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法——教你利用模型思維,克服思維定式,提高思考效率

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古希臘諺語

職場人的成就不是由智商決定的,而是由思考問題的方式決定的

職場上,很多人工作不順,屢屢碰壁。

他們明明想了很多並採取了行動,卻無法令其順利開展,或者得出的答案經不起推敲。

這種情況多了以後,很多人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認為那些事業有成的人,主要是他們的智商比較高。

然而,現代腦科學的研究表明:智力在140以上的人只占全人類比例的0.01%,95%以上的人的智商在90—109之間

也就是說,大多數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

其實,聰明的人和愚笨的人之間原本並沒有極大的差異,然而能夠取得成果的人和無法取得成果的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本質的原因是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通常取得成果的人思考問題很深入,所以能夠得出正確的判斷、做出恰當的決定。

如果沒有深度思考,僅僅從眼前表面的部分考慮問題,那麼只能得出邏輯不通的答案,與實際結果並無關聯。

可見能否深度思考對職場人的成功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藉助一本書來談談深度思考這個話題,這本書的名字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深度思考法》。

這本書的作者是平井孝志,筑波大學研究生院經營學系 國際經營學專業教授、博士(學術型),麻省理工學院(MIT)斯隆商學院MBA、博士(學術型)。

曾任職於貝恩諮詢公司、戴爾、星巴克、羅蘭貝格戰略諮詢公司,在羅蘭貝格就職期間,在製造業、商貿業多個領域開展諮詢服務,對全球性戰略、新市場開發、R&D戰略、市場營銷戰略等多種戰略的制定及輔助執行都頗有研究。

首先,我們來看看哪些思維定式阻礙了我們深度思考

我們之所以不能很好地進行深度思考,主要原因是我們陷入了自我陶醉的思維定式中,總結起來,總共有9種思維定式,如下圖:

一是初級的思維定式,主要有兩種:

因果倒置:不理會現象背後的本質,反而以現象作為原因去回答。這種因果倒置的思維定式簡單且大肆蔓延。

滿足於普通解:工作生活中遇到不得不解決的問題時,只停留在原先普通的解決方式。這其實與因果倒置的思維定式相關。比如分析減肥總是失敗這個現象的一部分原因時,就是「滿足於普通解」。

二是陷入兩難窘境的思維定式

依賴框架:這個思維定式是指沿用某個框架進行信息整理併到此為止。使用框架進行信息整理,會隱約覺得自己思考了也理解了,就停止了進一步思考。

範圍適應:範圍適應是指著眼於事物分類以尋找解釋的思維定式。這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比如下面的對話。

「他太愛較真了」「因為他是理科生嘛」

「那個人真是風度翩翩啊」「那個人好像畢業於××大學哦」。

思考止於關鍵詞:不深入思考問題,而只是一味追逐好看的關鍵詞是十分危險的。因為這樣很容易讓自己有已經明白的錯覺,從而停止思考。這就是由於關鍵詞導致停止思考的思維定式。

執著於初步假設:這是能夠進行假設思考的人才會形成的思維定式,具有一定高度,可以說是逐漸適應了有效果有效率的思維方式的人才會落入的圈套。

三是不得其門而入

忘卻思考的初衷:比如在進行信息收集和整理時,會不知不覺把信息收集和整理當作目的,而忘記了為什麼這麼做。為了收集信息而收集信息,想法卻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這樣只能一直停留在事物表面。

偏重過程:錯把「執行程序」當作思考,比如:當上司問「你認為顧客真正的需求是什麼」時,如果你回答:「我認為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顧客需求」「我會做些準備在下次會議上說明」,便是落入了偏重過程的思維定式。

失去獨立思維:不知不覺中懶於自己思考,而更多地倚賴他人的想法。陷入這個思維定式的人經常說:「……是這樣吧」「如果……的話,是這樣嗎」「是這樣呢」。

如果想深度思考,得出條理清晰的答案,就必須先了解自己的思維定式,讓自己不陷入表面性的思考

身處職場的我們,如何擺脫這9種思維定式呢,進行深度思考呢?

你可以按照下面三個步驟來實行:

第一:建立模型,通過一張圖展示構成要素及其關係

解讀隱於現象背後的本質模型,是深度思考的開始。

那麼怎樣解讀模型呢?簡單來說,就是抽取最重要的部分,用簡潔明了的圖來表述全貌。

要知道,僅僅通過動腦是很難使思考深化的,必須實際動手進行可視化表達,通過圖像表現隱藏於眼前問題背後的模型。這樣思考問題,很多時候都能醍醐灌頂般地找到正解。

那麼,如何建立的合適的模型圖,要把握以下三點:

正循環與負循環

系統動力學認為,世界上存在兩種循環,「正循環與負循環」:

首先說說正循環,也稱為積極循環,是滾雪球式逐漸增長的循環。正循環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軍備競賽就屬於這種循環。A 國進行軍備擴充,B 國隨後也會進行軍備擴充,而 B 國的軍備擴充又會導致 A 國進一步擴充軍備。

負循環也被稱為平衡循環,即帶來平衡的循環。需求與價格之間、供給與價格之間的循環都是這種循環。價格上漲導致需求減少,需求減少又導致價格下降。反之,價格下降導致需求增加,而需求增加又導致價格上漲。

