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盼來了今年的「年度電影」。
自上映以來,在口碑,票房,影響力,話題性等多個方面,它都是現象級的。
總之,一句話,去看,去看就對了,相信廠長。
這部影片就是DC最新上映的——
《小丑》
在資源公布前,這部漫改電影就已經被捧天封神。
一向苛刻的豆瓣的評分,現在已經有12萬人打出了9.1的高分。
IMBD拿下了9.7的高分。
無疑,這是今年評分最高的電影。
不僅如此,它還是史上第一部拿下威尼斯金獅獎的R級電影,首映禮上獲得長達8分鐘的掌聲,當之無愧的DC電影之光。
截至11月11日,DC影片《小丑》全球票房已達到9.84億美元,接近10億美金。
它是史上最賣座的R級片,沒有之一。
本片的製作成本只有5500萬美元,預測盈利超4.64億美金,利潤甚至比《復聯3,4》還高。
講真,如此口碑,票房雙爆的影片在年末突然出現,著實讓廠長的每個神經都像嗑了藥一樣,嗨爆了。
上一次出現這樣的興奮感,還是《寄生蟲》資源剛出的的時候。
不得不承認,有好電影看的感覺真是太好了。
關於小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特別的小丑。
對於普通觀眾而言,最經典的要屬希斯·萊傑在《蝙蝠俠:黑暗騎士》中飾演的小丑。
憑藉這一角色,希斯·萊傑拿下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男配角,這也是超級英雄電影第一次獲得奧斯卡的青睞。
有多少人是頭一次因為這一個反派,而愛上一部電影。
以至於很多影迷都說:希斯·萊傑之後,世間再無小丑。
但這一次,DC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小丑,比起其他的DC電影直接表現小丑作為惡魔的瘋癲和黑暗。
這部的重點是更加人性化,用一個悲情且殘忍的故事,刻畫出一個社會弱者是如何變身窮凶極惡的小丑。
如果說,希斯·萊傑演繹了「什麼是小丑」;
那麼傑昆·菲尼克斯則是詮釋了,「小丑是如何誕生的」。
正如導演一再強調的那樣:這部電影並不是講述小丑的故事,而是一個人成為小丑的故事。
是的,在成為小丑之前,他是一個普普通通,平凡的人。
他叫做亞瑟,努力工作,從小的夢想就是能成為喜劇演員,他是喜劇演員莫瑞•弗蘭克林的忠實粉絲。
於是,他經常幻想自己曾和莫瑞同台,莫瑞很欣賞他,曾鼓勵他,支持他的夢想。
為了這個夢想,他也很刻苦,努力,對於喜劇的熱情,他從未停歇過。
他會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上面記錄著每一個靈光一現的笑點。
他努力的工作,拼盡全力的生活,可生活還總是跟他開天大的玩笑。
街上的小混混們捉弄他,搶走他的廣告牌。
還對他拳打腳踢,但他絲毫沒有反抗,他選擇了接受這一切,毫無還手之力。
他的結局就像開頭這一幕一樣,早已被預示。
在混亂的廝打中應該是碰到了他衣服上道具一般的按鈕,就仿佛好像是謝幕一般------
那忽然綻放的紅花,像是他身體里噴薄的鮮血。
是的,本片從開始就營造一種很壓抑的氛圍,並且貫穿始終。
這些內容,用一個詞來解釋就是階級對立。
在本片中,導演塑造的東西很多,比如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中產階級的虛偽,政府的無能,底層階級混亂模糊的道德觀,都成為了亞瑟最終成為「小丑」誘因。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小丑?
因為他總是忍不住會笑?因為他總是被人欺負?因為所熱衷的事業被人嘲笑?因為夢想破滅?因為母親的遭遇?因為得不到的愛?
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而是因為貧窮,這一種治療不了的病。
是的,階級對立,才是本片的精髓。
這點跟今年韓國出的爆款《寄生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導演都用到了一個點來詮釋。
那就是樓梯。
在《寄生蟲》中奉俊昊用各種小細節來體現這種階層符號,富人住的是高於地面的豪宅,而窮人是陷於地下的陋室。
窮人回家的畫面一點點向下沉…
富人回家的畫面一步步向上走…
在《小丑》中,一共出現了4次樓梯,2次向上走,2次向下走。
每一段樓梯都非常陡峭,寓意也很明顯,就是階級的高低落差。
在影片中,亞瑟一共步行向上了兩次,也是整部電影唯二的兩次向上。
那是亞瑟唯一的一個想要努力打破階級鴻溝的希望階段。
不同於《寄生蟲》的是,《小丑》的導演很聰明,在接下來的兩次下樓梯將亞瑟的心理活動都展現了出來。
第一次下樓梯的時候,導演給了我們極端狹窄的視角,在他被老闆開除的時候,顯然他已經對這個世界失望了。
最明顯的暗示就是,在往下的時候,亞瑟塗掉了自己以前信仰的「別忘了微笑」,改成了陰暗化的「別微笑」。
如果世界在下沉,那我就順著那個樓梯一起向下。
最後一次也就是全片最高光的時刻。
亞瑟一邊跳舞一邊向下,那是全片他最從容的三分鐘。
那一刻,他已經不是亞瑟,就是小丑本人。
我承認,看完本片我有種很悲傷的感覺,尤其看到亞瑟變成小丑的那一刻,說俗一點,總有種英雄好漢被逼上梁山的感覺。
曾經的他也是一個努力生活的普通人啊,在公交車上,哪怕心情再糟糕,他還想著逗孩子開心。
可是換來的卻是孩子母親的厭棄和驅趕。
他真的天生愛笑嗎?並不是。
有誰能想到,就連他停不下的大笑,都是一種病-----
癲笑症。
這種疾病是強制讓他只能發笑,所以當他放聲大笑時候,其實他的內心是在哭泣。
亞瑟笑得越大聲越癲狂,觀眾的內心就越沉重越壓抑。
影片中,「笑」的意象貫穿始終,且有三個不同的層次:面帶微笑,強作苦笑,放聲大笑。
在表演脫口秀節目收穫掌聲時,在與妄想的女友相約時,在觀看《摩登時代》時,亞瑟都露出了開心的微笑。
在遭受挫折時,亞瑟會將雙手食指伸入嘴內,強作苦澀的笑容。
而這一笑容與結尾面對混亂的街頭,亞瑟用鮮血做出的笑容相互映襯。
兩場手指幫助嘴角上揚的對應戲份,一個是正常的亞瑟,一個是癲狂的小丑。
從亞瑟到小丑,他一直在笑,只是一直在病態的笑。
像極了現實中也同樣在努力生活的我們,在影片中,母親一直喊亞瑟「快樂」,可卻從來沒注意過他從來都沒快樂過。
其實,只要有一個人能夠給予他一些溫暖。
無論是最為親近的母親,還是路上毫無關係的陌生人,能跟他有一次真正的談話,哪怕一個擁抱也好。
我想,亞瑟就不會變成小丑。
亞瑟其實就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他想要的不過就是多一點愛罷了。
有的時候,最簡單的開心,快樂,往往才是世間最難的。
悲哀至極。
而這種悲哀,「你不會懂。」
商務合作QQ:293384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