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小伙洪家光:大專畢業,卻攻克了航空發動機難題,獲國家獎勵

2024-05-10     文史風雲

原標題:遼寧小伙洪家光:大專畢業,卻攻克了航空發動機難題,獲國家獎勵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頒獎儀式如期進行。

會場上坐滿了享譽盛名的老教授們,可上台領獎的,卻是個才三十多歲的小伙子。

他叫洪家光,年紀輕輕就在飛機發動機領域取得了史無前例的突破,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創造了數千萬的利潤。

頒獎人詢問起洪家光的學歷,他本以為這樣的天才,應該是某知名高校的科研人員。

可洪家光卻說,他是中專畢業,目前在一家小工廠上班。

所有人都驚訝於洪家光的身份,沒想到一個中專畢業的工人,竟然能在國家科研領域取得這麼大的成績。

洪家光是怎麼做到的?他為什麼能取得這麼大的成果?

初出茅廬

1979年,洪家光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小村莊裡,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家境貧寒。

母親見洪家光從小就聰明好學,不想讓孩子長大以後也做個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

於是靠著外出撿垃圾獲得一些收入,咬著牙供洪家光上學。

母親的付出洪家光都看在眼裡,為了補貼家用,他決定進入技校學習。

技校學習時間很短,畢業後也能很快找到工作,這樣一來,洪家光就能給母親分擔一些壓力了。

然而,真的進入技校以後,洪家光發現裡面跟他想像的不太一樣。

學生大多遊手好閒,並沒有把心思放在學習上,睡覺逃課這類事情也屢見不鮮。

但洪家光絲毫沒有受到影響,還是一如既往地埋頭學習。

有一次在校車上,周圍的同學都在嬉笑聊天,只有洪家光一個人低頭看書。

同學嘲諷他做樣子、假學習,洪家光也不去理會,只是默默地學習。

就這樣,洪家光技校里的課程樣樣不落,課外的知識也涉獵很多。

最終,洪家光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進入了中航工業的一家航空公司。

同學們這才明白,當初那個在車上看書的人,並不是單純地做樣子,而是真的在勤懇用功,一時間對他敬佩不已。

可洪家光工作以後才發現,他的工作不過就是在流水線上組裝零件,沒有絲毫技術含量。

在技校里苦苦學來的知識技術,到工廠以後居然派不上用場。

並且,車間裡的設備都很老舊,環境也特別嘈雜,洪家光心理落差太大,一時有些接受不了。

原本的工作熱情,也在一天天的流水線工作中不斷消磨。

洪家光開始偷懶懈怠,整日渾渾噩噩地混在工廠里,裝配著零件。

洪家光以為,他的一生也許就要以這種苦悶的方式度過了。

直到1999年的一天,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當時,正在崗位上工作的洪家光,突然聽到一則轟動國內外的新聞。

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轟炸,死亡三人,受傷二十餘人。

中國派出飛機去接回傷亡的國人。

可是,由於當時中國還沒有自己生產的飛機,接回遇難者所用的還是美國人造的飛機。

被美國轟炸,還要被迫用美國的飛機去接回受難者,這種奇恥大辱讓每一個中國人都怒不可遏。

洪家光也是憤怒不已,他跑進領導辦公室質問領導:「為什麼中國的飛機技術這麼落後,我們這些航空公司一線工人還在無所事事,整日被安排在流水線上消磨生命?」

領導沒有辦法,告訴了洪家光一個殘酷的事實——中國根本就沒有相應的理論技術,航天發動機的精度要求太高,我們這些人是造不出來的。

領導還說,這個車間裡本來也是為國家的航天事業做準備的,但廠里的工人們能力都有限,技術不達標,國家的航天事業根本發展不起來。

洪家光心中不平,他捏緊了拳頭,暗自發誓,一定要造出我們自己的航天發動機,讓中國不再受制於人!

拜師學藝

在堅定了決心以後,洪家光一改之前的頹廢,在工位努力鑽研。

洪家光一個人悶頭苦學了很久,卻遲遲沒有進展。

他向身邊的前輩們請教,前輩們給他指了一條明路——拜師!