把握5點要素

輸入與本質的關聯性以及輸出與本質的關聯性。在思考組成模型的要素時,保持多方位捕捉的姿態也是非常重要的。

順著這個思路,可以列舉出 5 個應該思考的要素——「輸入源」「輸出點」「競爭關係」「合作關係」「影響者」。

解決商業問題建立模型時,至少要從上面這 5 個方面俯瞰全貌,仔細思考彼此之間的關係,必定有助於得出接近精準的模型以及條理清晰的答案。

第二:解讀動力機制,在長長的時間軸上捕捉模型產生的結果

前面了解了產生現象的模型,下面想像一下模型在之後會產生怎樣的動態吧。

思考一下呈現為圖表的模型會基於怎樣的因果關係產生怎樣的動力機制。如果能理解這個動力機制,就可以擺脫治標不治本的窘境,想出本質性的解決方案。

靜態圖中絕不存在動力機制。思考動力機制必須引入時間軸,沿著時間軸觀察並思考發展方向。

要了解動力機制的6種模型:

「動力機制」這個詞原本就包含了時間的概念,不可能脫離時間軸獨立存在。因此可以發現動力機制是由表示時間的橫軸與表示關鍵指標的縱軸構成的圖形。關鍵指標中最重要的就是輸出,所以沿著時間軸展示輸出的模式是最基本的動力機制。

主要有以下6種:

在某個容量,比如浴池的大小、有限的自然資源、自己擁有的時間等存量性的要素有限的情況下,常常出現「生命周期」「S 形曲線」的模式。

存量與流量的兩種狀態

關於存量與流量,最易於理解的例子是浴池裡的蓄水。通過管道從水龍頭流出的水是流量,在浴池裡蓄積的水是存量。

花粉過敏症的發病原因也可以從存量與流量的角度理解。花粉過敏是由於花粉在體內的影響逐漸積累,最終超過某個閾值引起的。此時體內積累的花粉影響就是存量,每年吸收的花粉量是流量。

不成比例的非線性

這裡將進一步闡述動力機制中,除了存量與流量之外的其他幾個關鍵點。接下來要說的是「非線性」。

非線性聽起來很複雜,其實不然,在現實生活中普遍存在。在說明非線性之前,先講解一下「線性」思維。

線性是指「努力學習」「考試成績提高」,「向北」「變冷」這樣的關係,也稱為比例關係。「非線性」則是上述關係不成立時的表述。

第三:尋找改變模型的支點,找到提高效率的最佳途徑

針對如何理解隱藏於現象背後的模型及動力機制——即本質的存在方式,前文介紹了多種方法及觀點。讀到這裡想必大家都已經有所了解。

當然,這不意味著自己可以簡單明了地領悟全部內容,深度思考問題了。因為從根本上講,捕捉「本質」是十分困難的,我們只是對深度思考法中所謂的本質有了些許理解。

想從本質上解決問題,就必須回歸模型去思考。只要模型不變,無論現象怎樣改變,結果都是相同的。盲目地從現象入手,有時甚至會導致問題進一步惡化。

一般情況下,模型隱藏於現象背後。針對存在的問題,很多人都會嘗試採取一些措施,然而模型卻巋然不動,依然自行運轉。

所以說無論付出多少努力,脫離模型去改變現象的行為都與模型本身相悖。進一步說,越是強烈地想要改變現象,模型的反作用力就越強。

想要真正地解決問題,必然要改變模型。

尋找支點不存在普遍規律,但有幾個要領。

支點往往與本源動力相關,或者是作為模型中存量性的要素。比如在全球氣候變暖這一例子中,需要把握的關鍵就是大氣中累積的 CO₂(存量)的含量。

關於如何設置支點,追加對本源動力施以影響的循環、去除存量性要素的「栓」(比如拔出浴池的出水栓使水不再溢出)等方法都頗具效果。

當工作繁忙,很少與女朋友見面時,些許爭吵就可能導致兩人的關係岌岌可危。本源動力是女朋友的不滿程度,一旦超過某個閾值就很可能造成分手。此時在兩人關係的「模型」中,最重要的是加入定期降低女朋友不滿程度(存量)的循環。

如果女朋友喜歡打網球,可以把每月第一個星期日定為「網球日」,兩人定期一起打網球。事先做好決定就不容易忘記,工作也會盡力往前安排。這裡的設定「網球日」其實就是設置支點的措施。

紐約某洲治理嚴重犯就用了改變支點的方法:

約市有個時期嚴重犯罪案件極多,治安非常亂,時任紐約市長的魯迪·朱利安尼對此十分頭痛。為減少嚴重犯罪,他決心徹底治理地鐵站里的塗鴉、偷竊等輕微犯罪。結果,嚴重犯罪率大幅度下降。治理輕微犯罪可以把嚴重犯罪的萌芽扼殺在搖籃里,創造令犯罪難以生根的環境,從而降低了嚴重犯罪率。輕微犯罪的治理就是改變模型的支點。

今天,我們主要講了如何克服思維定式,提高思考效率的話題,首先給大家介紹了常犯的九種思維定式錯誤,然後給出了克服思維定式的三種方法:

第一:建立模型,通過一張圖展示構成要素及其關係;

第二:解讀動力機制,在長長的時間軸上捕捉模型產生的結果;

第三:尋找改變模型的支點,找到提高效率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