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出了幾個核心的問題:
1、 我們要過程,還是要結果?
2、 我們依賴過程 還是只要結果。
3、 我們能控制過程,還是只能控制結果。
4、 過程,到底可利用,還是只能旁觀它的變化?
5、 過程與結果,誰更重要? 在觀察過程的時候,我們到底在幹什麼?
6、 每一個差價的變化,如果你不動,它就沒意義。
7、 如果你要動,它在此刻就有意義。
8、 所以,差價的存在,取決於你的意志。
9、 你的意識存在,差價的客觀性才存在。
10、 觀察的過程產生焦慮,也產生舒適。結束這個過程,結束了焦慮,但是也結束了希望。
11、 結果,是什麼??
如果看不到結果,靠什麼來拿住呢?
結果依靠的是看到和相信未來。看到了,所以相信。
過程呢?過程與結果的關聯 非常複雜和 非線性。加槓桿就是在挑戰這種複雜性。加槓桿就是人為地默認 價格和時間因子之間的關聯是線性的。
但是,其實,哪怕價格的變化持續僅僅5分鐘,在這五分鐘里,可以發生很多事情。可以跌停,也可以上漲5個點。
但是,我們是尋找在一種可能的常態環境下加槓桿。
當常態消失的時候,就是股價劇烈波動的時候。
非常態,有兩種情況:估值上的極限低估和圖形上的極限俯衝,產生重合,疊加。時間成本被壓縮到了最小位元組(空間)。
這個時候,是價格必然產生變化的時刻。
這個有可能會被觀察到。或者感知到。
依靠的正是分形理論。 在一個局部,發生了一些關聯。
這種關聯引導人類的意識,引導了價格的聯動。
它存在於市場的整體中,但其表現又 可以獨立於整體而存在。
當基於事實的基本面和 基於預期的價格,發生斷裂和落差的時候,價格的變化就順理成章了。
雖然結果可能是確定的。但身處過程中的人的意志是彈性的。
這種彈性的意志,隨時可能毀滅掉事務進展的良好態勢。
人容易迷失在過程中,那麼我們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
我們是在確定結果已知的前提下,尋找一種人的肉體和精神感知可以接受、相對舒適的過程。
「已知」靠的是對商業周期的常識判斷。事實是恆定的,在某幾個月里,它是恆定的。穩定的。所以,這是已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