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被稱為」百草之王「,是中藥中名貴的藥材,古人認為人參能夠大補元氣,治療元氣虛脫,有起死回生之效,因此常常用於急救之中,正因如此人參被歷代醫家所重視,但同樣需要辨證使用。
人參最早出自上黨地區,說起上黨其實是很有趣的一個地方,因「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黨的意思就是朋黨,朋友的意思。上黨地區本來屬於戰國時期的韓國,但是韓國為了緩解戰爭的壓力,將上黨地區割讓給了趙國,將戰爭之禍引向趙國,因此發生了後來的長平之戰,這些故事我們可能都聽說過,此處的上黨,正是產人參的上黨地區。由於人參的最早產地就是在上黨地區,因此被稱為黨參。
關於人參最早的文字記載,出於《計然》,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其中載有「人參出上黨,狀累(同「類」)人形者善」,亦證人參最早產於上黨地區,同時說明狀如人形的參療效更佳。此外東漢期間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人參草藥出上黨」,人參古代又被寫作人「參」,都較好的證實了古代的人參出自上黨。並不是現代所知的長白山小興安嶺,人參是東北的三寶之一。
上黨地區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其東部、東南部是太行山脈,與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為王屋、中條二山,與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脈;北面為五雲山、八賦嶺等山地,因為地理環境十分重要,因此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樣因為山脈縱橫交錯,所以出現了許多的藥材,集天地靈氣的人參就是其中之一。因為人參喜寒冷、濕潤之地,不耐陽光,因此多產于山之陰涼之所,這些都為人參的出現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神農本草經》記載人參:味甘微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那個時候對人參的功效已經認識的相當到位,說明人參在當時已經廣泛運用,不然不會有如此精確的經驗總結。東漢醫聖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其中有數百方劑,不少都用到了人參,如小柴胡湯、理中湯(又名人參湯)、白虎加人參湯、四逆加人參湯等等,主要運用人參填補虧虛、損傷的津液,與後世使用人參明顯不同。
《名醫別錄》 中提到 「 生上黨山谷及遼東」 。在戰國時期燕國設遼東郡,治所在襄平(今遼陽市),轄境相當今遼寧大凌河以東地區,長城以南地區。《名醫別錄》是五代十國梁國的陶弘景所作,說明至少在此之前,就發現了東北人參,但是仍然不如上黨地區為人所知,而且使用範圍亦不如上黨人參廣泛。
北宋的醫學家寇宗爽在《本草衍義》 , 曾記載「 人參今用者皆河北榷場、博易、高麗所出…… 味薄不苦,潞州上黨者味厚體實,其價與銀等 ,稍為難得「。當時的上黨人參仍然是最道地的藥材,其他地方雖然也有生產,但是藥性比上黨的人參要稍差,正因如此,上黨人參的價格十分昂貴,市井之間十分難得。
因為人參的獨特功效,一直被當時的統治者所重視,每年都要作為貢品徵收,一部分自用,一部分賞給有功勳的大臣。唐代的書籍《通典》載:「上黨郡貢人參二百小兩,高平郡貢人參三十斤,樂平貢人參三十兩「,宋代《九域志》載:上黨郡貢人參一千斤。這些對於上黨人參都是毀滅性的,每年大量的採挖,使本就供不應求的人參逐漸從上黨地區消失蹤影。到了明代,上黨人參已經基本絕跡,被東北的人參取代。至此上黨人參完全被東北人參取代。
為了填補上黨人參消失的空缺,於是有些醫家就選擇了上黨地區所產的桔梗科黨參,清代的醫家黃宮繡曾經言到:「山西太行新出黨參,其性只能清肺「,此黨參就是今天要用的黨參,而不是上黨所產的人參。黨參與人參不是同一種植物,人參屬五加科,黨參則屬於桔梗科。
清發跡於長白山地區,長時間的遊牧生活,他們在入關前即有服用人參治病強身的習俗。據《太醫院用人參藥檔》統計:雍正十三年,太醫院供宮廷內外所有人,全年一共用去人參兩百多斤,其中就包括了賞賜大臣所用的人參。為了保證人參的供給數量,因此清代有刑罰規定,嚴禁私自採挖人參,如果發現一定會被重刑加身,為首的人不必等到秋後,馬上執行絞刑。從犯為八旗子弟者要坐牢兩個月,鞭打一百下,平民坐牢兩個月,打四十大板,這也儘可能的保護了人參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