持密不可分。但泡麵食堂的出現卻宛如曇花一現,性價比欠缺的泡麵食堂在體驗式消費熱潮後,便逐一隕落。

此外,2016年起,由於中國經濟加速轉型,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開始向低成本城市、甚至是國家轉移,因而也帶動了農民工遷徙,他們頻繁地從故鄉到打工兩地往返,在路途中依靠方便麵充飢,因而其銷量也得到了提升。

並且,單身人口的增加也刺激了方便麵銷量。

很多單身人口由於工作繁忙,又沒有對象「監督」日常生活,疏於對個人生活的打理,很多時候就馬馬虎虎地飲食,乾脆就用方便麵隨意應付了事。

不過,方便麵是否能夠持續回暖,主要還得看方便麵企業是否思變。

方便麵市場最大的問題便是同質化嚴重、創新力度欠缺。

在過去漫長的20幾年中,出生台灣的統一和康師傅在方便麵市場開啟了一場絢麗的拉鋸戰。雙方對彼此虎視眈眈,任何一方在產品上稍有動作,另一方立馬緊隨其後。

康師傅在1992年推出了紅燒牛肉麵,27年過去了,這款方便麵依舊暢銷。這款產品是康師傅的驕傲,但也是它的失敗。因為其後續推出的品類都沒有推翻「經典款」紅燒牛肉麵所打下的江山。

2008年,統一率先推出老壇酸菜牛肉麵,這是統一對康師傅紅燒牛肉麵的反擊。康師傅眼瞅著統一的氣焰越發猖獗,當機立斷,緊隨其後推出同款競品「陳壇酸菜面」。

在2014年年初,作為模仿者的康師傅在老壇酸菜牛肉麵領域占據了44%的市場份額,直逼統一53%的份額。

就算戰況如此白熱化,雙方卻始終沒有跳出固有產品線的圈子,推出的新品都創新乏力,並沒有改變大眾對方便麵的固有印象。

逆風前行,方便麵企業只能彌補自身短板,與競品拉開差異。

在去年年底,康師傅推出了Express速達麵館,徹底刷新了消費者對方便麵低端的印象,一碗方便麵價格竟然可以高達68元人民幣。

其實,康師傅的「高價」戰略早在2016年便已經開始。彼時,康師傅將目光瞄向白領人群,陸續推出了「黑白鬍椒」「金湯」「匠湯」等多款新品。這些產品看準了白領對健康的訴求,並定價5元以上,主動與之前的產品拉開差距。

採用相同戰略的還有康師傅的死對頭統一,旗下的湯達人致力做出一碗精緻的好湯,讓消費者吃方便麵吃出儀式感。

根據貨圈全微數實驗室發布的《方便麵市場發展報告》,康師傅和統一的方便麵的價位大多分布在5元~10元,對應的是中高端產品。而在天貓旗艦店裡,康師傅同價位範圍內的產品占比為 61.22%,統一則是60.98 %;在10元以上的超高端產品,康師傅占到了6.12%,統一占到了12.2%。

在逐一突破高端市場的同時,方便麵企業也需鞏固低價方便麵市場。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曾指出:「房價上漲正在加劇國內財富和收入的分化,體現在消費的分化也在拉大。」也就是說,低收入人群以及高收入人群數量近年來都在「膨脹」。

為鞏固傳統的低價方便麵市場,方便麵企業紛紛做出動作。康師傅大桶裝的「大食桶」,今麥郎的「一袋半」都是為應對低價方便麵市場做出的改變。

方便麵公司的確在為重獲新生努力,但這些努力在消費者面前的「慣性思維」面前,不值一提。

一包方便麵價格到底在5元以上,還是5元以下,差別其實並不大,在消費者眼中,方便麵依舊是「廉價消費」的代名詞。

泡麵經濟漸行漸遠

1992年,第一桶紅燒牛肉麵問世,每桶價格為1.98元,直至今日,27年過去了,其價格漲幅極小,僅為4~5元。既然方便麵一直處於良心價階段,那為何銷量卻在前些年下滑呢?

這是因為中產階級的壯大,讓大眾的消費能力得到了升級。與此同時,公共健康意識的興起也讓方便麵成為消費者最後的選擇。

更重要的是,在經濟學者眼中,小小一包方便麵也能把脈中國經濟的走向。

「方便麵經濟」講的就是方便麵銷量上升,意味著經濟下行,消費降級。前些年,方便麵銷售下跌,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穩步增長。

相反,2018年全年中國GDP同比增速6.6%,創下28年來新低,這一數字釋放出經濟增速放緩的信號。而在2019年,經濟增速放緩的跡象並沒有改變。就在這時,方便麵行業出現了回暖的跡象,再一次印證了「方便麵經濟」存在的價值。

根據8月底康師傅發布的財報,今年上半年,康師傅方便麵業務收益達到了115.44億元,同比增長3.68%,凈利潤同比上升31.24%至8.75億元。統一也不例外,在今年上半年,其方便麵業務收益為42.6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8%,其中「湯達人」甚至獲得了持續雙位數增長。

方便麵想要擺脫代表低端消費的代名詞,還需要自身告別低端,才有可能推翻這一理論。

在英文中,方便麵為「Instant Noodles」,也就是「即食麵條」,歐美人眼中的方便麵其實就是一種快餐食品。而他們的快餐食品種類琳琅滿目,相比之下,需要用開水沖泡的方便麵一點都不方便。

由於飲食消費習慣,方便麵的主戰場一直集中在亞洲。

大眾對方便麵的固有印象根深蒂固,康師傅、統一這樣的巨頭要做的是加大對高端新品的推廣以及主動切換泡麵的消費場景,強化高端產品主打的健康旗號,主動為高端方便麵「貼金」,甚至可以讓方便麵成為一道酒店菜肴,讓方便麵擁有「官方認證」的「上殿堂」資格。

如果方便麵搖身一變,走進高檔酒店,變成一道菜肴,那麼,也許歐美國家的東方餐廳也會出現方便麵的身影。全新的方便麵將以「不方便」的面貌一點點進軍歐美市場。

經濟走向是否會減少對方便麵銷量的影響、方便麵是否能夠繼續紅下去?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於,方便麵是否能夠成功上演「變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