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席開國大典,被毛主席尊稱「表老」,是民主人士的一面旗幟

2020-04-03     團結報黨派e家

他是開國大典上那位銀須飄動、

身著長衫的老者,

又是「中央人民政府艱苦樸素第一老」;

他被毛澤東主席尊稱為「表老」,

又是朱德總司令的老師;

他是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

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多年。

他就是老一輩民主革命家,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傑出的人民教育家

張瀾。

張瀾(1872—1955) ,中國民主同盟創始人之一。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

今天,

2020年4月2日,

是張瀾先生誕辰148周年紀念日。

回顧漫漫歷史長河,

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國家,

高山仰止,精神長存。

讓我們共同紀念他,

致以崇敬懷念之忱。

「川北聖人」

張瀾,字表方,

四川南充人。

張瀾與家人在家鄉南充合影

張瀾首次名噪一時,

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

他英勇地領導了

四川人民的保路運動。

在保路運動中,

當面對大刀架頸、

洋槍抵胸的威脅時,

張瀾大義凜然地據理力爭,

氣得總督大叫:「張瀾太橫強!」

因張瀾等9位保路運動領導人

被無理囚禁,

四川保路同志會動員武裝群眾10萬人

圍睏了成都城,

清政府即速派湖北新軍入川解圍,

由此,鄂軍西調,武昌城防空虛,

這就給革命起義創造了有利條件。

孫中山曾經說過,

「若無四川保路同志會起義,

武昌革命或者要推遲一年半載。」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

張瀾擔任川北宣慰使回到家鄉,

投身到民國初年的政治改良

和社會改革之中。

他為官清正廉潔,從不謀私,

素有「川北聖人」之清譽。

1913年,

張瀾當選為中華民國國會眾議員。

次年,

因袁世凱解散國會離京返回南充,

隨後成立川北護國軍總司令部,

率先支援蔡鍔將軍,

聲討袁世凱稱帝。

傑出的人民教育家

張瀾早年留學日本,

回國後積極獻身教育事業。

他在創辦南充中學時期,

倡導學用結合。

他辦的新式學校,

對當時四川教育的革新

起了先鋒作用,

吸引了大量進步青年前往就學,

其中就包括朱德、羅瑞卿等

無產階級革命家。

多年後,朱德總司令曾說,

「我為有這樣一位老師而榮幸。」

張瀾與他的學生朱德、羅瑞卿合影

1920年,

他在北京以四川省長名義將

川漢鐵路股款利息撥出,

救濟生活困難的學生,

並以部分利息捐助

他的好友吳玉章等組織的

華法教育會作為基金,

資助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

其中一些人後來成為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戰士。

1925年,

他任國立成都大學(今四川大學)校長時,

堅持用人唯才,提倡學術自由,

主張「兼容並包」,

使該校有西南「民主堡壘」之稱。

民盟創始人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

張瀾是年已65歲高齡,

但他老當益壯,

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

爭取民族生存的火熱鬥爭。

他豪情滿懷地寫道:

「華北鯨吞謀久蓄,

亞東獅吼睡初醒。

寇來便合迎頭擊,

直搗黃龍痛飲傾。」

他為團結抗戰奔走呼號,

殷切希望國民黨政府

「發動國際聯絡與團結國內各黨各派,

堅持抗戰。」

1941年,

蔣介石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國共合作遭遇空前危機。

張瀾與其他民主人士

奔走於國共兩黨之間進行調解。

同年10月10日,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宣言》及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對時局主張綱領》

的發表正式宣告了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後改為中國民主同盟)

的成立。

民盟中央主席張瀾

作為創始人之一,

張瀾繼黃炎培後

任民盟中央主席直至去世,

他領導民盟始終

堅持抗戰,反對分裂,

堅持民主,反對獨裁,

使民盟成為「民主運動的生力軍」,

為爭取抗戰勝利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

1945年8月抗戰剛剛勝利,

73歲高齡的張瀾

又開始為民主建國而奔走呼號。

他領導民盟提出

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主張,

旗幟鮮明地反對內戰,

堅持統一戰線。

拒絕參加國民黨召開的「國民大會」。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在重慶機場受到民盟中央主席張瀾等歡迎。左起:張瀾、邵力子、郭沫若、傅學文、張治中、毛澤東。

