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飲食失節?
心胃關係密切,《素問·經脈別論》有:「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恣食肥甘厚味、生冷之物或者長期饑飽無常,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聚濕生痰,上泛心胸清曠之區,清陽不展,氣機不暢,阻滯脈絡,心脈痹阻,遂致胸痹心痛。或痰濁留戀日久,致濁陰不化,脂液浸淫脈道,血行不利而成痰瘀交阻之症,日久而成胸痹頑症。」
痰飲作為一種病理產物,又成為胸痹心痛的病因之一。《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歲在太泉……民病飲積心痛。」《靈樞·本髒》曰:「肺大則多飲,善病胸痹。」指的是痰飲為患;明代秦景明的《症因脈治》中謂:「胸痹之因,飲食不節,饑飽損傷,痰凝血滯,中焦渾濁,則閉食悶痛之證作矣。」指的是痰瘀為患;清代李用梓《證治匯補》云:「肺郁痰火,憂恚而發,心膈大痛,攻走胸背。」則是指瘋熱為患。
然而,飲食偏嗜,尤其是食物過咸,亦可導致胸痛的發生。《素問·五臟生成篇》曰:「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過食鹹味,可導致血脈凝氣不暢,氣血不通而發生購痛。
可見,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是導致胸痹心痛的原始病因,痰飲作為脾胃虛弱的病理產物,又成為導致胸心痛的繼發病因。
因此合理地調整膳食是防治冠心病的首要措施,改善冠心病的食譜結構是不容忽視的,冠心病的食譜忌吃得太咸太甜。專家指出,冠心病人忌高脂肪、油膩的食物:冠心病人的食譜應堅持「三低二高一優」的原則,即: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高維生素、高纖維素,優質蛋白。
1、注意總熱量平衡,保持理想體重。須謹記一日三餐要有規律,不要過飢也不要過飽,有基本的定量,具體如何定量可依據平時的飲食習慣。另外還要注意食品的種類豐富,不可過分單調和偏食。這樣才能做到膳食營養平衡,保持熱能相對平衡。
2、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過量攝入,尤其是單雙糖的攝入量。碳水化合物在總熱量中構成比應為55—70%,是主要的熱能物質。如果大量攝入糖類特別是單雙糖和葡萄糖、蔗糖、麥芽糖等,則易使甘油三酯升高,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生。
3、增加水果蔬菜的攝入,以增加膳食纖維和維生素的攝入。對於冠心病患者來說,每日主食的總量可比健康人少一些,但水果蔬菜不能少。水果蔬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維生素,其中可溶性纖維素具有降血酯和保護血管的作用,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A也能保護心血管,對預防冠心病極為有益。
4、低鹽及適宜蛋白質。一方面食鹽攝入量與冠心病發病呈正相關,另一方面高血壓與冠心病相伴而行,因而冠心病患者不宜攝鹽過多,每日在8克以下為宜。蛋白質與總熱量構成比為15—20%,除少量為動物蛋白外,建議增加植物蛋白的攝入,如大豆蛋白質,可起到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積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