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科論壇
這樣診斷關節炎。
10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關節炎日」。
作為世界公認的頭號致殘性疾病,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之一。據統計,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有關節炎,不僅如此,近年來關節炎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01
基層醫生在診治關節炎方面存在不足
關節疼痛和關節炎是臨床非常常見的病症,幾乎所有一線醫生,尤其是診所和門診的全科醫生,都常常遇到這類患者。
然而,由於我國對關節炎的資源投入多集中在大醫院,很多基層醫務人員對關節炎的防治意識不足。加上很多基層醫生沒有系統地學習風濕病學知識,導致無法鑑別各種關節炎,直接影響了關節炎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比如,不少醫生錯誤將關節炎簡單地分為「風濕性」和「類風濕性」兩大類,把許多骨關節炎、脊柱關節病等誤診為所謂的「風濕性關節炎」;
還有一些醫生,一遇到關節炎患者就給予靜脈滴注大劑量青黴素,其中加入地塞米松10mg,連續用藥幾天至十幾天,後來患者關節腫痛消失了,就認為青黴素治療有效,錯誤地把這些患者診斷為「風濕性關節炎」,繼之長期注射青黴素。
這些都是基層治療關節炎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對於基層醫生來說,如何更好地精準診療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02
關節炎的鑑別,怎麼入手
從晨僵現象與關節痛的晝夜規律開始
首先,醫生可以根據患者是否伴有明顯的晨僵現象,將關節痛大致分為「炎症性」或「非炎症性」,從而確定治療方向是以「免疫抗炎」為主,還是以「理療鎮痛」為主。
有晨僵者往往主訴從下半夜開始,或早晨起床時關節疼痛、僵硬或不適的症狀加重,起床活動後逐漸減輕,提示該關節痛是炎症性的,多是與自身免疫相關的風濕病,也就是傳統概念中的結締組織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脊柱關節病(強直性脊柱炎等)、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雖然感染性關節炎也可以出現夜間疼痛加重,但通常沒有晨僵現象,也沒有晨起活動後疼痛減輕的規律;
骨關節炎多無晨僵,但特殊類型的骨關節炎或出現繼發性滑膜炎的患者也會出現晨僵,不過時間不長,一般不超過半小時;
而非免疫性炎症的疼痛,如外傷、神經性疼痛等,則通常沒有晨僵現象。
年齡、性別有提示作用
50歲以上以手指遠端指間關節疼痛為主訴者,多是手指骨關節炎;而經常腰酸背痛,白天活動後加重,夜間不痛,沒有晨僵現象的老年人要注意骨質疏鬆的可能。
在遇到青少年男性患者時,要考慮強直性脊柱炎,特別是以中軸或下肢為主的關節痛患者;而40歲以後起病者極少需要考慮強直性脊柱炎。
育齡期女性患者要考慮系統性紅斑狼瘡,注意患者的皮疹、尿蛋白、抗核抗體譜檢查等;不過,育齡期女性極少發生痛風,因為雌激素可以促進尿酸排泄,女性痛風主要見於更年期後。
但如果是成年男性患者,有以下肢為主,尤其是拇趾、足背部位突發的關節紅腫熱痛,就要首先考慮痛風,及時檢測血尿酸。
重視腫痛關節的數目和持續時間
總體來說,腫痛關節越多,越支持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少數幾個關節腫痛需要注意外周型的脊柱關節病;單個關節腫痛時要鑑別感染性關節炎。
根據受累部位和伴隨症狀推導疾病的診斷
脊柱
累及脊柱的風濕病主要是脊柱關節病,尤其是強直性脊柱炎。
強直性脊柱炎主要表現為下腰部、後背和頸部疼痛,骶髂關節損害是其早期表現,也是確診和鑑別診斷的關鍵。
但由於骶髂關節是不活動的關節,多數骶髂關節炎僅表現為輕度的酸脹或脹痛,很少成為患者的主訴。
於是,很多醫生在給這類患者申請放射學檢查時,往往只注意檢查主訴的疼痛部位,而忽略了骶髂關節,結果患者花了不少錢,進行了多項檢查(包括X線平片、CT、MRI等),卻不能獲得正確的診斷。
上肢關節
類風濕關節炎可以累及上肢任何關節,但遠端指間關節很少受累。
為了方便醫生掌握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特徵,往往將類風濕關節炎最常侵犯的腕關節、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稱為其「靶關節」,因為90%以上的類風濕關節炎或遲或早會累及這3組關節中的至少一個。
骨關節炎主要累及遠端指間關節、近端指間關節或第一腕掌關節,幾乎不累及掌指關節和整個腕關節。
所以,遠端指間關節是否受累,常常成為類風濕關節炎和骨關節炎的鑑別要點。
雖然銀屑病關節炎也常累及遠端指間關節,但多伴有甲周皮膚或指甲的損害,全身皮膚可以找到典型的銀屑病皮膚改變。
下肢關節
最常累及髖關節是強直性脊柱炎,這也是其致殘最關鍵的原因之一。所以對於已經確診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需要詢問和追蹤髖關節的症狀。
除此之外,髖關節疼痛需要與股骨頭壞死鑑別,因為長期糖皮質激素治療可以引起股骨頭壞死。
幾乎所有的關節疾病都可以累及膝關節,但可以根據所伴隨的各種特徵加以鑑別,比如老年患者的膝關節疼痛,最常見於骨關節炎;青少年患者,需注意強直性脊柱炎。
各種風濕病都可以累及踝關節。而足跟的骨刺樣疼痛在老年人考慮骨質增生,在青壯年考慮脊柱關節病。
第一跖趾關節紅腫熱痛多見於痛風,而女性的第一跖趾關節疼痛要考慮骨關節炎。此外,類風濕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等也可以引起足趾小關節損害。
影像學檢查協助診斷
X線平片可以清晰地顯示關節的大體輪廓,但某些結構複雜、容易重疊的關節(如骶髂關節)則往往顯示不太清晰。
骨關節炎的X線特徵性表現為骨質增生,無骨侵蝕或骨質疏鬆;類風濕關節炎的X線特徵性表現為關節侵蝕性改變合併骨質疏鬆、關節間隙狹窄或關節半脫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可以表現為破壞或融合;而銀屑病關節炎的典型X線表現為筆帽樣改變。
另外還存在的問題就是,對於骨關節影像學檢查,究竟該做CT還是MRI,許多醫生對此舉棋不定。
其實二者的區別只在於,CT可以清晰地顯示關節的解剖學結構,但對於炎症水腫等早期或活動期炎症則無法顯示;MRI則可以通過不同的加權顯像層面,清晰地顯示各種程度的炎性水腫。
參考文獻:
1.蔡小燕,楊岫岩.關節炎的鑑別診斷思路[J].中華全科醫師雜誌,2017,16(7):500-503.
2.張海艇,張文.關節痛與關節炎的鑑別診斷[J].中華內科雜誌,2015,54(6):538-540.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