在歷時43天的重慶談判期間,

毛澤東曾同他多次會晤並親切交談。

毛澤東態度謙遜、平易近人。

每次到特園走訪時,

常跟特園的勤雜人員

誠摯地握手交談,

這給張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感慨地對身邊的人說:

「我也是鄉下貧寒出身,

可是在城市裡久了,

差不多把鄉下人忘了,

大家都應向他(指毛澤東)學習。」

1947年11月,

國民黨政府宣布民盟為「非法團體」,

民盟總部被迫解散,

次日,

張瀾以個人名義發表聲明,嚴正表示

「我個人

對國家之和平民主統一團結之信念,

及為此而努力之決心,決不變更。

我希望以往之全體盟員,

站在忠誠國民之立場,

謹守法律範圍,

繼續為國家之和平民主統一團結而努力,

以求達到目的」。

1947年11月,民盟總部被迫解散後,張瀾行動失去自由,沈鈞儒與張瀾密商後,決定潛赴香港繼續開展活動。圖為沈鈞儒臨行前與同仁合影。右一沈鈞儒,右五張瀾。

表老,天下之大老

1949年9月,

張瀾出席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第一屆全體會議,

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然而生活艱苦樸素

是張瀾一貫的作風。

他身著土布衣,頭戴瓜皮帽,

腳穿清布鞋,

布衣淡飯,習以為常。

毛澤東稱他是

「中央人民政府艱苦樸素第一老」

開國大典前,

周總理特意撥了一筆服裝費,

希望張瀾能一身簇新地

出現在天安門城樓。

張瀾婉言謝絕說:

「國家的錢,即人民的錢,

我怎麼可以用來做了長袍穿在自己身上?」

開國大典上,

毛澤東看著張瀾身穿舊的土布長衫,

笑道:「表老,你太儉樸了。」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毛澤東、張瀾等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上。前排右一毛澤東,前排右二張瀾。

張瀾一生清廉,兩袖清風,

毛主席曾經感嘆:

「表老啊,您就是一面旗幟,

插在哪兒就起作用,

而這個作用是別人起不到的。

表老者,

天下之大老也!」

所以大家都稱呼他為表老。

當時,

國家給張瀾分配了

一套規格很高的大四合院,

可是他拒絕了,

只住在一所很小的房子裡。

他的夫人劉慧征親自勞作,

還種了一些家常蔬菜。

晚年時,

張瀾作《四勉·一戒》:

「人不可以不自愛,

不可以不自修,

不可以不自尊,

不可以不自強,

而斷不可以自欺。」

這是其一生的立德準則。

與日俱進,奮鬥不息

新中國成立後,

他以高度的政治熱情

參加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

為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

作出了突出貢獻。

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圖為張瀾與毛澤東在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親切交談。

1954年,

張瀾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全國政協副主席。

1955年2月9日,

張瀾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

張瀾認為,

「一個人的價值標準,

不是以壽的長短來計算,

立功、立德、立言,

這才是中國人估計一個人的價值標準。

一個人要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貢獻,

才算是有價值的人生」。

張瀾一生清正廉明、憂國憂民,

歷經清末、民國以至新中國幾個時代,

探索強國富民的道路,

雖備嘗艱辛,但矢志不渝,

毛澤東稱讚他是「與日俱進」。

他是中國歷史上

一位偉大的民主求索者,

他的名字

將永遠鐫刻在多黨合作的歷史豐碑上。

作者 _ 團結報見習記者 趙亮

本期編輯 _ 何佳伶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mKNPXEBnkjnB-0zL0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