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要抵制聖誕?公元紀年就是紀念耶穌誕生的,要不要一起抵制?

2019-12-25   邊城碼頭青年



昨晚,廣州地標建築「廣州塔」打出了「聖誕快樂」四個字。微博上,有人感慨,這就是廣州。

在北京上海,也沒聽說有什麼抵制聖誕節的舉動。

倒是在一些小地方,比如貴州某縣教育部門,竟然把「禁止學生過平安夜、聖誕節」的通知發在了紅頭文件上。這還不是最荒謬的,更讓人目瞪口呆的是,作為教育部門,竟然公然造謠,用「附件」的形式要求大家學習一段「歷史」。這份材料上說,八國聯軍火燒了圓明園之後,為了紀念這一天,特設聖誕節。

學習資料上是這麼寫的:

1860年12月24日,英法八國聯軍準備攻進北京,這一天被八國聯軍定為平安夜;

1860年12月25日,英法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這一天被八國聯軍定為聖誕節;

1860年12月26日,英法八國聯軍為了勝利狂歡,這一天被八國聯軍稱為狂歡夜。

各級各類學校必須給教師和學生講清楚,不要忘記這三天的國恥!

心疼這個縣的學生們。

真實的歷史是,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是1900年的事情,1860年打進北京城的不是八國聯軍,而是英法聯軍,只有英法兩國。火燒圓明園的也不是八國聯軍。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進北京城。10月8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10月18日,英軍一名指揮官下令焚燒圓明園。

這種荒謬到不值一駁的謠言,竟然出現在政府部門的文件通知里,竟然還有很多人相信並轉發。

為什麼類似「聖誕節是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紀念日」這樣的謠言這幾年在網上能大行其道?

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總數8.54億,其中初中、小學及以下學歷的人占比為56.1%。

這意味著,網上發言的人中,有超過一半的人,連高中都沒上過。

學歷不代表一切,但學歷能反映出很多問題。不是中國網民無知,是很多無知的中國人開始上網了。

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相對較多,眼界沒那麼狹窄,普遍沒那麼無知,所以很少有人蠢到抵制聖誕。

也有人揣測,跟官方有關。

作為一個資深報人,我可以告訴大家,在我收到過的形形色色通知里,沒有一條通知要求抵制聖誕節。對於聖誕節,中國官方的態度一向都是明確的,即不抵制不鼓勵。

有些人可能會困惑,不對啊,我收到過通知要求不能過聖誕節。這種情況肯定有。我分析是兩個原因:一是針對黨政幹部;二是有些地方有些領導頭腦不清爽,不能正確理解有關精神,盲目認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抵制西方文化,進而禁止過聖誕節。

在2017年發布實施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基本原則」部分是這樣表述的:堅持交流互鑒、開放包容。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既不簡單拿來,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鑑國外優秀文明成果,積極參與世界文化的對話交流,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在​正常的國家,是不會在國家層面號召民眾抵制某種文化某種節日,這是屬於典型的文化不自信。一個不自信的國家,是無法強大的。

讀過歷史的都知道,中國最強大的朝代是漢唐,那時恰恰是包容並蓄的時代,世界各國只要是好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為我所用。唐朝的公務員隊伍里,甚至有很多外國人。而清朝之所以衰弱,跟統治階層保守排外有密切關係。

中國有今天的局面,包括我們能買得起手機電腦,能自由地交談討論,跟果斷打開大門擁抱西方文化有直接關係。西方文化,早已和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有西方文化的影子。比如我們用的公元紀年,就是用來紀念耶穌的。我們怎麼抵制?

世界上很多節日,開始時都和宗教有關,但隨著時間推移,節日的宗教色彩會越來越淡。人們慶祝這個節日,只不過是找一個由頭,借著這種儀式感,給自己的生活生一把火,告訴自己及親朋好友,要快樂,要感恩,要珍惜。

我的朋友圈裡,很多人都在曬自己在聖誕節時的快樂生活,有的把孩子打扮得喜氣洋洋,有的在和朋友逛街聚會,有的在曬另一半送給自己的聖誕禮物……

他們快樂而自信,看上去每個人對未來都充滿著希望。

當然,也有一些人在抵制聖誕,我理解他們的生長環境和教育背景。我並不嘲笑他們,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每個人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到的人,都不一樣,自然思想也各不相同。

但只要不封閉自己,多讀書多思考,相信美好,愛和包容,我們就不會被下一代嫌棄。

千言萬語就是一句話:不要抵制聖誕節,不要抵制一切能帶來歡樂的美好事物。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本人公眾號:碼頭青年(matou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