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瀟六盤山之秋,斑斕的色彩勾勒了六盤層林盡染的秋天。自古以來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為這片山川書寫了眾多的詩詞歌賦,讓我們品味一下這些名家巨作,在懷古中銘記詩跟一則寧夏旅遊攻略,看詞歌賦里的固原史、六盤秋!
近聞
唐·杜甫
近聞犬戎遠遁逃,牧馬不敢侵臨洮。
渭水逶迤白日凈,隴山蕭瑟秋雲高。
崆峒五原亦無事,北庭數有關中使。
似聞贊普更求親,舅甥和好應難棄。
唐永泰元年十月,郭子儀與回絕定約,共擊退吐著,時仆固名臣及党項帥皆來降。大曆元年二月,命楊濟修好吐蕃。吐著遣首領論泣陵來朝,此詩蓋記其事。一句「隴山蕭瑟秋雲高」映襯了天高雲淡六盤山的豪壯。
隴頭水
唐·沈佺期
隴山飛落葉,隴雁度寒天。
愁見三秋水,分為兩地泉。
西流入羌郡,東下向秦川。
征客重回首,肝腸空自憐。
沈佺期字雲卿,唐代詩人。唐高宗上元二年(675)進士及第。由協律郎累遷考功員外郎,後歷中書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他們的近體詩格律謹嚴精密,史論以為是律詩體制定型的代表詩人。此詩極為寫實,尤其是頸聯,與六盤山流水的真實流向吻合,表明詩人曾經到過六盤山。
關山月
唐·張籍
秋月朗朗關山上,山中行人馬蹄響。
關山秋來雨雪多,行人見月唱邊歌。
海邊漠漠天氣白,胡兒夜度黃龍磧。
軍中探騎暮出城,伏兵暗處低旌戟。
溪水連地霜草平,野駝尋水磧中鳴。
隴頭風急雁不下,沙場苦戰多流星。
可憐萬國關山道,年年戰骨多秋草。
張籍(約766年 — 約830年),字文昌,唐代詩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為韓門(韓愈)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關山月是樂府舊體,詩中對於六盤山秋天的天氣情況描寫的非常符合事實,秋月朗朗,雨雪多,風急客觀的道出了六盤之秋的景色。
搗衣詩
南北朝梁·柳惲
行役滯風波, 遊人淹不歸。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
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
柳惲(465~517)南朝齊梁間詩人、音樂家、棋手。字文暢。柳惲多才藝,善詩。其詩今存者不足20首,但不乏佳作。名篇如寫閨怨的《江南曲》等。他的詩雖然反映的生活面比較狹窄,但詩風清新流麗,情調也比較健康,在當時詩壇上占有一定地位。這首詩所寫隴首秋雲飛被後世所大量採用。
曲玉管
宋·柳永
隴首雲飛,江邊日晚,
煙波滿目憑闌久。
一望關河蕭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盈盈仙子,
別來錦字終難偶。
斷雁無憑,冉冉飛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當初,有多少、幽歡佳會,
豈知聚散難期,翻成雨恨雲愁?
阻追游。
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
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
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創始人物。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 《雨霖鈴》《八聲甘州》。所謂婉約,用詞都很唯美,讀起來讓人感同身受。
憶少年·隴首山
宋·万俟詠
隴雲溶泄,隴山峻秀,隴泉嗚咽。
行人暫駐馬,已不勝愁絕。
上隴首、凝眸天四闊。
更一聲、寒雁淒切。
征書待寄遠,有知心明月。
万俟詠(「万俟」是複姓,讀作mò qí),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雅言,自號詞隱、大梁詞隱。万俟詠精通音律。他與周邦彥、田為、晁元禮等共同審定舊調,創造新詞。其詞審音辨律,造語典麗,每出一詞,次日即盛傳都下。《憶少年·隴首山》是宋詞中為數不多的通篇描繪隴山風光的詞作,雲朵的位移,山勢的險峻,流水的嗚咽形象而傳神。
朝中措
金·完顏璹
襄陽古道灞陵橋,詩興與秋高。
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雲飛隴首,風落江皋。
夢到鳳凰台上,山圍故國周遭。
完顏璹(1172-1232)本名壽孫,字仲實,一字子瑜,號樗軒老人。金世宗孫,越王完顏永功長子。奉朝40餘年,封密國公。好賢樂善,資質簡重,而其興趣和愛好卻在於藏書,專力於書史,讀《資治通鑑》30餘遍。善畫墨竹、佛像人物,工於真草書。元好問推為「百年以來,宗室中第一流人也」。金代時,六盤山被金朝所占領。
秦隴道中
明·馬文升
問俗昔曾過隴山,西征今復出秦關。
雁聲叫日迷寒渚,楓葉經霜帶醉顏。
世路羊腸千里曲,功名蝸角幾人閒。
林間鸚鵡能言語,笑我年來兩鬢斑。
馬文升(1426年—1510年7月13日),字負圖,別號約齋,又號三峰居士、友松道人 。明代重臣、詩人。詩中所寫初秋紅葉滿山的風光,是六盤山層林盡染的形象寫照。
清平樂·六盤山
毛澤東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捲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這首《清平樂·六盤山》就是毛澤東翻越六盤山時的詠懷之作。這首詞既抒發了毛澤東及其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的英雄氣概,又表達了他們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豪情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