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個時代的大眾情人,卻選擇孤老一生

2019-09-19   叉燒往事

原創:叉少




第一次聽高倉健和他妻子的故事,是在馬未都的脫口秀節目《都嘟》里。

開始,馬爺講電影《幸福的黃手帕》,舉例說明高倉健演技如何之高。

電影講了個什麼故事呢?說一個蹲監獄的男人要回家了,回家之前,怕老婆不愛自己了。就寫信說:「要是你還愛我,就在門口掛一條黃手帕。」

歸家路上,高倉健演的男主角一路忐忑。結果到家一看,門口不是一條黃手帕,而是漫天飛舞的黃手帕。

說起重逢那場戲,馬爺吹得天花亂墜:

「這戲要擱在我們這兒拍,肯定是男人手上的包『啪』一掉,然後兩人熱烈相擁、痛哭流涕。可高倉健怎麼演的呢?人家就走上前去,非常克制地說了句『我回來了』,轉身就跟著老婆進屋了。那鏡頭給了兩人一個遠景,一連串的黃手帕漫天飛舞,那叫一個動人。高倉健這種特別隱忍的、波瀾不驚的演法,讓當時的我們由衷佩服。」

當時我一聽,心說,切,不就是反高潮嘛,好多電影都用爛了。但接下來馬爺講高倉健的情史,倒是戳中了我的心。



25歲那年,高倉健認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19歲的歌手,江利智惠美。智惠美14歲唱歌出道,以一曲《田納西的華爾茲》聞名全日本。

當時高倉健,還是個一般般出名的演員。

高倉健28歲生日這天,兩人喜結良緣,智惠美也宣布退出歌壇。原以為是幸福的開始,沒想到是悲劇的起點。

婚後不久,智惠美懷孕,結果檢查出患有嚴重的妊娠中毒症。孩子流產了,智惠美無法再生育。而正是這時期,高倉健迎來了演藝生涯的第一個巔峰期,成了東映的流量擔當,每天都忙著拍片子。

高倉健這個人,本身就內向,忙著賺錢,忽略了妻子的感受,兩人之間隔膜越來越深。禍不單行,沒多久,愛巢又碰上火災。孩子流產,現在家又被燒了,放在哪個女人身上也是大災難。智惠美厭倦了高倉健的疏離,最終單方面宣布離婚。


離婚後,智惠美鬱鬱寡歡,事業不順,最終因為酗酒窒息,意外死亡。死去時,年僅45歲。舉行葬禮那天,高倉健沒去現場,只是遠遠地雙手合十。

面對外界指責,高倉健從不回應。

他就乾了一件事:

為悼念亡妻,終身不娶。

每年2月13日,在智惠美的墓前,高倉健都會獻花焚香。神情悽然,默默無語。此後40年間,他孤獨一人,沒有家庭,沒有子女,孑然終老。

旅日記者徐靜波在博客文里提及,在妻子的墓旁,高倉健特意買下了一棟房子,一有時間,就默默走到寺廟裡,陪伴亡妻。

他心底一直留有愛戀和虧欠。

後來我看了個紀錄片,片中提到一件更令人感動的事。68歲那年,高倉健拍攝《鐵道員》,演一個兢兢業業的鐵道員,為工作忽略了妻女。拿到劇本後,說起鐵道員即將死去的那場戲,高倉健忽然對導演說:「請在這裡響起一首歌吧。」

那是妻子的成名曲 ——《田納西的華爾茲》。

最後這首歌的旋律,貫穿了整部電影。

一種悽然的、悔憾的,但同時又很堅固的隱忍,流露在影片中高倉健的臉上。

令人動容。


我想,最初高倉健聽這樣優美的旋律時,一定心花怒放,娶到唱這首歌的女孩時,一定覺得無限幸福。最後怎麼就寫了一齣悲劇?

懂得珍惜眼前人,到底是難啊。



想必妻子的死,對高倉健的衝擊巨大。後來高倉健成了一個非常柔情的人,雖然還是不擅表達,但人生觀已為之一變。

講他的人生哲學之前,先說說他的經歷。

高倉健自幼不善言辭,本來想做個貿易商人。結果大學畢業後,連工作都找不到,只好去東映面試倉庫管理員。面試那天,董事長看到他外表俊朗,就說:「你這麼好的條件,當什麼管理員,快來做演員!」

在老家人眼裡,演員是下九流。可為了生存,他只能委屈自己。起初,東映想讓他走偶像路線,演愛情戲,結果不溫不火。後來,一個黑幫導演說:

「他這麼內心堅忍的男人,拍愛情片就是浪費,快到我劇組來拍黑道電影!「

果然,一拍,火遍全國。

但演了沒幾年,高倉健就厭倦了。因為黑幫電影人物刻板,每天打打殺殺,而且渲染暴力,他很不認同。於是45歲時,他選擇重新開始。正巧山田洋次要拍《幸福的黃手帕》,就找到了他。

最終,高倉健證明了自己,拿下首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從此開始塑造各種內心堅忍的男人。

其中最令中國觀眾熟悉的角色,就是《追捕》里的杜丘。那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引進的第一部外國電影,「文革」時,老百姓都被憋壞了,可想而知,看到一部資本主義國家的警匪片會多麼興奮。據統計,當時全國至少有4億人觀影,每個觀眾,少則看三、五遍,多則十遍乃至五十遍。