當時工廠里有個奇人叫孟憲新,別人磨刀片最多把機器打到四百轉每分鐘,但孟憲新打到一千兩百多轉還能操作自如,打磨出的刀片精密鋒利,神乎其技。

洪家光決定拜師孟憲新。

可由於此前洪家光在工廠實在沒有鬥志,孟憲新一直看在眼裡,面對突然到訪的這個年輕人,孟憲新拒絕了他的請求。

洪家光回到車間,滿心失望,想不明白孟憲新老前輩為什麼要拒絕他。

這時候廠里的另外一個老員工張鳳義走了過來,詢問洪家光:「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了嗎?」

洪家光沒有答話,他總覺得自己沒什麼問題。

張鳳義指了指洪家光的工位——上面雜亂滿是灰塵,又指了指洪家光的衣服,皺皺巴巴的沒有整理過。

「這些如果不注意,工作的時候很容易被卷進機器里,到時候整架機器都會報廢!」

張鳳義又指了指,不遠處的孟憲新老前輩和其他工人,問洪家光:「你說孟前輩和其他工人的最主要區別在哪裡?」

「孟前輩的機器轉的最快?」洪家光猜測。

「孟前輩最專注,他一次都沒有分過心!」

洪家光這才明白自己的問題在哪裡,羞愧地無地自容。

在這之後,洪家光把自己的工位收拾得乾乾淨淨,工作也一心一意,不敢分心。

那段時間,洪家光仿佛又回到了在技校努力學習的時光,每天細心鑽研,勤勤懇懇。

工作之餘,洪家光也一直在堅持拜訪孟憲新,試圖用誠意打動他。

終於,半個多月後,孟憲新看到了洪家光的誠意,答應教他技術。

跟著孟憲新學習以後,洪家光的水平很快得到了提升,技術一天比一天熟練。

孟憲新也很看好這個新來的小伙子,經常鼓勵洪家光,說這一行是國家航天業的希望,要好好乾。

洪家光聽在心裡,更加認真地對待工作了,經常每天加班到深夜。

甚至為了更好地工作,洪家光直接搬到了公司住,一工作就是十幾個小時。

同事們敬佩他的同時也有些擔心,經常勸洪家光注意休息。

可洪家光總說自己扛得住,要為國家多做貢獻。

有一次搬運貨物的時候,洪家光被砸中了手指,左手拇指粉碎性骨折,當時就送進了醫院。

醫生建議洪家光要休息至少兩個月,可洪家光只歇了三天,就又趕緊回到了工位上,加班工作。

在這種高強度的工作學習下,洪家光的能力提升得很快,隱隱成為了工廠里的前列。

但他一直缺少一個向外界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只要有機會,他就能得到工廠的重用。

很快,機會來了。

這天廠里下發了一個很關鍵的任務,要打造一個大型發動機的金剛石滾輪。

這個金剛石滾輪的精度要求非常高,達到了0.003毫米,一般人都難以完成這項工作。

廠里只有一個劉師傅會這項技術,可不巧的是,劉師傅前段時間生病住院了,現在沒有人知道怎麼打造。

廠里的工人們猶猶豫豫,都不敢接下這個任務。

領導也急得沒辦法,找不到人任務就沒法交差。

這時候洪家光站出來了,他自信滿滿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這項技術你會嗎?」眾人一看,紛紛質疑他。

「不會,但我能學,能造出來!」洪家光有這個能力,也有這份自信。

要求的工期只有一周時間,而這項技術劉師傅用了三年才掌握熟練,用一周的時間掌握別人學了三年的技術,洪家光的壓力不可謂不大。

但洪家光還是做到了,這一周,他查遍各種資料,在工廠里來回奔走學習,每天熬夜加班苦練,最終攻克了這個難題。

工廠里,洪家光向領導展示著精度高達0.003毫米的金剛石滾輪。

領導看著這個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知道又該有一個新星崛起了。

聲名遠揚

在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任務後,洪家光一下子進入了領導層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他。

