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不知你是否去過寺廟祠堂之類的地方,看過那些朝拜祈禱的人,聞過瀰漫在空氣中的香火味兒?或者在遠離煩囂的屋子裡,見過文人雅士焚上縷縷清香,靜心養怡?
縷縷清香
識香人都知道,香不只是一根會被焚燒殆盡的可燃物。它作為一種充滿儀式感的宗教產物,實際上已經成了我們表達虔誠與信仰的媒介。青煙裊裊,香火旺盛,卻又帶著些心靈的安逸。
由此而來的香道文化,亦撫平了我們焦躁的心。它讓我們的意識依託縷縷清香傳遞至遠方,而不至於迷茫。因此,我們還需識香、懂香。
文人品香
品香儀式,是香道文化的重要內容。從祭祀到案頭,焚香品香都需要經過特定的步驟,而不同的步驟也形成了不同的香道文化流派。雖然各流派之間有不同的步驟,但整體上依然相似。
在徐徐香煙燃起之前,任何的功夫均不可倉促和怠慢。以品沉香為例,刮香、勻香灰、壓香灰、放香篆、置新香,拔香篆、聞香料,然後再焚香、品香。這些步驟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盡善盡美並不容易。
香道文化的品鑑過程是需要靜心與耐心的,它要求我們心無雜念,專心於對香味的體驗之中,同時亦看重我們對心境的調理以及從中得到的思考。
刮香粉
刮落的香粉,取之於自然。就像任何東西都不是唾手可得,必須通過孕育和勞動才得以產生。
「勻香灰」象徵的是對過去的整理與思考。總結過去,才能善待如今的生活。「壓香灰」就像鞏固過去的根基。以史為鑑,強化本事,才能使自己的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
壓香灰
香篆的放置和拆除,體現了人生中的得失與選擇。
「置新香」告訴我們,加入了什麼香料,決定著後續所能體會到的味道。人生中的不同構建,影響了我們未來是一個怎樣的人。「聞香料」是我們對自己的審視。
放置香篆、香粉
「焚香」傳達著人一生中的時間往往是逐漸消逝的意味。但是我們的消逝並非毫無意義,我們可以成長的土壤上留下「香味」。
「品香」則是勞動後的成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平靜的冥想中回味生活的點滴,從中找到心靈的依託。
點香焚香
品香過程的種種思考也時常與佛教思維所吻合,這與信仰不無關係。在佛教之中認為,焚香禮佛之人能夠通過沐浴芳香,撇去塵世的煩擾與糾葛,達到身心的平穩狀態,從而更加接近佛,能與佛達成交流與溝通。
在中國歷代中,文人墨客對於香的讚美十分之多。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屈原便在《離騷》之中「紉秋蘭以為佩」。此後,文人墨客在尋香之路上越走越遠。他們對香氣的不懈追求使得香料的種類日益豐富,焚香亦成了文人之間的雅事。
《清明上河圖》中的香鋪,門前寫著「劉家上色沉檀楝香」
朱熹著《香界》,認為人們對香的喜愛與追求是形而上的,是人的本性。這把香道文化的文化內涵拉高到了新的層次——香道文化不僅成為了「雅文化」與「精英文化」,也從廟堂之上走了下來,走向了尋常百姓家。焚香不再局限於信仰、宗教與祭祀之中,是香道文化發展的重要轉折。
由於文人雅士的廣泛參與和積極改良,新的香品、香具與焚香方法也相繼出現,大大豐富了香道文化的內涵。受文人階層的用香風氣影響,香道文化逐漸拓展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香道的流傳與四大香
中國的香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覆蓋廣泛。
除了本土的植物香料,古代中國與外域的交流亦引進了不少香料。加上國內疆域從北向南開發,南部炎熱潮濕的氣候使得植物香料產量豐富。這為中國的香文化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聽琴圖》(局部),撫琴的宋徽宗身旁有一盅香
我國的周朝最早用文字記載了焚香的事跡。當時,香主要在貴族之間流行。到了漢朝,國內與西域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香料也主要來自西域及南海諸國的獻貢。
漢朝末年至魏晉時期,佛教東傳。由於人們認為凡人和神仙佛主之間需要溝通的橋樑,而香焚燒之時能產生帶有香味的青煙,直升至天,因此焚香漸漸成為了供養諸佛諸神的儀式。
到了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越發盛行,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信奉佛教,因此焚香的風氣相當普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宋朝,並在兩宋達到了中國香文化的全盛時期。香道文化,成為了宋代民間「生活四藝」之一。
宋·李嵩《聽阮圖》,右側仕女在焚香
香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喜愛。其品類豐富,當中的「四大香」最被人們所熟知,即沉香、檀香、龍涎香和麝香,簡稱「沉檀龍麝」。
沉香屬於植物香料,是混合了樹脂、樹膠和木材等成分的固體凝聚物,以樹脂含量高、密度大為佳。沉香作為眾香之首,被稱為「植物中的鑽石」。現在世界上的香料主要以東南亞為主,而我國在海南、雲南和兩廣等地有產,但天然的優質沉香極為珍稀。
檀香也屬於植物香料,是檀香科植物的心材。一些檀木,樹幹較直,常用於雕刻塑型,另一些則成為焚燒品香的好原料。檀香以色黃、質緻密、油性大、香味濃郁為佳。
來自東南亞各地的沉香
龍涎香是動物香料,它是抹香鯨的腸胃分泌物,具有獨特的甘甜土質香味。抹香鯨捕食大王烏賊後會消化不良,引發腸胃的分泌,這些分泌物再經過一系列的反應後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龍涎香。
龍涎香被排出體外後,在海岸邊偶能拾獲。正由於龍涎香獲取難度大的關係,捕殺抹香鯨、腹中取香的活動頻現,導致了近年來抹香鯨數目的銳減。但實際上,不經過漫長的海水浸泡和鹽鹼自然皂化的龍涎香,是不足以成為上品的。
龍涎香(左)和麝香(右)
麝香也屬於動物香料,是林麝、馬麝等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同樣,在過去人類為了獲取麝香,捕殺麝鹿是常態。特別是成年麝鹿與未成年麝鹿難以分辨,還導致了大量幼鹿被「錯殺」。
香道文化追求寧靜與自然,是基於香料之上的。若是能夠擺脫對自然的破壞,採取科學的活體取香技術,追求更加純粹的、不帶血腥味的香,香道文化便能可持續發展。
後記
對香的追求與喜愛,是人的天性。
香道文化作為歷史悠久的生活藝術,注重對香料的全身心感悟與鑑賞。從歷史上看,香道文化的發展高潮往往是在太平盛世之中。唯有社會穩定,人們才能夠有對閒情雅致追求的基礎。
宋·馬遠《竹澗焚香圖》(局部)
人們能在品香之中得到心情的平靜,得到心靈的慰藉。而香大多數來自於大自然,人們通過對這些氣味的體驗,是接近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一個途徑。因此,香除了是溝通信仰的渠道,還是構建人與自然之間聯繫的紐帶。
那麼,今後品香,不妨沉浸於大自然的美妙與清凈之中,感嘆生命,思考古今。
參考文獻:
《中國香道文化簡介》文/寶篆沉香
《神韻-香道文化》文/銘坐沉香閣
《宋人,真香》文/香樟樹
《有哪些大家以為快消失了,但實際上活得很好的傳統技藝?》文/知乎用戶言深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