那時,就因為高倉健穿一件風衣,一家成衣廠老闆當時就下令:「馬上趕製十萬件出來!」車間主任都還有點心虛:「十萬件?那麼多賣得動嗎?」

結果半個月就賣光了。

高倉健影響的人,實在太多了。其中有個學攝影的,看完《追捕》後發誓:「有生之年,一定要拍出一部這樣的電影!」

那個人,就是張藝謀。



多年以後,張藝謀沒能拍出一部像《追捕》一樣的電影。但他得到了更好的,不但請高倉健出演了自己的《千里走單騎》,還跟他成了忘年交。

高倉健去世時,他曾寫過一篇文章叫《士之德操》,講述了高倉健私底下是怎樣一個人。讀完這篇文章,會發現高倉健絕不是一個冷漠的人。他外表堅毅沉靜,內心的柔情,差不多和大海一樣廣闊。

拍《千里走單騎》時,高倉健戲完了,別人還有戲。張藝謀說:「老高,你的戲結束了,請先回去休息吧。」結果拍了半天,收工時,高倉健還在山腳下站著。當時高倉健已經70多歲,愣是站了3個小時。

等大家都往回走了,他遠遠鞠了一躬,這才離開。張藝謀問翻譯:「不是早讓回去嗎?」翻譯說,高倉健覺得大家都在工作,他也不能離開,又不願意打攪大家,就在不起眼的地方默默陪著。


張藝謀忙奧運時,高倉健特意找日本國寶級的制刀大師,花一年時間打了把刀。刀是兵器,要出境,需要軍方批准。手續極為繁瑣。高倉健費盡心思,終於拿到出境證明,給張藝謀送完刀,知道他壓力大,第二天一早就又飛回日本。

更絕的是,回日本後,他竟冒著大雪驅車5個小時,到東京郊外一處寺廟替張祈福。祈福完畢,又冒雪驅車回城。這件事,高倉健一個字也沒向張透露。

在懷念文中,張藝謀寫道:

高倉健對人關懷,皆於細微處,絕不叫人為難。每次送人衣服、手錶,都是先穿戴在自己身上,等到要分別時,裝作漫不經心地說:這件衣服我穿著不大合適,可能你合適些,要不你試一下?

試完了,就讓對方帶走。

起初,接受禮物的人還不在意,等回家了才發現,衣服明顯是照著自己身材量訂的,手錶也照著手腕的長度調好了。可你都不知道他到底從何處得知你的尺寸。

之所以要這麼做,就是怕你難為情,覺得禮太重,或者對沒有帶回禮感到抱歉。他只讓你覺得這是朋友間隨意轉讓,而不是一次隆重的贈禮。

《千里走單騎》里演翻譯的邱林曾回憶:「整個劇組,沒有人沒收過他的禮物。我學日語時,他送我他自己寫的書,中文和日文各送了一版,讓我對照著看。中文版只有台灣有賣,他考慮到我買不到,專門託人去台灣買了一本。」

拍完《千里》,得知雲南受災,高倉健寄物資去慰問,諸多慰問品中,細心地藏著一包葵花籽,只因為拍戲時,聽說村長愛吃,便默默記下,專門送去。

一個冷漠的人,做不到這個地步。



後來看NHK電視台做的懷念節目《永遠的高倉健》。主持人講,曾有年輕人問高倉健:「如何才能成為先生這樣的人呢?」

高倉健語速極慢地說:「去跟那些美好的人相遇,要保持一顆對他人溫柔的心,就不能站在厲風裡,要去和風吹拂的地方,不要讓自己的身心被厲風占據。」



同樣孤獨的人,我能想到的還有一個。

那就是周星馳。

拍《西遊降魔》這部電影,感覺就是為了那句台詞: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也不知道周先生對往事有多深的執念,白頭之後,竟要用一部電影來表達這一核心。

圈錢啥的可以理解,電影好壞姑且不論,可見人到了一定歲數,想起蹉跎的歲月和錯失的人,總想說點什麼。

柴靜採訪他時問:「是不是在這個時候,這是你最想說的一句話?」

他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假如可以重來,我就不要那麼忙了。」

當年周星馳有多忙呢?27年前,一個德國人跑去香港,採訪了周潤發、吳宇森、成龍一眾大咖。問及周星馳的工作狀態,他說:「我每天要工作18個小時。」



也許是小時候窮怕了,好不容易迎來人生的轉機,必須牢牢抓住。1990年,周星馳拍了11部電影,第二年9部。終於,1992年,周星馳迎來全面爆發。香港十五大賣座電影,他一個人就占了7部,還靠著《審死官》拿下亞太影展的影帝。

慾望、野心,乃至各種不安,也都隨之滋生。吳孟達說過,輝煌之時,周星馳也有過迷失。在為世間名利奔命的日子裡,周星馳也錯失了不少東西。

等到想只爭朝夕時,只能自問一句:

「你覺得,我還有機會嗎?」




2014年,高倉健面帶微笑,離開人世。

他這一生,幾乎獲得了一個演員所能獲得的一切榮譽。可面對世人讚譽,他常說:

「人生是一條跌宕起伏的曲線,榮譽不過是其中一點,與美好的人相遇,才是人生曲線上的點點滴滴。」

這樣的感悟,想必是高倉健在痛失所愛後,在巨大的孤獨和悲傷中思索出來的。因為有過錐心之痛,才感悟到人生的重點。

寫到這裡,叉少不禁想起電影《無問西東》里那段台詞:「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你們無法迴避他們的存在。可是如果了解到了青春就只有這些日子,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讓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什麼才榮耀,擁有什麼才被愛……」


歲月匆匆,往事如煙。

生命短暫,其實也不過就那麼些日子。

在你翻著山越著嶺、不斷想著占取什麼、擁有什麼的時候,也許生命中真真切切很重要的人,正走在沒有盡頭的孤獨路上。而人這一輩子,又有多少的來不及呢…

珍視他們,陪伴他們,不僅僅是在這個短暫的假期。是在每一分每一秒的生命里。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