洪家光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培養機會,技術越來越熟練。

有一天,全國要舉辦「振興杯」車工比賽。

洪家光一聽,感覺這正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好機會,趕緊找到上級報名。

在振興杯上,洪家光沉著冷靜,即使賽題再難再複雜,也沒有一絲慌亂,始終專心地比賽著。

最終,不出所料,洪家光摘得桂冠,讓他的名字遠揚全國。

一個剛進工廠沒多久的年輕人,就這樣拿到了很多比了一輩子賽的老前輩也拿不到的獎,洪家光的天賦和能力,可見一斑。

在拿到冠軍後,廠里很多年輕人都開始追捧洪家光,整日跟在他後面請教。

洪家光一下子,成了廠里的風雲人物。

可洪家光一點也沒驕傲,相反,他還是和以前一樣勤懇踏實,還是在車間裡努力鑽研技術。

在拿到獎項後,洪家光開始想來一次「閉關」,再一次突破金剛石滾輪的精度,讓它達到0.002毫米。

而0.002毫米的精度,是很多西方國家也沒能突破的標準,在國際上是個極其難的課題。

但洪家光一點也不怯,埋頭接過來就開始研究。

洪家光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整日整夜地啃著各類理論著作,看累了就去車間進行技術實踐,雙管齊下,每天都花上十幾個小時研究。

洪家光畢竟是技校畢業的,在學校里學了很多實踐操作,但理論知識卻有著很大的空白。

因此,一旦深入地去做技術研究,洪家光就會進展很艱難。

但好在洪家光有著非同常人的毅力和能力,理論不行就惡補理論,他從網上買了很多這方面的書,整天抱著,一摞一摞地自學,常常是讀到深夜也不停下。

最終,洪家光終於補足了自己理論的漏洞,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術的研發中。

他數月如一日地鑽研著,終於在小半年後取得了這項技術的突破,做到了無數國內外科研專家幾十年也沒能做到的事。

洪家光便把這項技術申請了專利。

消息一出,舉國震驚,各類媒體紛紛報道了洪家光的傳奇事跡。

這項發動機技術一出,為國家創造了數千萬的收益,我國的航天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飛機的速度甚至能突破到原來的120%。

這之後,美國聯繫到了洪家光,對他許諾了年薪千萬的天價工資,試圖雇用他為美國研究。

洪家光卻不為所動,他永遠忘不了1999年那天南斯拉夫大使館被轟炸的憤怒,也忘不了那天被迫用美國人的飛機接中國遇難者的恥辱。

「我的研究是為了中國!」洪家光堅定地回復美方。

2017年,國家進行科技進步獎的評選。

評委聽說了洪家光的事跡後,當即就把獎項頒給了他。

洪家光不驕不躁,沉著冷靜地走上台去,台下的眾人看到他那張年輕的臉,既驚訝又佩服。

獲獎之後,洪家光也沒有懈怠,而是利用自己的名氣創建了工作室,在網絡上把自己多年以來的工作經驗,無私地分享給了後輩們。

並且,洪家光還積極開設課程,手把手地傳授那些先進的技術。

他唯一的願望,就是以後的人們也能像他一樣,繼續為國爭光。

當然,洪家光也從來沒有忽略過自身的技術研究。

這幾年裡,他依舊不曾懈怠,申請了數個國家專利,為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做了突出貢獻。

同時,洪家光還獲得了國家授予的「五一勞動獎章」,並且評選為了2020年的人大代表。

2022年,洪家光獲得了大國工匠的榮譽,同年更是擔任了冬奧會的火炬手。

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青年,正一步一步成長為國之棟樑。

參考資料:

劉旭《毫釐之間 精心雕琢——記中國航發集團黎明工裝製造廠洪家光》

綜合工人日報《洪家光:以匠心鑄「機」心》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bbbe1682c99f25aed1ab15d977366ee.html